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风物诗,女性与灵魂模本,女性艺术家―盐田千春
名校志向塾名美工作室
本期作者:名美炒栗子
编辑:名美大黄狗
谈到三月,你会想到什么?
春色,仿佛太寻常。
樱花,却又嫌太早。
实则,在三月这个特殊的月份里,秘而不宣地汇聚了某种巧合。
农历三月初三(明治维新后改为西历三月三日),是日本传统节日雏祭り,家有女儿者会陈设雏人形,供奉桃花,以祈求女儿健康幸福。
1904年3月8日,纽约街头涌现出一群要求政府给予女性平等参政权的劳动女性。国际妇女劳动日由此诞生。
无论东西,“三月”与“女性”似乎早已结下渊源。
因此在三月之初,我们想为大家介绍一位构想奇幻,又善于自省洞察灵魂深处的女性艺术家――盐田千春。

盐田千春
出生于1972年
毕业于京都精华大学洋画科
曾在汉堡美术大学、柏林美术大学等多地进行学习
目前居住于德国柏林
去年下半年在森美术馆举办的盐田千春展“魂がふるえる”,令无数人一夕落入盐田千春的“千丝万缕”之中。“千丝万缕”这个形容,我也无意说笑。无论是我自己还是他日前往看展的友人,在这个浸入式装置展上,都咀嚼到了一种意难平的沉默。
“这是一场离死亡最近的展览”
据盐田千春回忆,接受本次出展的开端是在大约2年之前。接到offer的第二天,12年前治愈的癌症突然复发,令她顿时陷入惊慌无措的境地。在这种特殊的心境左右之下,她最终决定在进行治疗的同时按原计划出展,将最真实的生与死的剖白完完整整编织入本次展览之中。
「ここまで死と寄り添った展覧会は初めてで、死や生きていくことを考えさせられた展覧会でした」
“(对我而言)如此近距离接触死亡的展览会还是第一次,它成为了一场能让人不断反思死与生的展览会。”盐田千春这样评价道。
场内无数作品展现了这种对死亡的细不可闻的战栗与彷徨。
(以下图片来源于森美术馆官网)

丝线制成的帆船,似乎一次呼吸就能使帆船脆弱的行驶方向被破坏。早在进入展厅的时刻,我就不得不屏息凝神。

描摹孩童双手的金属装置。
据盐田千春的访谈所说,手心里捧着的是象征“魂魄”与“生命”的丝线。我本人在看到这个装置时,虽然一时情不知所起,竟无端产生了一种“生命充满杂音,全是一场无法停息的感官暴力”的错愕感。

全场最直白地将盐田千春与癌症的搏斗过程完全肢解、再进行展示的,无疑是它。这个作品的背景,是盐田千春在接受化疗时所感知到的“身体被抽走,只留下魂魄”的独特感受。
评论家片冈对于这件作品如是说:
「(塩田は)これまでは不在のなかに生命の営みの存在を感じ取ってきましたが、今回の作品ではその不在が作品化されたのではないでしょうか」。
“盐田曾一路描绘过各种不在场的生命的活动轨迹,而这次却把这种‘不在场’的感官直接作品化了。”
我想,我与友人的沉默或许也是来自于这种“不在场”却格外强烈的扼腕感。
“具有强烈私性(わたくしせい)的创作者”
许多评论家在谈及盐田千春时,会认为她是一个“具有强烈私性(わたくしせい)的创作者”,而盐田千春自己也在访谈中确认了这一点。
私性,原本是一个哲学词汇。
在拥护“表象论”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代表人物:叔本华,伯格森)中,“私性”被认为是人类意识最根本的一种特征。“私性”是一种通过感官收集各类知觉,最后经由主观判断形成的意识体验。
其最大特征,是独一无二,说得极端些,就是自我与他人无法完全达成和解。在艺术领域,这种“无法和解”的理念又时常被表现得异常明晰。
盐田千春可以算是这种做法的现代代表人物。在她早期的作品中,这种完全基于自身瞬时体验的理解就已经定下基调。

在初登主流艺术舞台的1997年,她的作品常常会用到最贴近大自然的材料――也许可以联想到“物派”的影响,关于这一艺术风潮,我们曾在保科丰巳的文章中提到。

然而,盐田千春的做法却是极其粗暴直接的。
她说,自己曾一次次把泥倒到自己脸上,听身体呼吸的声音,以重获意识,找寻自己真正的使命。她认为,对她而言,这是一个仪式。
或许,这就是评论家们所看到的,一种找寻强烈“私性”的直白而热情的渴望,盐田千春确实是一个“私性”的创作者。
女性艺术家往往以自身独特的视角打开了一种全新的艺术体验。
我并不想在此处过分强调性别的区分,这种区分在当今的观念变迁中已经逐渐失去了效力与存在形态。只是三月的许多日子,许多快活的情绪被献给了女性。这或许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机,让我们能够近距离去欣赏她们所展现的生命与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