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裘拂袖——悬肘第五证(中)
(接前文)
一
5、据《清史稿》记载,何国宗是顺天大兴人,康熙朝进士出身。他曾领算学馆和律吕馆总裁、钦天监正和礼部尚书,现在看也算文理科俱佳。
何氏兄弟曾奔赴边陲,参与绘制壮阔的康熙朝《皇舆全览图》。何国宗在乾隆朝还赴伊犁“测天度、绘图”,成果汇聚为当朝的疆域全图《乾隆内府舆图》。
《清史稿 梁巘传》载,梁巘五十余岁时,曾在京城投书给这位何公求教。“国宗年已八十余,病不能对客。遣一孙传语,巘质以所闻。国宗答之曰:‘君已得之矣’。赠以所临米、黄二帖。”

“得之矣”在书法里似乎专用在顿悟时刻。比如怀素参草书时,听到颜真卿用“屋漏痕”作比,他领悟到屋漏(指墙上下来的水痕)、壁坼(音撤,指裂开;指墙的裂纹)都是一一自然、毫无刻意做作。
这正凸显自然的书卷气对作品格调的决定作用。

比如这幅怀素《苦笋帖》,明朝人项元汴在题跋里评论它“出规入矩”,意思是具备端谨的二王“山阴矩度”,也就是他在翰动若驰时刻,自然流露出灵动、雅致的书卷气息。
第二列“怀素上”上面的“来”字,笔势单调一些;而第一列的“异常佳”几个字八面出锋,就特别符合晋帖的风格;“异”字右边仿佛缺了重要一笔,也许就是悬肘时不经意的笔断意连,即便少了笔画也不失其自然。

怀素此刻领悟到自然的宗旨,便捉住颜鲁公的手说:“老贼得之矣!”鲁公叹息:“草圣之渊妙,代不绝人!”
而何国宗以过往的见识和积学立身,八旬病体也能负手指点。他所洞见的梁巘笔法,应看出不俗的悬肘功夫,不然不会这样礼赞。因为觅得知音,老翁不辞以自己的临帖相交付,这是一个优雅、开明的从容姿态。
清代书家众多,晚明的文化渊薮绵延遗韵。学问家、书家普遍保有雅致的底色,一时间高手云集,他们很容易碰撞出美谈,文化逸事本该如此。
6、梁巘是从金陵的梅釴那里听到这个执笔法。按光绪《亳州志》所载,梅釴祖籍宣城。梅氏在乾隆时期已是江宁显赫的诗书世家,自梁巘从梅釴那里学得笔法后,“以功力精专、苍健遒劲,釴与弟鏐(音留)皆自叹为不及”。

按梁松斋本人的说法,练字三十年后才学到这个笔法。可见这本来也不是用常规思路能够轻易领会的,而应该是想得到,也觉得有道理,但不相信就这么简单的方法。真正投入练习、从而领悟之后,松斋先生这才深信不疑,徧告诸子。
他冷静总结,此后“学书复十余年,觉有得”。
松斋先生晚年在安徽寿州主持书院,清中期杰出的金石家邓石如,就是由他介绍给梅釴之兄梅鏐。邓石如在金陵梅家的寄园数年里饱览古书拓片,耳濡目染,勤习论道,终于卓然成家。

7、梁巘《承晋斋积闻录》的《执笔论》里,在这段心法传承的表述之后,另有一句:
今以授寿州循理书院生徒,汝等勿忽其易而精进,以底于成,乃为不负此传也。

意思是,如今我在循理书院传授此法,你们不要忽视它容易取得精进、达到成功,这也就不负它的流传了。
言下之意,不坚持此道,成功会困难很多,“入门由是,精进甚易耳。登堂入室,煞有功夫在”。梁松斋先生曾对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作者)细说该法,本文后段再介绍。
以上是这个秘法传承的脉络和节点,它像一串思想的珍珠牵连起晋宋一系“灵动、隽永”的审美观念,也作为基柱支撑着这座壮丽的楼宇。
二
自董其昌开始的秘法六传,由梁松斋先生把执笔的秘诀校订刊印,或者说甘冒不韪让它永代流传。而董思翁这个悬肘书写的心法,意味着小字也悬肘,这本来就是晋贤的“拨镫法”。
汉魏晋的贵族、士人悬空写黄麻,如指拨灯,两指三指都有。而魏晋行草书灵动轩昂,它兼有楷与隶的间架法度,也有今草破茧而出的高妙韵致,才情洋溢,志趣旷远,这是文人高士训练有素的精神生活。
1、然而从后汉到东晋和南朝的妙处,并没有在随后的历史洪流里成为显学。北朝和唐代楷书端谨有度,碑文和经书稳健而儁拔,这昭示着一个时代的精神内核。
唐代悬肘书写小字的书家似不可考,但应不在少数。梁巘说“(颜真卿)小字《麻姑仙坛》悬肘书,故圆而有棱角”(《承晋斋积闻录》)就是他的观察。
五代时题壁甚多的杨凝式也许算其中一位,因为有悬肘小字的功底,才写得出让北宋书家李建中隔空膜拜的题壁。因为悬肘书写小字的一个结果,就是实现书写时自如的控制。
宋代米芾一定是这样写字的。他的书作真伪判断比较清晰,米书中的精品灵动、隽永、有力的特征异常鲜明,迥异于唐和北宋其他书家。
明末李日华说米书“信肘不信腕、信指不信笔”,所以能“陵轹(力压)诸老,自占一头地(头名)”就是这个原因。

悬肘书写,能保证书作的运笔灵动、不受羁绊;提按时手已悬空,运动全凭臂力,行笔更加自然,也可以避免轻率与刻意。
2、灵动、自然是书法当中书卷气的底色,小字悬肘可以练就稳定的运笔基础,是写出书卷气的技术保障。而有了这一保障,加上积学、领悟和诗书熏陶,书卷气就会满溢而出。
由此受益的清代成亲王永瑆就是代表人物。他的法书以书卷气见长,我们仔细观察书作,成亲王入体、精深的功力不必说,盈眼都是自然的风气,随手流出,毫不做作。
再进一步分析可见,他的书法儒雅、灵动、儁拔,虽然不像米董那样瘦劲,但特征依然鲜明。而这几个因素也就是构成书法书卷气的四项内容。
现在我们知道,从二王到米董再到沈荃、张照、永瑆、梁巘,一脉相承的就是悬肘小字的坚实功底。

据传,梁巘在京师鬻字时恰好被成亲王看到,赞其“执笔好,入门正”。在《承晋斋积闻录》里,松斋先生用这几个字评张照,最是简单明了。
而这里恐怕是因为看见梁书生动异常,结体儁拔,这分明是悬肘的端倪,所以成王才有此一说。
悬肘人一眼识破悬肘字。
(未完待续)

敬请关注本微信公众号:不熟的果实最好(ID:bushideguoshi)
本号文章皆为原创,微信以外平台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