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方方困境」
来自公众号JijuxieDn
我们的「方方困境」 前两天,每天在家写“国民日记”的方方被爆了个雷,她1月30日放在微博上的日记被网友翻出来了。 在武汉宣布封城后的第六天,方方的侄女在洪山区交管局“肖警官”的帮助下,顺利“逃出”武汉,飞到了新加坡。这个过程中,方方动用了她的个人影响力,把公共资源变成了自己的私人工具。“有急有难找警察,这个是最靠谱的。侄女和她儿子的安全,是我今天唯一觉得高兴的事。”

方方写日记,很多人颇有微词,认为不应该在勠力同心共克时艰的时候,发牢骚喷负面情绪。这件事被翻出来,算是被他们抓到了尾巴,方方每天悲天悯人,其实也是个两面派,她和很多自诩为精英知识分子的嘴脸一样,一边批判中国人的麻木不仁,崇尚特权,缺乏法治思维,一边利用自己手中的资源为自己开方便之门 这件事在网络上掀起的波澜没有我预想中的大,我觉得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那些每天等着看方方日记的人选择了沉默。他们为什么会选择沉默?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回答在全网都是红色惊叹号的情况下,为什么方方能写?关于“那被瞒下来的二十天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个核心问题,为什么只有财新网能够追下去? 今年这次新冠疫情的发展简直可以称得上是非典的翻版,如果说十七年前被一种全新的病毒打得措手不及使得我们面对非典疫情处理失当是情有可原的,那么十七年后我们应对新冠的表现简直不可原谅,尤其是这种表现可能仅仅是因为有些人在试图在保住自己的政绩。在再一次付出更惨痛代价的情况下,整个社会充斥着巨大的不满和质疑,甚至到了不处理这些决策者不能平息的地步。这种情绪该如何引导处理是个大问题 围三阙一是《孙子兵法·军争篇》中列举的用兵八大原则之一。“阙”就是“缺口”的意思。围攻敌人时,即使己方有力量优势,也要注意留一个缺口。兔子急了也咬人,如果四面合围,困兽犹斗,可能会促使敌军下定鱼死网破的决心。留一个缺口就是留一条活路,这时候被困之敌会在逃跑与死战之间摇摆不定,战斗力直线下降。围三放一至今还是有关力量必练的围捕战术 郎咸平曾经用"火山理论"来解释房价高涨不下的原因,他认为是有关部门插入岩浆的两根导管失效了。社会情绪就跟岩浆一样,如果得不到回应,他会越积越多。堵是堵不住的,硬堵只会加速火山爆发。不能让岩浆肆流,也不能让火山爆发,只能往岩浆上插两根导管,让岩浆顺着导管有序喷发,先避免岩浆短时剧增,剩下的交给时间冷却 方方和财新网就是那个被留下来的缺口,方方和财新网就是那两根插进岩浆的导管。相比房地产两根导管的失效,这两根导管是非常有效的 围三放一战术还有个很重要的后招,那就是在敌逃必经之路上设兵埋伏狙击 新闻报道只是追溯事件过程,什么时间发生了什么事情,记者不能在行文过程中不能掺杂自己的情绪与观点。新闻报道需要与媒体的另一个板块——评论——合力才能形成有效的舆论追问。有关部门在这个节点上实现了完美狙击,他们一边用行政力量堵住了媒体的嘴,一边用红色惊叹号堵住了其他人的嘴,使得财新网发出来的每一篇报道都像是得知了真相的哑巴,话都到了嘴边但就是说不出来 岩浆喷发出去没有催化更多的岩浆,过两天也就冷却了 方方是作家,作家没有生产正能量的义务,相反,一个合格的作家应该怀着理解的悲悯去关注那些阴暗的角落。我相信,方方开始写日记是出于这种悲悯 但写着写着,她成了独苗,她成了万网红中的一点绿,她不再是为自己单纯的悲悯写日记,她是在为国民写日记,她成了国民的寄托。很多人每天都要看一下她写了什么,跟着她做一次情绪宣泄,很多人都给她提供素材和信息,希望她能在日记里提一下 当她用自己的影响力把自己的侄女送去新加坡的事被捅出来后,本着一视同仁官庶的原则,我们是应该呼吁她出来表个态道个歉的,但是很多人都选择了沉默。方方的日记本来就是一个岩浆(情绪)收容池,晾着她迟早都会冷却。如果去责难她,这根独苗也会被摧折,这个情绪寄托也会崩塌掉,她的崩塌,将助推岩浆冷却,而我们再也找不到第二个“方方”。让岩浆再燃烧一会,这似乎是唯一能做的 或许这就是我们的“方方困境”吧,时局让我们选择做了个双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