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作品中令人惊艳的少年角色
查看话题 >《伊万的童年》个人影评
塔尔可夫斯基导演作品《伊万的童年》个人影评
我认为塔尔可夫斯基的电影有一种魔力,他的影片无论看过多少次,我依然可以无数次畅通无阻进入他所构建的世界。事实上,对于极少接触苏俄文化的我来说,影片人物生活的环境和年代绝非我所熟悉的。这样“畅通无阻”的感觉来自哪里呢?大概来自于影片对于情感的唤起。在影片中观众可以清楚感觉到导演倾注入镜头里的感情,这样的情感共鸣便会给观众带来心理上最真实的触动。我今天想介绍的电影《伊万的童年》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
此外,由于疫情影响,在各个贺岁片撤档之际,徐峥的新作《囧妈》中男主角父母相识所看的片子就是《伊万的童年》,故为孩子取名为伊万。我猜想部分好奇的观众或许会去搜索《伊万的童年》。希望和偶然接触这部电影的朋友一起欣赏这一部特别的电影,一起让这部好的作品走进更多朋友的生活。出于以上原因我决定把我对本片的一些感受分享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
这部电影在现实叙事过程中巧妙穿插了四个伊万关于童年生活的梦境。现实一触即发的战况和单纯美好的梦境共同刻画出二战中被战火摧毁家乡奔赴战场复仇的少年伊万的人物形象。这样一种现实和梦境交融的结构是塔尔可夫斯基电影“诗意美学”的基础。相较于带有明确戏剧性冲突和清晰逻辑展开的戏剧,塔尔可夫斯基更加欣赏诗歌所传达的相对模糊的含义。他相信精细的场景设置、不同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惊人的生活细节的记录可以最大限度的重现人类生活并将导演赋予其中的情感传达出来。这样的电影理念产生了观众之前从未看到、听到的电影艺术形式,并用它特有的方式构建富有复杂度的世界以此唤醒观众内心的真实感受。这感觉是观众很少体验过的,同样的,那一刻观众面对影像产生的内心触动也是无比真实的。观众甚至愿意去相信影片中情节的是某处某时真实发生过的,而这一切都归功于塔氏电影美学带来的情感触动。为了更好地说明上述观点,
接下来,将以影片片头的第一段梦境(0:09-02:17)作为例子进行分析和讨论。








梦里的伊万和自然环境有许多有趣的互动(用手挡住阳光、注视飞舞的蝴蝶等),这些互动是来自于伊万的童年体验。这份童年经历的快乐是无比真实的。如之前所说的,这样充满诗意的片段可以唤醒每一人的记忆,我们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伊万在树林间飞行的穿梭镜头观众既可以理解为伊万把自己想象成看到的蝴蝶也可以认为那个镜头更多表现伊万快速奔跑时内心的兴奋心情。这些不同角度的理解有可能也来自于我们童年类似的经历和感受。每个人对影片中不同细节的感受都可以引导他理解这一段梦境,并产生情感共鸣。影片呈现给观众的事物如此细致,就好像用手触摸到它本身的纹理一样,伊万的梦就变成了真实的观众感受。
值得注意的是,梦里的世界没有复杂的情节和人物,伊万、家人和自然构成梦境的全部。回荡的布谷鸟叫声、被战火烧焦的树、井里水面的倒影、散落一地的苹果等都是镜头着力表现的景象。而导演对于这些景物选取绝非带着某些象征性的含义,只是塔尔可夫斯基对于自己童年的回忆和电影剧本的感受所选取的事物。在细节的帮助下,梦境里的快乐显得真实和美好。这样梦境里的伊万和现实中被复仇充满的侦察兵伊万的戏剧冲突便呼之欲出了。相信各位在看完影片时也会有此感受。
塔尔可夫斯基的电影给很多人的感受都是如梦如幻的。梦境和现实尚有明晰的界限(演员入睡的动作在前以及梦境特殊的处理),而虚幻和现实的同时存在进一步使影片如梦如幻。有几处比较明显的片段:①临行前伊万独自呆在中尉的房间时,伊万听到在集中营要被处死的孩子说的话,同样的话也被刻在了房间的墙上。而这些文字伊万第一次进入中尉房间墙上就有了。②战争胜利后中尉发现伊万被处死的档案后在废弃的监狱来回走动这一段情节中插入了伊万被处死时处刑员所说的话和伊万被砍下的头颅。
我们在观影过程中不会被这些虚幻元素搞得迷惑和不解,相反我们可以很隐约地感受到导演意图营造的情感氛围。就好像通过一些“虚假”的适当叠加产生了超越普通情节的真实。放下对叙事性的刻意追求,便可以在电影里找回思考,跟随导演的镜头一步步进入那个真实的塔尔科夫斯基式世界。电影是每个人都可以很好欣赏的艺术,每个人都可以在电影搭建的世界中发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真实。而了解“电影的诗意”便是展现这份真实的钥匙。
通过我的分享也好,看完《囧妈》对于这部电影感兴趣也罢,我由衷感到高兴会有更多的人接触到这部优秀的影片并认识塔尔可夫斯基这一位导演。带着放松的心态进入梦幻的世界,感受最真实的一切。
2020.3.16
注:影视资源来自哔哩哔哩,电影片段也是哔哩哔哩上的截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