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公谏厉王止谤:厉王的惨剧来源
厉王虐,国人谤王。
七个字简明扼要地概括周厉王的所为以及周人的反应。
厉王于公元前878年继位,在位37年,诸多史书均记载此人为一无道之人也。《史记 ·秦本纪》:“秦仲立三年 ,厉王无道 ,诸侯或叛之。”《后汉书·东夷传》:“厉王无道 ,淮夷入寇 ,王命虢仲征之 ,不克 。 宣王命召公伐而平之 。”
但是,根据西周青铜器铭文的研究发现,厉王又是军功赫赫之人。《重评周厉王》一文总结:时间从厉王初年持续到三十三年,征伐的对象有南淮夷、宿夷和俨狁等,征伐的地区有角 、津 、桐 、通 、潭 、昂 、参 、泉 、裕 敏 、阴 阳 洛 、 上 洛 、邾 、龚 、至 、世 、杨 家 、訇 城 等 地 。
但显然这并不是国人所看重的,国人议论纷纷的是厉王之暴虐。史料记载,主要体现在与国人争利,将传统的与贵族共享的利益剥夺,与国人共享的山林菏泽之利独占。
但是,也有人认为厉王所为有其合理性。此时厉王面临的是内外交困,“懿王之时,王室逐衰”,“夷狄入侵中国,中国被其苦 ”,因此厉王不得不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另一方面则加重对国人的剥削力度,包括贵族、平民在内的社会各阶层都深受其害。最后爆发了历史有名的“国人暴动”,厉王流亡,客死他乡。
譬如台湾历史学家许倬云说,“西周王室颇有紧迫的情形。外有国防需要,内有领主的割据。周室可以措手的财源,大约日渐减少。费用多,而资源少,专利云乎,也许只是悉索敝赋的另一面。这是时势造成的情况,厉王君臣未必应独任其咎。然而这种情势,也意指封建领主间,那座宝塔式的层级分配制度,已濒临瓦解了”。
所以,周厉王与其他为个人享乐而暴虐的君王可能又有些不同,更多是国内外矛盾加剧的背景下国内政策的失误。一个有为君主的做法应该是加强与贵族、平民的团结合作,从而一致对外,显然厉王算不上。
除了加大剥削力度,面对舆论不服,厉王的做法却是: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
召公的劝谏分三点:
1、一句经典的句子,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2、因势利导,使得公卿、乐师、史官、少师、百工、平民、内亲、近侍等社会各阶层的人各自有序地谏言,君王综合裁定,就可以行而不悖。这是天子的传统。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曚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3、防名之口对人民的生产生活、经济的发展均贻害无穷。
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第一点在全媒体时代更加凸显,即使是今天,我们也能看到诸多鲜明的例子。
第二点,让人想到了“民主集中制”,引用一段话解释性的话:“我们实行的民主集中制,是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制度,是民主和集中紧密结合的制度”,这种将社会各界的意见集中起来综合裁定的决策机制,原来就是华夏文明的传统。
第三点多少有些让人困惑。它的立足点在于,“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也就是鼓励国人说话,有利于国人分辨黑白对错,从而避免错的,发扬对的。但是,我们不确定厉王限制哪一方面的言论,如果厉王只是限制国人议论国政,没有限制经济相关的生产生活方面的言论,似乎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并不大,甚至可以鼓励国人“一致向钱看”,反而能够大大解放劳动力。
经济是厉王面对的严峻难题,召公强调这一点,或许更多是为了说服引导厉王。
不过,这些都无法说服厉王,最后导致了国人群起而攻之,从此厉王成为千古暴君。
《吕氏春秋 ·当染篇 》载 :“夏桀染于干辛 、岐踵戎,殷纣染于崇侯 、恶来,周厉王染于虢公长父、荣夷终,幽王染于虢公鼓、祭公敦。此四王者所染不当,故国残身死 ,为天下谬 。”
可见厉王被当成华夏政治文明中的除开夏桀、殷纣的第三位暴君,这或许是民族发展幼稚期的正常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