不让孩子玩手机就选择死亡,到底是谁的悲剧?
周末嘛,大家这段时间也没少休息,每天都是周末,今天就继续闲谈一下与教育有关的话题吧。
就在刚刚,手机收到一条有关男孩因家长不让玩手机选择跳楼、爷爷追孙子时失足坠亡的新闻。类似这样的新闻在我印象中不止这一条,这样的悲剧,让我很是震惊而无助。玩手机和死亡,这两者完全不对等的选择,怎么会果断选择死亡呢,这样的悲剧,到底是哪个环节除了问题?
说实话,拿到这么一个复杂而又受到社会极度关注的话题,让我的思考也很复杂,也许每个人都能讲出一大堆原因和问题,特别是那些遇到过同样问题的家长,会更有发言权和更好的指导建议。既然这样,我就只能说说我自己的想法,如果有引起共鸣之处,可勉之,如果有擦出思想火花之处,请喷之,如果有三观不同之处,请避之。
我从三个层面的“不平衡”来谈谈这个悲剧背后的原因和想法吧。
第一个层面:家庭教育中的“爱”存在不平衡。
很多家长认为,我就这么一个孩子,我必须把所有的爱倾其所有给他,没有人能阻止我做这一切。这有错吗?当然没错,于父母,给孩子所有的一切当然是正常的、理所应当的,我们没办法否定家长这样的想法和做法。我把这种爱叫做“疼爱”,从量上来说,也可以说是“满爱”(满满的爱)。
回到这个悲剧新闻上来,我现在得到的新闻线索里面,并没有说太多有关孩子其他特征或者问题,我也不知道他为何会选择轻生。只是想借此说说自己的看法。
家长让孩子玩手机,有问题吗?这里答案,我相信,是有多种看法的。但大部分会这样认为:当然可以给孩子玩手机啊,不过不能是无条件的玩、肆无忌惮的玩。好了,这就是问题的关键了,你给孩子玩手机,这是爱的体现,但你在给他这种爱之前设置了条件(比如,规定可以玩半个小时、做完作业后可以玩一会儿、你如果做到了某个事情给你玩手机等等,反正这种条件非常的多)。
是的,大部分孩子是可以按照你这样的方式去做出选择,因为他们自认为是可以达到或者完成你给他设定的条件。但是,有些家长把条件设定的非常高,就好比一些家长把考试成绩期望值设定在孩子的超限范围,要知道,现在的孩子几乎没有经历苦日子或者磨炼,内心是十分脆弱的,但是又特别有自尊心,你让他完成本来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当他完成不了走到奔溃边缘之时,选择极端行为,大人都会这样,何况心智尚未成熟的小孩呢?
再来看看家长们设置的这些条件,又有多少人真正执行好了?我想,部分家长是做到了也做好了,但有一部分家长,可能设置好了所有条件,可最后执行效果很糟糕。比如,玩半个小时后继续超时的、为了早点玩手机撒谎说作业做完了的、向家长撒娇软硬皆施最后得逞的等等。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原来大人们所谓的条件,都是纸老虎。久而久之,设定玩手机的条件开始不管用了,强势的家长会采取强制措施(比如没收手机一直不能玩或者发现偷偷玩手机大骂一顿然后夺回手机等等),溺爱的家长可能无招了、任其发展,最后的结果我不说大家应该也能知道一二了。
曾经,我看了一些名人教育孩子玩游戏的方法。其中有一个说的我是比较赞成的。他从来不阻止他的孩子玩游戏,但玩游戏的时间和游戏的质量必须达到要求,也就是说,他设定了时间(包括时间段),还对游戏的种类进行了筛选,他认为,玩高质量的游戏是激发孩子思维的好方式,也是调节孩子压力的好方法,为什么要阻止呢。
家庭教育中“爱”的不平衡,就是爱的“供需”不平衡,你想给他全部的爱,孩子在某个特定时刻,他要玩手机才认可这份爱是满满的。当你不能满足他这种愿望时,你的爱在他看来“一文不值”甚至是绝望,当然,这里既有长期积累的因素,也有偶然(如冲动、情绪奔溃)因素。
还要补充一点,这种不平衡的“爱”还体现在“不公平”这个问题上,也就是很多家长控制不了自己时刻机不离手,却严厉要求孩子不能玩手机,这种现象在孩子看来,是受到了极度“不公平”待遇。
第二个层面:日常生活分配不平衡
先解释一下,我这里所指的社会生活,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包括工作、学习、生活、交友、业务爱好等。
我们每一代人都在回忆自己的童年或者少年生活,比如,我们农村80后,就会经常回忆起用泥巴做假饭、制作木质或者竹质弓箭、捉泥鳅等各种有趣的童年趣事。可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地发展进步,手机特别是智能手机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后,不管男女老少,几乎做到了机不离手。
回到现如今的孩子,他们除了各种学习、兴趣班、旅游外,他们能做什么呢?其实在孩子内心深处,他们太明白了,玩手机本身就是一种奢侈,因为上课期间晚上做作业要到10点后、周末大部分时间在各种兴趣班学习甚至补课。想想看,他们还只是几岁或者十二三岁的孩子,我们的家长每天工作辛苦点、加了两天班就各种抱怨。这种情况下,孩子除了玩手机之外,你还可以让他做什么来短暂性得到放松?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认为我这不是在为孩子们玩手机找借口或者助威吗?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是赞成他们适度玩手机放松的,但这里,我更希望家长们找到比玩手机更有意义又能得到孩子认可和放松的其他工具或者方法。所以,孩子们的生活是不平衡的,他们需要调节身心,而家长们更应该调整方法,达到生活分配相对平衡。
第三个层面:教育管理责任的不平衡
教育责任,有哪些?就这个新闻事件来说,大致有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责任、其他人对孩子的监管责任和社会对新闻事件的认知责任。
很多人看到这样的新闻,首先想到的是四个问题:一是这孩子太极端了,二是爷爷是怎么看孩子的,三是父母平时是怎么教育孩子的,四是父母会不会埋怨爷爷。这四个问题,是密切联系的,那就是责任问题。
这四个问题实际上就是几个责任,而这些责任,从法律的角度来看,我不够专业,如果看我文章的朋友,有学法律的,可以发表一下见解,也可以学习一下。
从教育伦理等方面来看,我是这么认为的。由于父母对子女教育不当,孩子有了偏激极端想法,并采取了死亡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爷爷作为看护人,面对这种突如其来的变化,显然他是没有做好挽救准备的。关于最后那个父母会不会埋怨爷爷,说实话,最近几年,我也看到过好几个类似新闻事件,悲剧已然发生,爷爷不管是失足也好、自己选择也罢,他们是子女也是父母,不应该简单用埋怨来思考对待这个问题。
所以,责任需要相对平衡,而不是简单的认为谁对谁错,更应该想方设法阻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家庭教育问题一直是老大难问题,也是非常复杂的问题,靠这几页纸是说不清楚的。从我这段时间的教学和老哥基层工作经历来看,农村教育问题仍然是弱点难点,毕竟大部分父母远在他乡奔波养家,这种父母之“爱”的缺失,我想是任何方式都无法弥补的。
而玩手机问题又成为了家庭教育中较为凸显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既需要教育的进一步减负给孩子多一些业余空间,也需要社会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更多减压娱乐方式,更需要家长做到“爱”的平衡,让孩子们有所选择,把悲剧的发生遏制在萌芽状态。
文章最后,如果大家想和我继续交流教育问题或者想看有关我的教师招考方面的文章,可以关注我或者工重号(冲冠在线教招指导),每天都有原创文章更新,你有任何有关教师招考问题,都可以问我,一定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帮助大家早日上岸。当然,我是不收取任何费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