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卓婧——推荐澄怀格物
邵卓婧(复兴手工艺自媒体主理人)——推荐澄怀格物
与澄怀格物的小伙伴相识于2013年,当时和另一位设计师朋友去四川观摩竹编、漆器等传统工艺,偶遇了正在当地学习竹丝编织的王雨。王雨给人的第一印象不像是设计师,更像是手艺人。这点从她的穿着打扮、谈吐气质上看非常直观,一个低调朴素、诚恳稳重的非典型性文艺女青年。作为一直以来有点浮夸不羁的我,会被这种和自己完全不同类型的人所吸引,当然仅仅只是同性间的欣赏啦。王雨说她们目前只有两个人,另一个小伙伴正在广州学艺,从2012年开始她们辗转于各地学习濒临灭绝的传统手工艺,并期望将来把这些传统工艺运用到日用品的设计之中。
我们之间关于传统手工艺的讨论自然火花四溅,双方对中国手工艺的现状和未来都做了很多大胆的设想,当然也存在一些不同的观点。王雨和我都曾经从事过设计行业,我们一致认为传统手工艺必需和当代设计相结合才能走出新的道路。但对于传统和创新孰轻孰重,我们持有不同的观点。王雨认为传统自然更为重要,没有传统作为根基,创新本就无从谈起。况且,现在很多传统技艺已经消失殆尽,没有传统技艺和与之相关的手工艺从业人员,手工艺的复兴只能是纸上谈兵。为此,王雨和小伙伴一起创立了“澄怀格物”设计工作室,意为潜心研究和记录传统手工艺。
我则主张过去传统谈得过于多了,当人们过于尊重敬畏传统时,娱乐游戏的成份必然减少,对创新精神是某种伤害和抑制。尤其在网络时代,如何识别、收集、保存、分发传统工艺的数字信息显得更为重要。因为未来的手工艺学习不可能是旧时师徒式的传授方式,而应该是基于互联网社区的兴趣学习,通俗来说就是目前出现的大量DIY社区和手工兴趣小组。创造力最旺盛的人群永远都是年轻人,但有多少年轻人能够抛下一切,像王雨那样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专门去学习一门手艺呢。网络手工艺信息的收集和分发,以文字、图片、视频等低成本形式,高效率地激发和释放蕴藏在年轻人之中的创新力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创新力就是柴火,数字媒体则是火种。基于这个观点,我也在不久之后开始了名为“复兴手工艺”的自媒体建设。
眨眼间和王雨也有三年未曾碰面,彼此都忙于各自的手工艺事业,最近也从网上看到了澄怀格物工作室推出的一些新产品。虽然目前产品不多,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系列,也很难看出品牌未来的设计风格,但她们的独特之处在于产品低调内敛、温和厚重的物感。所谓物感,就是物体作用于心灵后产生的情感波动。现代人的生活,好似火炙三文鱼,每天忍受着极度的煎熬与压力,这时会需要一些存在感不是那么强的设计日用品。这些东西可以随意摆放在房间的一角,你不会去注意,也没有丝毫的违和感,关键时候用起来还挺方便顺手。
说到这里你是否会联想到日本著名的性冷淡设计品牌“无印良品”呢?澄怀格物的东西虽然朴素低调,但比起无印良品来更有亲和力,这就是手工艺元素在产品设计应用上产生的神奇作用。四川的竹编漆器、贵州的花草纸、云南的乌铜走银、德化的白瓷技艺,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多种多样,能够最大程度地增加产品的可触性,以及提升视觉上的优雅感。
对于一些规模比较小的工作室而言,匠人们的土法、古法还可以降低试错成本,快速完成新产品的迭代。当然手工艺设计品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无法大规模生产。澄怀格物的产品价格相当昂贵,平均单价在400-500左右,还不包括与匠人工坊之间沟通的时间和人力成本。无法赢利的项目总会令人怀疑到底是设计出了问题,还是价格太过昂贵呢,这也是十九世纪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创始人威廉·莫里斯所思考的问题。
手工制品的价格远高于机器制品,莫里斯最终没能完成他理想中为大众服务的手工艺革命,难道手工艺和现代设计之间是永远的悖论?德国的后起之秀包豪斯学院果断放弃了手工艺,转战现代设计的战场,并取得了丰厚的成果。但是关于传统,关于浪漫主义,关于手工艺的答案呢?也许正如佛洛伊德所言,计划最后总是要变成零,或是变成那草草的半页纸。活在安静的绝望中,这是英国人的方式。时光流逝了,歌也结束了,但总觉得自己还有话要说。

澄怀格物

澄怀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