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 【文学】中国古代神话演变的基本趋势 全五讲 中国人民大学 李炳海 教授 主讲 UP主: 上岸排石
#学习笔记# 【文学】中国古代神话演变的基本趋势 全五讲 中国人民大学 李炳海 教授 主讲 UP主: 上岸排石 许多文化研究都是从神话开始的,因为神话是最早期的文化现象。 http://open.nlc.cn/onlineedu/course/detail/show/course.htm?courseid=1941 古代神话在从原生态向次生态演变的过程中,出现以下几种基本的趋势:追求完整而出现的系统化倾向;社会等级制形成而出现的政治化倾向;理性自觉而产生的历史化倾向;哲学理论的统辖而出现的哲理化倾向;受欲望驱动而出现的世俗化倾向;受传统婚姻观念制约而出现的伉俪化倾向;受农业文明制约而出现的老龄化倾向。 第一个就是越来越系统,越来越完整。 谱系和血缘关系的完整,少数民族犬戎等都认为黄帝是共同的祖先。 但原生态神话并没有血缘关系,只是一种事情发展的序列。后来演变为祝融生共工,共工生术器。其实是火神促进了工匠、工具的发展,再从工具中诞生出平头铲一样的东西。 再一个就是发明神。最早的是帝俊(东夷族的祖先),其他的发明神又说成是他的子孙。这是因为古代东部地区的科技水平要高于西部地区。同时期来讲,殷商的发展水平要比周高。 还有一个体现就是描述的场面越来越具体,详细。 比如昆仑的神话最早只有一个守护神,有什么样的动物植物,比较平面,是上帝在人间的都城,离宫别馆。 后来《海经》开始丰富这个昆仑山,突出他很高,一般人进不去。 到了《淮南子》开始说昆仑山分为三层,到了第一层可以长生不死,是一座仙山。上到第二层是悬圃,可役使鬼神。再往上登高就是天宫了,把天地之间沟通起来。(是不是跟巴别塔很像?) 还比如女娲,最早西山经里面讲她的肠子有变化的功能,可以看出是一位化育之神,但还是比较朦胧。 到了《淮南子》,才开始有了女娲造人的故事,但还不是女娲自己造的,还有黄帝生阴阳等,是几个神合力造出来的,不是女娲自己的功劳。 到了东汉后期的《应俗通义》,开始讲女娲用黄土抟人,这部分比较富贵。后来嫌速度慢,用草绳在稀泥里搅和,造出平民百姓,这个时候就有阶级观念了。 这个过程跟文学演变的趋势是一致的,从粗略到详细,具体。精加工、深加工的一个过程。 第二个趋势就是由于社会等级的变化,使次生态的神话,出现了政治化的倾向。 这个从称呼上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出:黄帝,炎帝,帝喾,帝俊,都有“帝”字。“帝”最早是指神灵,后来就是指至高无上的天子。 第二个是原来神话中的关系变成了君臣关系,甚至原本没有关系的神灵,现在也要给他扯上利害关系。黄帝和蚩尤本来是死对头,后来蚩尤变成了黄帝的臣子。祝融本来不是跟黄帝同一个时期的,后来也变成了黄帝的臣子。 黄帝成了公认的君主,很多神灵都和他有了政治上的领属关系。 再有一个是冲突型的。古人的观念是天无二日,人无二主。一个国家只能有一个君主。颛顼和共工打了一架,颛顼赢了,成为北方之主。 好多神灵的整合都是在《淮南子》这里,由于汉代是大一统的帝国,用这种观念去改变神话。 毛主席认为共工不是失败者。他是天地的宇宙的再造神,因为他撞了不周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第三个趋势,中国古代神话有历史化的倾向。 表现为一个是把早期记录中半人半兽的神灵变成人。 《山海经》中有一个像牛又像龙的夔,有点像雷神。但后来变成了尧的乐官,已经变成了人的形象。 孔子解释,不是黄帝活了三百年,而是大家对他的纪念,导致他的影响持续了三百年。 通过整容易貌,减年缩寿,使神话人物变成了普通人。 人类按照自己的样子去改造神灵。 第四个趋势是由于中国哲学体系的系统和完整,将哲学理念渗入到神话当中,使神话体现出哲理化的倾向。 比如九歌中的东君“青云衣兮白霓裳”,说太阳神上身穿着青色的衣服,下身白色的裙子。但我们从直观看太阳不可能是这种颜色。用五行学说来解释,青色是东方,白色是西方,太阳东升西落,因此会有这样的着装。 西方的太阳神是阿波罗,手持弓箭,因为太阳的刺眼光芒,像是万箭齐发。弓箭这部分东西方的传说中是一样的。中国太阳神也有弓箭,九歌里写到“操余弧兮反沦降”。但太阳神穿着上青下白,这个西方是没有的,因为五行学说是东方的特产。 再比如《庄子逍遥游》中第一篇的鲲鹏,为什么从鱼变成鸟?这就是中国哲学理念:物物相生。这个物可以生成那个物,以形相禅。 夏代的历书夏小正中写过,田鼠化为鸠,鸠还能变成老鹰,物种之间可以变形。还有鸟变成了鱼,因为候鸟要迁徙,当时的人就很奇怪鸟跑到哪里去了?以为它们藏到水里去。五行学说中南方是鸟,朱雀。北方是水族,玄武。 西方哲学家管这个叫变形计,卡西尔的文化人类学说这叫做生命一体化。万物的生命就是一个环,一个链条,可以互相转化。 蓐收刑神,人身虎尾,拿着斧头,长着白毛。西方是白虎,秋天万物凋零,刑杀,所以手拿斧头。沙场秋点兵,古代打仗常在秋天,因为秋收之后不影响农业生产。
墨卿風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2024甲辰龙年 总结 (1人喜欢)
- 【转载】后李文化~ 母系氏族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