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通稿的那点事儿
这几天,新华社的一位记者出名了,只是这种出名的方式,或许连当事人都始料未及。票圈变得很热闹,有国社老记者更是痛心疾首,直斥该记者良心何在。确实500多篇报道,90篇内参,光是这稿件的数据,已经把人砸的晕晕乎乎了,而这只是两个月的量,平均下来到每天,都有个五六篇的样子。疫情期间稿件量多,在所难免,但也不至于如此夸张,感觉记者就像发稿机器似的。后来经朋友一点拨,才知道,有一种记者叫通稿记者。
这倒是让我想起了一件往事。刚工作的时候,leader让我去跑个发布会,规格还蛮高。我不是新闻专业出身,之前也只是在文化副刊里做过一阵子实习生,对于写新闻,实在是有些犯怵。发布会前,还认真地去查了下该怎么写好消息。战战兢兢进了会场,我老老实实找了个后排,生怕被别人发现。
刚一坐下,座位上就摆着一些A4纸,看了下,像是一个会议记录,我瞅着这会都还没开呢,怎么就写好了,难道写稿的人有未卜先知的能力?我不得而知,就干坐着,等着开会。巧了,现场上的领导发言,和稿子里写的,都一一对上,这还真叫做照本宣科。官方开会的事,实在是无趣,讲了什么,全然没细听,又是下午,生理性地犯困。隔壁坐着几个媒体同行,这会还没结束呢,就走了好几个。我有些愣了,问住一个记者,这不还没结束呢?“通稿都发了,照着改改就行了啊。“哦,原来这A4纸写的东西,就叫通稿,算是见识了。”这也写的太长了,难道都要写进去吗?“我看着冗长的通稿,犯着嘀咕。
新闻稿这种,味如嚼蜡,又不得不发,我呢,又是那种慢性子(不知道怎么就误入了媒体这行业),磨磨蹭蹭,对着通稿大眼瞪小眼,只能一阵瞎写。就是一个应付的差事,所以也没把写稿放在心上,匆匆忙忙写完发给leader,我想这种稿子,应该很容易就发了吧。“你这写的怎么和通稿这么像,这样写也太容易了,你有没有用心啊,你才刚来就这样,写的这么生硬,谁看啊。”leader看了稿子,突然对我一通发火。我吓坏了,平常leader就像知心的大姐姐一样,说话都是轻声细语的。我想这下糟了,只能硬着头皮,努力回忆下当时会场的细节,好在留了份录音,把一些会场嘉宾的即兴发言放了进去,算是多了点通稿里没有的素材。稿子最后还是发出了,因为是通稿性质的文章,没有署上我的名,我也实在不敢,会议方写的稿子,拿来改改就署上名字,想来都感到难为情。
后来的工作,基本上是在做编辑和运营的活,没怎么再跑过这种现场了,可就是这么一次,却一直让我心生愧疚,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抄作业的小学生,一点都不爱惜自己的羽毛。之后碰到类似的会议邀请,我也是能推脱就推脱,不然保不成又要改通稿了。好像有些记者,还好这口,一个劲地跑发布会,我想着会有什么好跑的,后来才知道,听会是幌子,拿“车马费”才是真实目的。这费用是个潜规则,少则一两百,多则上千,看跑什么条线,要是财经一块,会更多一些。也不知道这股风气什么时候开始吹的,据说很多年前就有了,尤其这几年媒体都不景气,记者的收入又打折扣,全靠着这“车马费”贴补家用了。
不过这都是摆不上台面的事,一个记者要是尽琢磨着这些事,也就真的算是混日子了。这样的事,自己知道就行了,拿来作为自己的成绩,就像穿着脏衣服明摆着让人看。国社我是蛮尊敬的,看过招聘条件,想要进去,还真得几把刷子,只是这一次实在是打脸了,不知道记者是怎么想的,还是说现在评选先进的标准变了?这个我不得而知了,就是觉得有些无奈。
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这样的通稿记者,反正我是不愿意再写了,给我车马费我也不要,虽然我还是挺喜欢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