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的认知从哪里来?——读《社会性动物》(一)
人类这种生物终其一生都在努力使自己确信,自己的存在不是一种荒谬。 ——by 加缪
(零)引言
一个基本的常识是,人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本书作者艾略特·阿伦森告诉我们,认知能力的有限性首先源于获得与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进而,我们会选择性忽略一些不太重要的信息,减少认知负担,避免过大的能量消耗——人性具有简化复杂事物的认知倾向。在此过程中,我们有意无意的接受了并不完美的判断与决策。
通常而言,这是一个好的策略——思虑过重并不是一件好事,越聪明的人越会犯此错误。但是,也正是因为这种策略的存在,使得作为凡人,总免不了有局限与偏见。
(一)背景对认知的影响
我们对人与事物的认知及态度,常常为周遭环境所影响。也即是说,换个环境,也许就会对同样的人与事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和感受。
周遭环境对认知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参照物上。这是很好理解的——我们都懂得不要随便和长得好看的人同框。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十分不地道的实验,播出流行电视剧《霹雳娇娃》的某个情节(ps,有点好奇是啥情节),要求被试男生在收看后对约会对象的吸引力作出评价。结果显而易见——评价明显降低。
我们的认知及态度,往往还取决于我们当下或近期正在考虑或关注的事物,阿伦森称之为“启动”。他以一个实验为例。在这个实验中,A组被试被要求记住一些褒义词,包括敢作敢为、自信、独立等,而B组被试则被要求记住一些贬义词,包括鲁莽、自以为是、孤傲等。5分钟后,两组被试同时被要求阅读关于某虚构人物的一段文字,文字中包括“坚信自己的能力”、“不依靠任何人”、“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观点”等中性表述。实验结果是,阅读同样文字后,脑子被褒义词所“启动”的A组被试普遍对此虚构人物的个性作出了“自信勇敢”等正面评价,而B组被试则作出“鲁莽骄傲”等负面评价。
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很微妙的过程,一些我们当前或最近频繁出现在脑海里的看似无关的想法、事物或情境,也许就在潜意识中极大的影响了对一个人的判断。所以,你可能会在某个瞬间让上司或约会对象的好感度降到冰点,而你却茫然无措,其实你不见得做错什么了,你就是纯属点儿背,无意中触发对方当下念想的事儿并引起莫名的负面情绪,踩到一颗奇怪的雷。
顺便,大众媒体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们虽然很难成功的告诉人们如何思考,却有能力通过对某些情境的反复曝光,偷偷改变人们的思考方向。
(二)偷懒的判断
认知能力的有限会让我们在思考问题时试图偷懒走捷径,尤其在信息量过大或过小时。阿伦森将认知上的捷径区分为“代表性便捷式判断”、“易得性便捷式判断”和“态度便捷式判断”。
所谓代表性便捷式判断,简而言之,就是类似于“这盒茶更贵所以肯定更好喝”、“你是北方人所以肯定酒量好”、“他是码农所以很直男”等等——乱贴标签并非好习惯,却又很难避免。
所谓易得性便捷式判断,是指我们迅速作出判断,但判断的根据仅仅是第一反应下进入脑海的一个具体事例而已,并不能代表全貌。胡适是个勤奋的人吗?取决于你第一时间想起来的是他讽刺懒人的打油诗,还是他每天只有“打牌”两个字的日记。然而,人总是多面的,人性之复杂无需多言,不好轻易断言。
所谓态度便捷式判断则不用多解释,当你喜欢一个人时,她便自带光环。
阿伦森指出,先入为主的便捷式判断甚至会导致自证预言。具体来说,当我们对一个人有了初步判断后,哪怕试图客观检验这一判断是否准确,也会不自觉的采用一些可以证实最初看法的检验方式。例如,某实验要求A组被试验证一个人的外向特征,而要求B组被试验证同一个人的内向特征。实验发现,A组被试通常会选择一些外向的问题,如“你会做什么来活跃气氛”,而B组被试通常会选择一些内向的问题,如“什么因素导致你很难对别人敞开心扉”。结果显而易见,A组被试成功的验证出这个人很外向,而B组被试则验证出此人很内向,而实际上,被检验者既不特别外向,也不特别内向。
(三)错误的归因
生活中,我们总是自觉不自觉的试图为各种事件寻求合理的解释——为什么我没考好,为什么他不和我打招呼,为什么你天天玩游戏?在这个归因的过程中,常常会发生很多系统性偏差,例如:
基本归因错误,即人都有这样的倾向,当我们试图解释别人的行为时,往往过高的从个人特征上找原因,而忽视情境性的因素——他见了我不打招呼,因为他很傲慢,而不是因为他戴着口罩把眼镜哈出雾气了(顺便,如果平日不是傲慢的人,大家自然会从情境上帮你找原因,反之亦然,所以做人很重要啊)。
实际上,一个人的行为,还往往与其社会角色有关,而我们在解释他人行为时,往往容易忽略这一点。所以,你眼中的领导可能是严肃冰冷的,而好友眼中的同一个人却是亲切热情的。我们总是在一个社会场景中,有意无意的控制给别人的印象,并与参与互动的其他人各自扮演好应该扮演的社会角色,携手表演、共同促成一出好戏,社会学家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将此归纳为“印象管理”,或称“戏剧论”。
有意思的是,当我们解释自己的行为时,却往往更多看到了外在的因素。所以,我今天打了一天游戏,是因为我工作太累了需要放松;而你今天打了一天游戏,是因为你爱玩游戏玩物丧志——俗话说,人类的本质是双标。
这种归因的偏差,一方面源于注意力焦点:当你观察别的行动者时,你的注意力往往集中于人本身,而对他的过往经历与所处环境信息量不足;而当你自己是行动者时,你的注意力则自然而然集中在周围环境上。
这种十分双标的归因偏差更是源于自利——人总是将好的一面归于自己,将坏的一面归于环境,以此来保护我们可怜的自尊心。本质上,这是一种自我防御行为。更进一步,则需要引出“认知失调”的概念。
(四)认知失调
假如让我教授社会心理学,为学生划重点,那么认知失调无疑是必考的。这个理论简洁易懂,又具有极强的解释力和广阔的应用范围。
所谓认知失调,是指当感受到心理上存在两种相互不一致的认知时,会进入一种紧张状态(即失调)。因此,为了减少这种不舒服的状态,我们会自发的调整想法,守卫自己固有的知识、信念和态度,以减少不一致,让自己回到看似合乎逻辑的状态。
阿伦森举了一个栗子。假如你是一位烟草公司的高官,日常工作是生产香烟并向成千上万的人推销。这种情况下,“我是一个善良的人”和“我的工作会影响不少人的身体健康”两种认知出现了不一致。为了减少这种失调,你会努力使自己相信抽烟是无害的,并且会进一步通过自己也抽烟来表明你压根不相信烟草与健康间的因果关系。(ps,对于吸烟者个人而言,倒是不会有失调,毕竟烟草给人以愉悦感,虽然可能对身体有影响,但其实就是一种取舍,无所谓对错)
上述例子笔者有过直接体会。去年到某省出差,与该省中烟工业公司老总泡茶时闲聊,他花了二十分钟,引经据典,试图向我证明烟草不仅无害、还有益。我能感受到他的真诚,他是发自内心的相信自己所说,而不是一种欺骗——至少改变我的观点对他而言并不重要。
实际上,对自我的正面评价受到威胁时,体验到的失调最大。因此,减少失调的行为常常是一种自我防卫行为,通过减少失调,来维持一种积极正面的自我形象:我虽然做了这些事儿,但“我不是坏人”、“我不是懦夫”、“我才不傻”等等。
认知失调可以解释一种奇怪的现象:地震来临时,那些与地震中心点隔着相当一段距离的地方,反而更容易滋生各种谣言。原因在于,人会对地震本能的产生恐慌,但明明我距离中心点挺远,为什么还这么怕,难道因为我很胆小?一定不是的!为了给自己的恐惧找到足够的理由,可怕的谣言便编造并传播开来。而处在地震中心地区的人,则没有这种为恐惧找借口乃至传播谣言的需求——我的恐惧是天经地义的。
“决策后失调”是认知失调的一个典型类别。简言之,一旦我们作出一个决定,便会开始寻找那些支持这一决定的信息,以求得心安。事实上,也许我们在作决定时犹豫不决、反复权衡,但一旦决定后,哪怕触发决定的因素可能是偶然而莫名其妙的,我们也会开始为自己辩护,选择性的无视反面证据,有意无意的歪曲自己的感知,告诉自己另一种选择是很糟糕的,以让自己不后悔。决定越是重要,为自己辩护的倾向就越强。
这个过程中因果关系是反过来的——因为投入而更加珍视这个选择,而不仅是因为珍视而选择投入。话说回来,这种自我保护的心态其实也蛮不错的。
阿伦森提出,这种在决策后为自己辩护的倾向,不仅在消费决策时,甚至会影响爱情关系。他以一个实验为例,该实验让被试的学生对一组异性照片的吸引力作出评价。结果表明,那些已建立恋爱关系的人,和无伴侣的人相比,对异性照片的评价较低。有意思的是,如果提供的照片是同性或年龄较大、与自己不可能产生恋爱关系的异性,那么这种评价便更为公允,不会出现贬低。换句话说,没有威胁,便不会出现失调。
认知失调的程度,与个人性格特点密切相关。自尊越强、自视越高的人,在做出错误举动时体验到的失调越多,进而更易扭曲信息来为自己辩护。
关于认知失调还有一个精彩的实验,顺道记录下来。研究者要求被试学生做一件枯燥的工作,旋一个小时螺丝钉,并要求他们对一个妹子撒谎,告诉她这件工作很有趣。A组学生因撒谎得到20美元,B组学生因撒谎得到1美元。实验结束后,研究人员询问被试学生们对旋螺丝钉的喜欢程度如何,结果一目了然,那些撒谎后得到20美元的学生,认为这件工作是单调乏味 ;而仅得1美元的,则认为这件工作蛮有趣。原因在于,得到20美元的人,可以为自己的撒谎找到充分理由,而仅得到1美元的人,却没法认同自己仅为1美元而撒谎,因此为减少失调,更倾向于说服自己说的都是真心话。
从另一个角度,如果我们做某件事时有过于充足的外部理由,譬如来自父母的劝导甚至压力,哪怕自己也喜欢这件事情,我们仍然可能告诉自己这个选择并非出自本心。应用到教育中,滥用表扬或批评,会让孩子们感觉到自己努力学习只是出于父母的压力,从而很难对学习本身产生乐趣。
(五)结语:不后悔的三种路径
人们往往并不容易意识到自己的局限和偏见,而试图将自己视为合乎逻辑、认知协调的个体。我们会混淆应然与实然——将“我应该努力成为一个合乎逻辑的人”这一美好的愿望,自动与“我就是一个合乎逻辑的人”画上等号。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这种视自身为理性的需求,导致了很多非理性的认知。
行文至此,想探讨一下,如何让自己不后悔,或者说减少后悔带来的认知失调。笔者曾经是一个较容易后悔的人,因此也对这个问题思考良多。个人认为,通往不后悔的路径,大略至少有三种:
第一种路径前文提过,即通过选择性的获取正面信息、过滤负面证据,来坚定自己作出了正确决定的信念。然而,人非完人,我们每天都在做决定,有些决定谈不上好与坏,而有些决定则不可避免是错误的。
第二种路径是,承认局限性,勇于接受一个并不正面的自己,坦然面对自己也会犯蠢的事实,没有错误就没有成长。我们会犯错,我们有很多缺点,但并不妨碍自己值得被爱。
第三种路径是,告诉自己,后悔是没有用的,应该总结教训,但没有必要追悔莫及、徒增烦恼。我们不可能回到过去,我们只会经历现在和未来,因此在任何一个时间节点上,都要向前看。
与第一种路径相比,第二、三种路径更加真实,也需要更多勇气,面对真实的勇气。
读书时看过一本知名网小,叫《英雄志》,书中的顶级武学之一是“三达剑”,分为三个层次——“智剑平八方、仁剑震音扬、勇剑斩天罡”。当时一直很难理解,为何勇剑才是最高层次,难道不是智力更重要?后来我改变了想法,勇气确实是最值得珍视的一种品质,就完善的人格而言,勇气的级别高于智力——面对不确定性的勇气、坦然承认弱点错误的勇气、发愿的勇气、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勇气。希望我能够更好的拥有它们。
-
扶摇直上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4-01 21:57:07
-
茶叶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9-24 23:00:17
-
小肥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7-24 09:04:02
-
夏沐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7-12 14:05:29
-
朝阳无限好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5-23 10:19:48
-
渡星原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4-26 18:24:47
-
以念为食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4-08 18:16:54
-
风之谷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3-05 09:32:54
-
清橙果爽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1-15 14:30:04
-
百百盒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1-21 19:37:36
-
一只呆鹅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0-18 21:33:48
-
ico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9-22 12:15:36
-
calm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5-16 15:27:43
-
Mina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5-13 14:38:08
-
徐立东Z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5-08 11:29:10
-
蝉鸣の夏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4-23 02:17:49
-
⛹️♂️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4-17 17:24:52
-
布尔玛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15 20: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