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最好的存在是激起个人对美的感受
《剑桥艺术史》系列看完了,书很好,既可以作为高中生的艺术启蒙,也可以作为成年人兴趣爱好的科普,之所以年龄跨度如此大,是因为对艺术感受力和审美教育都是终生制的。
“剑桥艺术史”系列的突出特点是:
1、边举例边教学;
2、每章结束后作者会给出小总结;
3、一本书结束后作者会列出进一步阅读的书单。
4、即便有观点输出也非常客观,不带主观偏好。
书中列出大量绘画、雕塑和建筑,当然,眼下我们可能无法看到这些绘画、雕塑或建筑物的真品。但只要有机会,还是应该去画廊和博物馆看看。在一幅画面前,我们可以努力找出绘画的主题,看看画上的人在做什么,他们为什么在那儿;而站在建筑物前面或里面,就可以想想它对我们产生了什么影响,为什么会有这种影响。这样做是很有趣的——即使只靠书中插图之助也罢——它可以让我们判断:在时光流逝上千年后,作品还在多大程度上向我们直接“说话”。
看艺术品与读书读诗差不多,可以通过实践而逐步熟悉,在理解作品的“语言”和艺术家的意图之后,它就会变得简单易懂。因此艺术家的创作背景就很重要,人们要他们做什么,他们自己想做什么,是怎样取得某些效果的,从而学会辨认不同作品的特色。
20世纪艺术作为本书的结束篇章,在最后一节终于写到我的疑惑:“如何欣赏现代艺术?”我们都曾有过这种疑惑,面对看不懂的线条、色块和结构,最初我们一定都会被吓到,或者说被震慑,那么这种震慑的背后除了疑惑,还有什么情感呢?艺术究竟是什么?
对此,作者给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即:“艺术就是任何人想要把它表现为艺术的东西。”
以下为作者最终章原文,希望常读常新,常有启发。
观察我们这个世纪的艺术,时常能看见一些新颖而生疏的东西。但假如你知道一点20世纪的艺术史,就应该承认,那些看起来似乎是生疏的东西,常常是新旧思想的结合。人们能看出哪些东西来自过去,它们如何被艺术家运用,哪些东西是新发明的,画家在新旧结合中强调什么。看出这些,便有助于我们去了解和欣赏艺术家的创作,尽管关于某一幅绘画、某一件雕塑或某一个建筑物的所有情况仍不足以让我们完全知道。在个人的创造中,总免不了会有神秘的因素。
现在,我们常会看见一些展览品,它们在过去,是绝不会被看成“艺术”的。我们于是困惑:什么是艺术,什么是艺术家?整个20世纪都在想解答这个问题;但经过那么多的试验,那么多的运动,得到的结论却似乎是:艺术就是任何人想要把它表现为艺术的东西,就是人的创作技能;艺术家就是对周围事件作出反应并把这种反应放到他自己的“创作”中去的人——或者说,是那些能够把自己的内心实在和自我想象现之于形体的人。但由于人人都能感知日常的现实,而且人人都有自我想象,所以,我们就常常可以把自己和艺术家等同,把自己和他所创造的艺术品等同起来。在这个意义上,艺术家反映一切人的心声,尽管他的创作只表现他自己。
但另一方面,艺术家又常常显得与日常世界脱节太远,其中的原因,也许是他向我们展示的东西是人所尽知但无人肯承认的,当然也许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他提出的东西我们无法理解,于是就感到十分惊讶。如果说,他只展示那些人所共知、无人不懂的事,我们就会感到不满足,因此会要求他走得更远。我们希望他在艺术中进行探讨,就如在科学、文学或音乐中探讨一样。艺术家在我们面前放了一面镜子,让我们观察——而且是切切实实地观察——我们周围的一切。我们必须把它和过去、和其他的艺术、和我们自己的想象联系起来,艺术的享受可以直接产生,也可能需要我们去发掘思考。不管怎么说,艺术家已经把一件作品放在我们手里,或者挂在一面墙上,要我们自己去评价判断。



20世纪的探索已打破了许多限制,新的思想加上由此而来的新技巧和新材料,已经在一切艺术中引起新的表达方式,让我们重新观察自己、重新观察世界。我们在表达自我中记录了自我,确认了我们的认同。作为个人,我们一直在表达自我,用那些过去的、周围的、存在于我们集体中的东西,也用使这种表达形象化的人类智慧。在20世纪,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可能在更大的程度上表现自己,因为我们有悠久的过去可以依凭。科学与技术提供了新的方法,我们开始意识到:其他人的自我表达,即艺术,是我们生命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周围一切所闻所见的组成部分。无论什么时候,我们对建筑、绘画和制作品的理解,也都是自我理解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