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昔底德 摘记3】
黄洋:《修昔底德的理性历史建构》,《历史教学》2007年第6期,收于杨豫编著,《西方史学史研究导引》,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43-52页。
修昔底德(Thucydides,公元前456-公元前396年)
46 修昔底德本人为写书,获取信息的途径主要有两个(根据其本人说法):一个是他本人在战争头七年雅典方面的行动,对于伯罗奔尼撒方面的行动和七年后双方的情况,他在很大程度只能依靠其他见证人的口头叙述甚至是间接信息。
46 现代读者面临的一个困难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能对修昔底德史料来源的可靠性作出独立的判断,这是因为,修昔底德几乎从不交代其史料来源,此做法与希罗多德大相径庭。读者不得不相信修昔底德本人对真实性的“承诺”。他几乎没有其他办法来弥补口述资料的缺陷。修昔底德虽然偶尔援引了档案文献,但他似乎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些档案资料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价值(总共11份,有人甚至认为如果修完成著作,那么会把这些与文风不搭的资料也给删除)。
47 希腊社会根深蒂固的口述传统仍然发挥着其强大的影响力,即使是修昔底德致力于创作“垂诸永远”的书面作品的时候,也不能免于这种影响,他依赖的是口述资料,而非文字资料。
48对伯里克利演说的态度:“我们都发现很难记得演讲的确切原话。……尽可能保持实际讲话的基本意思的情况下,让讲话者说我认为他在当时情形下最应该说的话。”甚至有证据表明,修氏将自己的想法加进了演讲者的话中,用柯林武德的话,“是修昔底德对演说人行动的评论”。另一个问题是修氏对一些重大行动时所发表的演说或者事件,并非一概记录,而是有选择地加以记载。
51 修氏的历史书写并不是像人们通常所认为的那样,是客观真实的历史记载。一方面,由于资料的限制,他不可能做到完全的客观真实,对许多细节的描绘只能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另一方面修昔底德也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对历史事件选择性地加以详略有别的记载,换言之,这是对伯罗奔尼撒战争这段特定历史的理性建构,因为他所记载的重大事件本质上是真实的。
51 “理性建构”是解读修昔底德历史的一把钥匙。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希腊思想的方式从神话全面转向理性。反映在历史思维上,希罗多德的“探究”(historia),尝试运用理性思维方式把握历史。修昔底德更进一步,能够将成熟的希腊理性思维方式熟练地运用于历史写作,他认为过去的历史事件虽然各不相同,但都是可以通过对人性的把握来理解和解释的,因此修氏著作中充满了对人性及人类社会群体一般特性行为模式的分析。
52 理性分析并不意味着修氏做到了客观公正,没有自己的价值判断,正相反,他是从自己的价值倾向和政治立场出发来书写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尽管对自己的城邦表现了强烈的热爱,但是对它所施行的民主政治制度,修氏并不赞同。(雅典就像个希腊悲剧中的伟大英雄,终因自身致命的缺点而导致悲壮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