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关于“单车”的记忆
今天骑行五十分钟回家,初中毕业后,第一次骑我那辆小折叠车。因此路上想到了好多关于自行车的回忆。
童年,也是像大部分小朋友一样,买的“四个轮子”的儿童自行车。骑着骑着就卸掉一个轮子,变成“三轮车”。后来好长时间,才有勇气卸掉最后一个轮子。第一次骑的时候,我爸在后面帮我扶着,我一直喊“不许放手!”,我爸就真的尽力跟上,而不是像优秀范文里那样,放手了还骗小朋友。
后来想想我爸能给我带来的安全感那个时候就在积累。
后来,我不仅爱上了骑车,还爱上了骑快车!
童年的时候就只能围着小区骑车,还因此认识了一些“车友”,我们经常相约着在小区里“飙车”。我们小区不是柏油路,而是规则多边形的砖码成的砖地。在这种条件下骑快车相当颠簸,带来刺激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安全隐患。我爸连并当时住在我家的爷爷奶奶都说过无数次安全问题。然而我并不在意。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当时还特别喜欢骑过有井盖的地方,惊险加倍,但我在骑车的过程中从来没有摔过。我的车友们就不这么幸运了,所以这件事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是我向其他小朋友夸耀的谈资。
虽然很小就学会了骑车,但我真正开始自己骑车上学还是初中的时候。整个小学,我都是坐在爷爷的车后座,上下学。我的爷爷,是一个做事永远不紧不慢的小老头——不应该这么说,在我很小的时候,他一点都不老呢。他骑车极慢,很平稳,也完全符合他的行事风格。我不记得在他后座上度过的那几年,我有多少次内心中暗暗吐槽爷爷的车速,没有上千次也有上百次。没有智能机的时代,我总是装模作样地拿本书,有时是课外闲书,大部分时间是语文课本。背着或古诗或课文,经历几次熟悉的转弯,就到学校了。
扯远了,说回骑车。有了小学这些铺垫,初中,我爸终于觉得是“女孩子可以自己骑车上学”的年纪了,我拥有了第一辆自己的自行车。我终于可以骑快车啦!我现在还记得,捷安特的,是淡淡的粉灰色。刚开学,认识我初中最好的闺蜜了,我俩是前后桌。这场已经历时十多年的革命友谊就始于我们一起骑车回家。我们俩的家离得很近,每天放学必是一起的,上学就比较随缘了,如果她出门早一些,可能我会追上她最后一块到学校。如果我出门早,那大概率是我一个人先到学校了。
我闺蜜是个情商极高的人。在当时(我自认为)还什么都不懂的时候,她就表现出了超脱凡人的沉稳和智慧。当然,我很喜欢她可能主要原因还是长得漂亮。她是温州人,但从小来天津,能听懂温州话但是说不了几句。初中的放学后时光是我永远怀念的,现在想想还是一股纯真的青春气息。我们在路上无话不谈,校内八卦、老师名言、考试和排名。那会儿我俩都很喜欢郭敬明,自认为已经不看(完全是做梦)的言情小说,转而看些“有深度”的作品。郭敬明办的什么写作大赛我也认真追过,《最小说》更是每期必买。哦对,当时还是在报刊亭买呢,报刊亭老板都认识我们两个小姑娘了,每次最小说来了都会给我们留。那会儿我没什么零花钱,因为我闺蜜买了郭敬明的(圈钱之作)《下一站,xx》(忘记了,反正就是他们一堆人出去旅游的照片集和随笔之类),我还实实在在地羡慕过她。哎,年少岁月啊。
夏天的时候,我们偶尔会走一段完全是林荫的小路。路两边全是高大茂盛的树,抬头只会看到大片绿色和星星点点的蓝色。那条路上有一个卖熟梨糕的大娘,我们经常在那儿买了,坐在车座上吃完再继续走。
当然,和她一起骑车,我不会骑快车,反而越慢越好,这样才有更多相处的时间。后来我们的话题越来越多,每天的“分手”就变成很艰难的一件事。我们家相对近一些,我们在一个路口“分手”,我右拐回我家,她在下一个路口右拐回她家。但是我们几乎每天都会在这个路口停下,聊天,现在都不记得聊些什么了怎么这么能聊,天天见面还有说不完的话,有的时候真的会聊一两个小时才各自回家——在路口停下的时候天还亮着,离开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初三的时候我爸经常回家比较早,就被他发现了这个事情。我晚回家的时候,他就假装出来溜达,实则是抓我回家。我闺蜜远远地看见他往这边走,就讪讪地打个招呼“叔叔好”,然后往前骑,留下我在我爸的眼神里接受酷刑。
打了这么多字唯一感到的就是怀念,每写到一个场景,那个场景就浮现在我的脑中、心中。真好。但也有不好的回忆,我的第一辆车在初二时被偷了。以前当做宝贝的时候是拖着它上四级台阶,放在一楼的楼道里(楼道里很多车)。后来懒了,就放在楼外面,它就在一个晚上被偷了。所以当时买了辆折叠车,每天往家里搬(我们家当时住二楼),也就是我时隔多年再次骑上的这辆。虽然中间搬了两次家,也一直没丢掉。前两天我爸惊闻我上班不能坐公共交通,说着要去找个修车的地方。我还反驳他,我这车还用修吗?我印象中它一直很好骑很省力。后来才意识到都过去这么多年了。初中毕业之后,我的高中离家更远了,要每天坐四十分钟公交才到,我的车也就这么闲置下来了。再后来我们搬到高中旁边,每天走路上学,就更用不到它了。再后来我上大学了,共享单车普及了,再后来我毕业了。
真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又能骑上它,它还是这么省力。今天老爸问我这个车怎么样,骑着累不累。我说:累都是因为距离太远啦,不是车的原因。还挺幸运的,我的小折叠车又有用武之地啦。
其实还想到了很多,比如我人生中第一个大伤,呼呼流血那种,是因为我的车友(不是骑车过程中)。但必须澄清,其实跟他关系不大,是我自己蠢笨…事后我也绝对没有说过他什么。而这件事的结果,是他默默疏远了我,我们的友谊因为那次“流血事件”而告终了。小时候我一直很不理解,受伤的是我,疏远离开的人反而是他。
还比如,刚进大学的时候,共享单车还没普及,我们都是进学校后第一件事买自行车。我和我大学的闺蜜还曾经骑行两个小时去市中心玩耍。再后来共享单车普及了,大家都不需要自己的自行车了,修自行车的摊位也完全失踪了。然而抢共享单车需要早出门,所以我大学后半段几乎都是走路去上课,也觉得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