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府】诗爷的嫁衣,古老潮绣很“潮”
从古至今人们对美的追求从来没有停止过脚步,而一个女人最美的时刻,莫过于出嫁的那一刻。

身穿一身绛红色“龙袍”的吴奇隆和身着浅色烫金裙褂的刘诗诗
刘诗诗大婚穿的那套嫁衣便是典型潮绣的手法绣制的,她所穿的潮绣裙皇耗时7412小时,平角衣角寓意四平八稳白发齐眉,吴奇隆的金龙盘绣真丝礼服则有龙纹、卧水及帝王专属“十二章纹”。用料昂贵、制作复杂、工时漫长,成为明星嫁衣的标签,价格自然也不菲。

潮绣这门“针尖上的艺术”,处处渗透着浓郁的潮汕人文色彩。从日常生活服饰,到嫁衣、剧服、道具,从庙宇装饰,到花灯、木偶等,潮绣是潮人从古自今不曾脱离的生活的一部分。美好生活的寄托得有绣娘来“穿针引线”,潮汕的绣娘们也以此为生。

潮绣,潮州刺绣(潮绣)与广州刺绣(广绣)总称粤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发源并流行于今潮汕地区。潮绣始于唐代,形成风格于明、清,流传于国内及东南亚一带。以绣艺精美细致、构图均衡饱满、色彩亮丽又具立体感而别于其它绣种,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在清朝乾隆年间,潮州等地也广设绣庄、绣坊,粤绣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自清代以来,潮州妇女多勤纺织,女子到了十一二岁,其母即为预制嫁衣,几乎“家家摆绣框,户户有绣娘”。孩童从小耳濡目染,课余跟长辈学手艺,练就一手高难度的垫绣技艺。乾隆年间,潮州西门外天地坛、布梳街以及开元寺附近,已有绣庄20多家,绣品输向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一带,占领南洋市场,特别是带有民间浓厚地方特色的厅堂,佛庙摆设的绣品更是供不应求。可见潮绣在清代已经大规模出口,对国外市场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19世纪英国艺术家波西尔所著《中国美术》中写道:“中国人长于刺绣花鸟,而广东人于此技术尤为专长……”潮绣多输入欧洲,可见当时中国潮绣欧洲也影响颇大。
💜 💜 💜
传说潮绣创始于少数民族(黎族)其与黎族织锦同源,潮绣又有强烈的地方色彩,大多数是为了满足时年八节、婚庆寿诞、游神赛会、宗教祀拜的需要而作的民俗生活实用品,主要服务于当地的民居、祠堂、庙宇的装饰为主。可分为日常用品、祭祀用品、欣赏用品、戏服装饰品等四大类。构图饱满均衡,针法繁多,纹理清晰,金银线镶,托地垫高,色彩浓艳,装饰性强,尤以富有浮雕效果的垫高绣法独异于其它绣法,此外,以金碧、粗犷、雄浑的垫凸浮雕效果的钉金绣也尤为人所瞩目,宜于庙堂会所装饰和喜庆之用,抑或用于剧服、道具、装饰等 。

潮绣有绒绣、钉金绣、金绒混合绣、线绣等四大类,具体法分为绣、垫、贴、拼、缀五种二百余种针法,各具特色。
1、绒绣。在各种丝、绸、缎上,以平绣针法用丝绒绣出平的画面;题材多为飞禽、博古,用作画片、挂屏等。


2、钉金绣和金绒混合绣。钉金绣,又称金银绣;以金银线为主,绒线为辅的叫金绒混合绣。钉金绣针法复杂,有过桥、踏针、捞花瓣、垫地、凹针、累勾绣等60多种针法,其中“二针企鳞”针法为其他绣种所无。钉金绣运用垫、绣、贴、拼、缀等技术处理,可产生浮雕式的艺术效果。
3、线绣。纯用丝线平面绣制。

潮绣在题材的选择上可谓包罗万象,以饱满、匀称的构图和热烈喜庆的色彩,气氛鲜明、生动地表现,有人物、花鸟、龙凤、瑞兽、博古等各种传统图案,经常用鱼虾以及南国的佛手、菠萝、林檎等瓜果这一类题材,甚有潮汕特色。用料有绸缎、金线、银线、绒线、棉絮、纸丁。绣女在刺绣时,善于把寓意吉祥和美好愿望的图像融入绣品中,往往寄寓着民间对美好理想生活的祈盼和向往。如:八仙贺寿、石榴多子、牡丹富贵等。吉祥图案在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含蕴“至善至美、幸福美满”的含义,“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绣品图案秀丽,色彩浓烈,造型立体,金碧光焰,可以说是传统潮绣艺术的重要表征。

与江南苏绣素雅风格相比更为浓烈绚丽,潮绣具有強烈的民间艺术韵味。它善于采用大块色彩对比和金银线立体针法来增强艺术效果,用平绒绣或打籽绣技法表现形体的虚实和递转,辅以金银线勾勒,使画面层次分明,疏密有致,或纯用盘金绣塑造形体,显得富丽堂皇,充满吉祥喜庆气氛。小型佩饰如眼镜袋、香囊等,多采用“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的方法,造型精巧多样,技艺极为精湛,色彩柔和秀丽,物象形神兼备,充分显示了艺人驾驭题材与形式统一的创造能力。

另外,潮绣的构图很有特点,注重均衡对称,但满而不塞。主次分明,疏密得当,显得繁而不乱,繁中求简难度更高。它的创作法则与潮州金木雕有异曲同工之妙。潮绣工艺美术大师林智诚曾将其概括为:“密密、满满、通通”,十分形象中肯。民间历来视“满盈”为“富贵”,“孤瘦”则“愁苦”,它反映了民间的审美潜意识和对幸福的解读。民间艺人熟悉潮汕戏曲故事和民间传说,善于抓住人物的亮相造型来刻画人物性格,敢于大胆取舍,动态夸张,不为写实所束缚,强调神似重于形似,写意重于写形,民间艺人凭直觉造型,其实已深得其中三昧,显示出超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潮绣刺绣工艺,其流传至今而机器不能取代,以针法繁复百变、独具特色的技艺著称,这也是潮绣最为称道的特色之一。据匠人总结针法多样达200种,主要有二针龙鳞转针、旋针、过桥针、凹针绣、垫筑绣等60多种钉金针法及40余种绒线绣针法;如六角三叠踏针锦、垫棉过金针、双丁鳞、垫绣菊花畔鳞等独特针法。使潮绣在 “绣、钉、垫、贴、拼、缀”等技艺上更趋完善,产生“平、浮、突、活”的艺术效果,其中以金碧绚丽的立体浮雕效果的钉金绣最具特色,绣品金碧辉煌、鲜艳夺目,这是其它地方绣种难望其颈背。

传统人物绣

潮绣传统人物绣“黑面阔嘴”技艺是中国刺绣中独一无二的绣艺,也是潮绣技法中难度较高的一种,它的难度在于画稿仅仅是画上一个轮廓,刺绣者必须凭借自己的艺术修养、造型能力和娴熟的刺绣技艺,在画线内铺棉、垫盖,并且将脸部下半截拆开刺绣,两边将腮、嘴拼合成阔嘴状。这项工艺在清代多由男绣工来完成。清代以来,潮绣的男工多数是能画善绣的艺人,他们对于刺绣脸部的眉、目、嘴、鼻,不用画笔,而是直接用针绣上去,熟能生巧。

庙堂装饰品

庙堂装饰品,有彩眉、宝盖、幢幡、三门四柱、桌围等,多采用钉金绣或金绒混合绣。艺人们运用垫、绣、贴、拼、缀等工艺处理,使绣品的人物、龙凤、博古、动物、花卉等画面形成潮绣独特的浮雕艺术特色,与建筑物的木、石雕刻或金漆画装饰协调统一,互相辉映。

潮汕戏服

戏服品种繁多,从皇服宫袍、蟒袍战甲到众多的少数民族服装,共有近百种之多。女装裙类又可分为蟒尘裙、五彩裙、京装裙、绣宫裙、鱼鳞裙。龙蟒袍甲采用银绒线盘、垫和钉针,形象浮凸饱满,柔活多变,充分体现潮绣丰富瑰丽的艺术风格。近年来,戏服设计及制作又有新的突破,将原来钉金绒密地绣部分,间用绣胶片,使在舞台灯光照耀下,金光闪闪,艳丽夺目,获得更佳的艺术效果。潮绣工艺家林智成设计并指导绣制的潮州戏服代表作蟒袍在全国戏服同行业评比中列第三名。

欣赏品

有挂屏、屏风、青丝画片等,多采用龙凤、花卉、飞禽、博古等题材。艺人们继承和发展了潮绣的传统技法,制作出绒绣挂屏“牡丹百鸟朝凤”、钉金垫浮挂屏“百岁挂帅”、金绒混合绣挂屏“硕果累累”和钉金绣“九龙屏风”等优秀礼品。“九龙屏风”采用钉金绣垫凸技艺和独特的钉金二针企鳞绣法,浮雕般表现出九龙闹海、腾空飞舞的形象,绣工精细,丝缕分明,整个画面堆金积玉、流光溢彩,被誉为古今首屈一指的潮绣精品。“九龙屏风”既是钉金绣的最佳作品,又是粤绣的代表作之一。这件作品连同其他潮绣精品,先后被送到许多国家展出。

金银线礼服

这是1958年引进粤绣工种技艺的潮绣新品种,绣制有轻工、重工、满地花、散花之分,品种有长短花衣和宫服等。多年来,匠人们在技艺上不断创新和精益求精。一如开篇所提诗爷的大婚嫁衣就是潮绣手艺人精湛手艺的代表。

方寸之间,妙手生花

潮绣大师作品屡屡走进国内外各界人士的视野,多次荣获国家最高奖项,被外交部作为国家领导人出访馈赠礼品和国家美术馆收藏,是国之瑰宝。

闲💜言💜碎 💜语
连绵一千多年的潮绣文化,熏陶了传统这支神奇的绣针。潮绣一方面表现对事物好奇创新和世界开放性,另一方面呈现对传统的执着和热情,其精致典雅的深刻内涵使人领略到潮汕文化,它与潮州木雕、潮菜、潮剧、潮乐等让人感受到那浓郁的地方特色,其艺术特点明显高于国内其它著名品种,展示出潮汕优秀文化的魅力。
铅华洗尽,记载了穿越厚重历史后的云淡风清,是大国工匠几十年如一日“一针一线”精益求精的坚守,是潮人用智慧点亮的潮绣传奇。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里,有些东西不该被忘却,比如传统的手艺、匠人的初心等,这些值得我们去坚守。

致敬每一位仍在坚守传统的“手艺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