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余时间十五分钟

昨天翻自己的文字,翻得感触频生。
这一篇,是17年,他还是我学生,对我起非分之想时对我提出的问题。当时我蒙在鼓里,并不知情。但是觉得问题甚好,于是把它们都记录下来。
现在回顾,一个人在家里笑出声音来。
对往事,颇有心酸的讽刺感。一直将之引以为俩人的默契共鸣,当时只道是诚诚恳恳,现在看来,小男孩估计连门框都没摸到。
对自己,深感骄傲。两三年前的自己,我今日依旧膜拜。牛逼。向过去的自己学习。
庆幸自己不停的思考和写作。成长和前进的脚印,有迹可循。今日将之搬迁到豆瓣,然后继续向今日的自己要明日的答案。
我有一个特别……特别的学生。
他每天会在上课的时候捎来一个与课本知识无关的问题让我回答。答着答着,我觉得蛮有趣的,也帮助我理清了不少思绪,于是琢磨着把它整理以后分享出来,取名叫做《课间休息十五分钟》。
每天回答一个问题,我自己很期待,也邀请感兴趣的你一起来回答。
Q1:您一生主要追求什么?
A:我想我得先理清一个概念:所谓“追求”,有别于“愿望”。“愿望”可以天马行空,可以天花乱坠,可以想当然。但是“目标”,却需要清楚明确,在态度上,有着克服重重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绝;在内容上,“目标”有着多角度、多维度的层次与方向。因此,我在这里要谈的不是赚它N个亿的小目标,而是终其一生都要坚持不懈去求索的大目标。
如果我只有25岁,我想我的人生目标一定是“生存”,以及“如何活的更好”。“活”字当头,生存第一,似乎没有比“活着”更重要的事了。然而我很高兴,遇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已是35岁的年纪,有了一些得失,有了一些沉淀,生命有了扩充,迷失与激越过的内心,又一次次修复过。
因此当你来问我一生主要的追求,我想我准备好了,我几乎可以脱口而出:那就是康德所说,对于真、善、美的追求。真,是对事物的客观认知;善,是对道德的自我要求;美,是对审智、审美能力的渴望。
所以,从这个维度上看,我没有具体行业与数据的追求。但放眼望去,人世之中哪一个行业离得开这几个维度去发展呢?
我唯一需要的,就是在真、善、美的角度上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实践、不断克服困难、不断修正。
我相信我倾尽一生,都无法抵达它们的边界,而这反让我心安,因为我越深入,越得其庇护,就越发现:“目标正如猫的尾巴,你永远得不到你想要,但当你勇敢向前走,它就会紧紧跟随”。
我倒是愿意时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这个目标遭遇贫穷、或者难以预测的磨难怎么办?
我的回答是,无论因为什么原因而放弃,只能说明那根本就不是目标。
谢谢我可爱的学生,第一个问题如此没有代表性,让我可以如此自我的回答。
Q2:三尺讲台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A:三尺讲台对我来说意味着战场,意味着救赎,意味着终身学习,意味着梦开始的地方。
有战场的地方,就有敌人。在三尺讲台这里,敌人无形无影又无处不在,它已存活千年,它就是人的脑海里早已僵化的实用性思想和狭隘的功利认知。实用和功利不是不对,而是不应该唯一,更不能作为人生追求的主要目的。
我认的,是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所说,人性是多方的,需要也是多方的。如果这些人性和需要,指向的都是实用、是功利价值,那需求再多也是单一的、也是狭隘的。因此,在课堂上,追求成绩、追求数据没有错,但是为了成绩、数据而压抑人性、拔苗助长的事却比比皆是,我要抗争的主要是这个。并且,越是认为“必须如此”、“只能如此”的地方,我越要抗争。我要抢占的,就是人的智性和独立思考和选择能力的高地,这里应该是自由的、肥沃的、充满着活力的。
而我更愿意去分享在这个过程中发生的一件吊诡的事,那就是,我越抗争,我的头脑就越灵活,我的专业技能就越深厚。你健身吗?如果你有健身,你会懂得这道理是一样的:当你想提升体能和身体素质的时候,你就多去做抗阻训练,然后,当你越懂得如何正确使用肌肉,你的肌肉乃至身体素质就会越好。
每个人都不是完人。尤其当你开始独立思考的时候,做多错多。但是,人的成长,恰恰就是在错误中生发的。三尺讲台就是这样,不断的暴露我的问题,我也因此在其间不断修正。它给了我很多痛苦,但是也恰恰是它,让我变得比过去更好。我觉得我再也找不到一个词,比“救赎”更能表达三尺讲台对我的意义了。也是从我懂得这个道理开始,我终于停止了抱怨。
很多人认为教师这个职位的特点就是不断重复,就那点知识,就那个年龄段,翻来覆去应该早就能够得心应手。可事实恰恰不是这样。
三尺讲台上,经年往返,我最强烈的感知是“不够”。知识不够、认知不够、实践不够。三尺讲台意味着不断学习,意味着“术业有专攻”的学习,也意味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习。一个不是学习者的老师,他最后在三尺讲台上,无法和学生共舞,无法让学生看到三尺讲台以外的其他地方。他最后只能拿起是禁锢心灵、象征“权威”的教鞭,把学生禁锢在三尺讲台之下,也把自己禁锢在三尺讲台之内。
最后再来说说这个“梦”。三尺讲台上,我不断在此实践,在此学习,在此修正,在此收获,它让我敬畏,也让我精进。越深入,越实践,越认真,心里那个想要实现的梦就越清晰。这个梦里,只有一个字:“人”。这是尼采所说:认识到自己是被他者举起的“人”;也是我希望的,做一个能够举起他人的“人”。所谓三尺讲台是我梦开始的地方,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总的来说,三尺讲台既是硝烟滚滚、据理力争之地,也是浪漫满怀、诗情画意之所。我在此左手舞剑,可为战士;右手弄墨,可谓诗人。
所以你问我,三尺讲台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我想,双眼看到的才叫三尺讲台,看不到的地方则是无限广阔的自由之境。
Q3:您什么时候才会服老呢?
A: 我觉得自己挺服老的啊。比如,我25岁的时候,常常熬夜熬通宵,可当我35岁的时候,每天规律吃饭,准点睡觉。并且我也知道45岁、55岁时候的生活还会更有规律、更有限制。
年龄越大,限制越多,这是肯定的。这个“老”,我服。
但是我猜,你说的“服老”,是指35岁的时候“应该以家庭为主”,45岁的时候“应该坐享准退休生活”,55岁的时候“应该回家带孙子”……这样的老,我不是不服,是不能理解和认同。不能理解和认同的,是“应该”。我不服的,是活在“年龄”里。
人应该活在“状态”里。当我35岁的时候,身体状态的敏锐度,精力状态的旺盛度,对世界的探索欲望度都和25岁、甚至18岁相当,那我为什么要告诉自己“应该以家庭为主了”呢?如果当我60岁的时候,我的身体机能还像40岁那样敏捷,逻辑能力没有减弱的趋势,语言表达依旧清晰,我为什么要告诉自己“应该放慢探索世界的脚步,回家带孙子”呢?
“以家庭为主”、“回家带孙子”也是一个很奇怪的表达。家庭和世界,怎么就不相容呢?为什么不可以说“家庭是我的一部分”,“世界也是我的一部分”呢?为什么不可以问“我为什么要放弃世界带孙子”呢?
或者可以这么说,我认为一个人该做什么,怎么做,是由他的心智和身体状态决定,而非年龄。心智不老,依旧愿和世界一起前进;身体状态良好,依旧健步如飞,那他依旧可以像一个风中的少年。只是我猜,很多人会认为年龄大了以后,身体机能会下降,即使心态年轻,也会力不从心。因此,这个状态下的所谓“回归家庭”,是寻求自我无助时的避风港,是寻找比养老院更温情、更安全的收容所。
我没老过,但我有研究和关注过一些年龄很大的“老人”。那些依旧闪烁着光芒的老人,相信你也看见过很多,他们年龄都很大了,但是,即便是旁观者,你觉得他们的身体机能属于“老”这个范畴吗?当你望向他们炯炯有神的双眼和挺直的脊梁,你觉得他们老在哪里?你有没有想过,他们是不是天赋异禀或者有什么特异功能,能有别于那些“老人”?
一个活在“年龄”里的人,才会觉得自己“老”;一个活在“状态”里的人,他会老,他尊重“老”,但他绝不会轻易说自己“老”,因为“老”,对他们来讲,意味着自我放弃。
或许有一天吧,我已经走不动路、说不出话、只能坐在摇椅上晒着阳光抱着猫,但那个时候,我的眼神里不会散发出慈祥老奶奶般的满足的光,而是呆滞、腐朽,以及行将就木的空洞。那个时候,我就真的老了,并且我觉得应该可以离开这个我热爱的世界了。
我最后还想谈一谈这个“慈祥”。我认为,慈祥不是老人家的专属,也不是看透人生的懂得。(并且我很好奇谁会觉得自己看透了人生?)
慈祥是一种心态,一种宽容、理解的胸怀。我现在面对你们,我就觉得自己挺慈祥的。
Q4:如果您遇见一个理想的对象,并且产生完美的爱情,但同时得知他只能活六个月,您还愿意接受这个机会吗?或者得知他在六个月之后将成为负心人,您还愿意吗?
A: 理想的对象,前提在于要有“理想”,有关爱的理想。
根据我浅薄的人生经历,我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个人关于爱的理想会发生三类变化:第一类是爱的理想会衰退和消亡;第二类是爱的理想走向混沌或混乱;第三类是爱的理想不断深化。我们常常说一个人的感情稳定或者说他不断变化伴侣,实际上,跟这个人心中爱的理想的变化有关。
通常,当一个人不再相信爱情,或者伴侣双方关于爱的理想同步深化时,伴侣关系才会稳定持久,并且只有后者才能称作为理想伴侣。
所以,一个20岁的人会遇上理想伴侣,一个80岁的人也会遇上理想伴侣。至于我们常常说的,在80岁时遇上理想伴侣的概率更低,那是因为80岁关于爱的理想更为深刻,并且,80岁的人群更稀薄。但是一旦遇上,80岁的爱情将比20岁更为轰轰烈烈。
除了主观上,相爱双方需要各自拥有清楚、稳定和同步的“理想”之外,重要的是相爱双方还能“相遇”。因此,遇上理想伴侣的难度,席慕蓉已在《一棵开花的树》里明白书写:“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无独有偶,《新白娘子传奇》的主题曲《千年等一回》,其标题就已表明理想对象相遇的概率。
所以你问我,如果遇上理想对象,但只能相爱6个月,还要不要在一起。你说呢?
至于6个月以后会变心的理想对象,这于我而言是个伪命题。只能说,会变心的都不是理想对象,那只能充分证明自己目光短浅、思维浅薄、认知偏差,那是在遇上理想对象之前不由我选择的必经之路,并且还要谢天谢地,幸好只有6个月。
30岁之前,慎谈遇上了“理想伴侣”,经过科学研究,30岁之前,无论男女,其目光、其思想、其认知,都不怎么理想。
Q5:您怎么看待出轨?
A: 感情有一个不容易被接受的特点:它并非一层不变。按照物理学的原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那么,连肉眼所见的物质都如此,内心的情感就更是这样。
我们常常说“爱你永远”,并不是说爱如一锤定音,表白、确定关系,然后高枕无忧、万事大吉。真正永远的爱,是每一天都会重新爱上对方。我们所听说、所见过的那些白发苍苍还能十指相扣的最深沉的爱,无一不是这样。有人用“爱情变成亲情”来解释相爱双方失去激情的必然。我很怀疑,因为就算是亲情,当你注视亲人的背影和双眼时,你仍会满怀深情。
可是如果,当你第二天醒来没有再一次爱上另一半,感情转移到了别人身上,这就叫出轨。谁能把感情捆绑住,不让它移动呢?我们凡夫俗子做不到,我相信,古往今来世间上最伟大的情圣也做不到。
因为每时每刻,万事万物都在变化这一特点,出轨就成了平常事;当然,懂得这份变化而更懂得珍惜的人,即便情感偶有外移,也会很快收束心性,那些曾打动过他的人,他会自觉且主动将其放入博物馆中珍藏。
人的情感毫无定性,但是,那些拥有记忆博物馆的人,永不会出轨。
而出轨以后会带来伤害,源自于人性的软弱和贪婪。软弱产生隐瞒、欺骗,贪婪是对着彼此的身心进行赤裸裸的施暴。
我理解出轨,但到目前为止,我痛恨因为一己私利而造成的伤害。
Q6:你认为付出型人格在怎样的情况下才算是对一个人付出了感情?因为付出型人格就是对谁都好,都很体贴,那当他们遇到了上天安排的特别的人,什么样的表现能区别于他对别人的关心?
A:“爱”和“付出”之所以容易混淆,在于它们有一个相似性,即:对对方好。不同的是,“爱”没有理由、不求回报,而不以“爱”为前提的“付出”,却有着种种幽微的、不易察觉的缘由。
因此,我们与其去分清楚付出型人格怎样才算对一个人付出了感情,不如我们找找爱情的共性。当一个人沉入爱河,是怎样的付出。
在古今中外所有可供观瞻的事例中,爱情有两种典型分类:
一种是爱的时候如痴如狂,但得遇新欢的时候,依然像遇见了初恋一般,爱的难解难分、如痴如狂。金庸笔下的韦小宝是如此,张爱玲的第一任丈夫胡兰成是如此,在火车上一见钟情于谢烨,后来又以同样的热情疯狂爱上英儿的顾城是如此,就连写下“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支配我一生单纯而强烈的三种感情”的“单纯”的罗素,一生也坐拥无数情人。
对这一类人来讲,爱情从来不在一个人身上停留。此时的爱是真的,彼时的爱也是真的,对你好是真的,对他好也是真的。都是全情投入、都是身心托付、都是百分之一百。
另一种爱,是我们常常热烈歌颂、隐秘渴望的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是梵高笔下所诉说“有人认为爱是性,是婚姻,是清晨六点的吻,是一堆孩子,也许真是这样的,莱斯特小姐,但你知道我是怎么想的吗?爱是想触碰又收回的手。”《霸王别姬》中呐喊出“差一年、一个月、一天、一个时辰都不算一辈子”的陈蝶衣是如此……然后我好像在现实生活中举不出真实例子了。啊,好尴尬。
对这一类人来讲,爱具有排他性、唯一性的特点,在这一类人的眼中,爱是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是“你给了我,再给其他人,就不要再给我了”的决绝。
所以,重点不在付出型人格的爱情表达,重点在一个人的爱情观属于哪一类。我想,你和我一样,都更倾向于后者吧。
那么,又该如何判断一个人的爱情观呢?
我的观点是,在爱的付出和投入之前,先去考量一个人是否具有独立、不依附的人格,有没有勇于承担责任的能力。
和你共欢同悲有什么困难?为你撑一把伞、买一颗钻石有什么可贵?特意为你制造惊喜有什么特别?罕见的是一个人活出独立的精神,又有以笑意撑过苦难的胸怀,以及在枯燥人生中认定你是唯一的坚定。
在这三个前提中,“认定你是唯一”最抽象,最难判断。因此,爱情几乎就是一个赌博。好消息是,你只有让自己变成这样一种人,你才能增大在人群中遇见理想爱情的机遇。并且,倘若所托非人,你也可以依靠自己的独立与乐观,坚强抽离、快速止损。
至此,我想我们一起重温舒婷的《致橡树》,祝福你,早日解开千千心结: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编辑此篇,我又仰头向天狂笑了三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