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和父母同住的成年人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家庭平均人数在不断减少。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家庭户平均人数基本上保持在5.3人的水平上。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变化,家庭户平均规模开始缩小。《中国家庭发展报告》显示,20世纪80年代以来,家庭户平均规模缩小的趋势更加显著,1990年缩减到3.96人,2010年缩减到3.10人。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2年居民家庭户的平均规模为3.02人。中国已是平均家庭规模较小的国家。
以上是我在网上看到的数据,跟我想象中也比较吻合。诚然像金粉世家那样一大家子十几口人这样的大家族同住一个屋檐下的情况已经很少见了,像我祖父辈那种挤在上海小弄堂里头几个平米挤着十几个人也是非常少见了,大多时候三口之家比较常见,而我最喜欢的也是父母孩子的三口之家。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与父母同住,我总结了以下几种情况会和父母同住的情况,请大家不要误会我并没有鄙视歧视和父母同住的成年人,我自己目前暂时也是和父母同住,我只是想通过举例分析一些情况来试着阐述一些道理和分享一些体会而已。
以下是我总结的成年以后与父母同住的七种情况:
1、未婚和父母同住的成年人。在中国大陆没有结婚就被大多数人甚至家庭认为还是一个孩子,未婚男女与父母同住被很多人认为是最自然不过的一件事了。所以,在我小时候看美剧《成长的烦恼》(请原谅我暴露年轻了,也许很多人没有看过,但是很多80后多多少少应该看过一些)长子麦克在年满18周岁成年以后,他的爸爸就开始问他收房租了,是的没错。亲生的爸爸问一个18周岁的儿子要房租,麦克因为太穷实在支付不起一个正常房间的房租后来租他爸爸的车库顶上的小阁楼,那个房租便宜多了。但是,在我们国家的国情之下,很多只要未婚的不管实际年龄大小都会和自己的父母同住。
2、婚房就和父母同住的小夫妻。一般情况下就是女方结婚嫁过去和自己的公婆和丈夫同住一套房子。一般来说可能是两室或者三室几厅,小夫妻的房间里可能还会有独立的卫生间。但是据我所知,我有认识的好几个女孩,都是很有修养和温柔的女孩。结婚没几年就独立出来跟老公孩子另外住,不管新的房子是谁出的钱,总之就是要出来三口之家独立柱,当然我没有问及原因。原因不重要。不管结婚多少年,总会提出来单独住大多数家庭就是这样。不要问我为什么。可能孩子长大了没有房间住,可能家里还有一个小姑子没出嫁,可能婆媳关系不融洽,可能生活习惯不一致,诸如此类。
3、外地念书工作春节回老家住。可能年轻人在外地念书,在北上广深工作的年轻人每逢佳节倍思亲,五一国庆不回家,春节总得回家去,回家住哪儿呢?肯定是父母家呗,我想住酒店旅馆的肯定是极少数,应该是几乎没有的吧。或者已婚在外工作的小夫妻去对方老家过年的。我记得我高中老师(一个城里的姑娘)婚后第一次跟她老公回南通老家乡下过年,厕所是茅坑旁边还有猪在叫。礼貌性地住了几天就回家了。他丈夫倒也体恤也没说啥。可能因为年龄增长,和自己的父母常年不生活在一起,生活习惯等很多地方都不太一致也不合拍。有的适应了几天能适应得过来,毕竟是自家父母呗,有的实在适应不过来继续回到工作或者自己的家里去了。
4、失业生意失败无家可归和父母同住。我最近读过的一本悬疑小说《对我撒谎》里的男主角就是这样的情况,剑桥大学毕业时发表了一部小说早年成名,可是后来却又泯然众人矣,四十二岁一事无成没有地方住只得回到独居母亲那里和母亲同住。我记得有一部电影好像是梁家辉主演的就是生意失败的商人携妻子和儿女回祖屋和父亲同住的故事。结尾我不记得了,反正妻子不是很嫌弃还能勉强适应,一双儿女似乎很嫌弃拥挤的居住环境。
5、离异后和父母同住的成年人。结婚但是又离婚,离婚的时候房子给对方了,没有地方住所以又回到父母家里和父母同住。我爸爸有一个同学,他的女儿比我大一岁,我爸就是那种人别人家的女儿千好万好就是自家的女儿最没用,最入不了他的法眼。我爸觉得他那同学的女儿可能干了,那个女孩从小就不怕陌生小时候就会跟人干架,特别厉害的角色那种。结婚几年吧女孩检查出来不能生育或者说不太容易受孕,于是被男方退婚了,对方当时赔了大概十万元。后来父母怕邻居说闲话,就把原来父母住的娘家房子给卖了又贷款卖了一套新的房子,开始了新的生活。离异后与父母同住的日子也绝对不好过,听我爸爸说女孩的父母尤其是妈妈动不动就提她被人退婚的事情,反正总之闹得很不愉快。
6、生了孩子需要父母照顾孩子的与父母同住。我身边有不少这样的小夫妻,但是说实话现在我们国内的情况如果小夫妻生了孩子没有老人带要么女方做全职太太要么就真的没有办法顾及周全的,说到请保姆那是一万个不放心的。夫妻双方都要上班,孩子放在老人家里带,小夫妻或者女方一方跟着自己父母住,或者婚房够大的,老人跟着住过来和小夫妻同住,一起照顾孩子。当然,我也见过80后90后小夫妻把孩子全程甩给老人带,继续二人世界的。这种情况不在咱们讨论范围。
7、老人一个人住子女不放心同住的。这种情况多半就是老伴去世了,老人一个人住,年纪又大了。子女不放心接过来住在子女家,或者子女搬去同住的情况。通常这个时候老人会给子女一些自己的退休工资之类的,或者膝下子女较多的有的老人轮流到每个子女家里去住。
目前我就想到以上七种成年以后仍然与父母同住的情况,如果大家还能说出这七种以外的情况,欢迎留言补充。我为什么要讨论与父母同住的成年人这个话题呢,起因是从上周六开始我的外婆搬家来和我们同住了,四代同堂一个屋檐下两室一厅,当然没有几个平米挤着十几口人这么夸张,一百多平五个人居住。因为四代人的生活习惯以及很多观念不同,当然我还有一个特别挑剔别人的爸爸,生活就算不是水深火热也是有够够的了。我外公在我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就已经去世了,我外婆一个人过了这么多年,我想她应该不太习惯跟别人同住,哪怕是自己的女儿还有女婿。我由此想到和父母同住的成年人这个话题,我就是想和大家探讨一下。曾几何时像我女儿这个年龄,就回想一下我们自己小时候,不都缠着大人陪我们玩儿给我们讲故事的嘛,我们小时候是多么渴望大人的拥抱怀抱和陪伴呢?曾几何时,我们开始……额是嫌弃嘛?是嫌恶嘛?到底是一种什么心态?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发现爸妈根本不懂我们在说什么?根本不知道我们需要什么?不喜欢爸妈触碰自己的东西,尤其是一些敏感的日记本?被褥或者衣物?
我是一个特别注重私人空间的一个人,说实话我从小到大我一个人的时候从来没有觉得不开心过,从来没有,我是一个特别能独处的一个人,特别会享受独处的一个人。我会自己一个人上电影院,一个人上饭店吃饭,一个人去旅游跟团的或者不跟团的。甚至在我单身没有男朋友的时候,也从来没有觉得独处是不开心的,我甚至到处一个人游玩。
同住,这个关系就牵涉到一个概念:固定资产,说简单一点就是房子。我去年搬家的时候偶然竟然发现一封特别的信。2010年的我写给2020年的我的一封信,虽然搬家是2019年去年,但是我的好奇心让我忍不住拆了信,读了起来。十年前的我真是稚气,没错刚上了一年的班吧,妈呀对十年后的我要求可真不低。一套自己拥有的100平米的独立住房。我边读边苦笑了起来,我和老公辛辛苦苦供的学区房加上院子的面积都不足100平米,还是2个人的名字,独立住房,100平米?我……我想起来了,因为我成年以后和父母住的房子让我觉得没有私人空间让我觉得压抑,再加上我和我爸爸的关系非常紧张,导致我对房子这东西的渴求需求量,比一般人还要大。我比一般的女孩更希望能够有一处独立的住房,一个私人的空间。
不好意思有点扯远了。我们继续回到我以上举的七个情况的例子。当我们的住房发生问题的时候,(无家可归的时候)我们第一个想到的人是谁?是谁第一个帮助我们解决住房难题的?(有孩子没人带,要买房钱不够的时候)是的,没错。我们的父母。国情不同,中国的父母跟国外的那些父母会有些不同,但是爱自己儿女的心那是不会变的。
说了那些多,我到底想说啥呢?我最近几年才发现的一个真理一个事实,其实房子是一个纽带。你可以说它是一个有形的纽带,承载着让我们这么多人住进去的一个建筑物。但是你也可以说是一个无形的纽带,就是跟我们一起住的人,或者我们选择跟谁住,或者谁选择跟我们一起住,其实逃脱不了关系,是至亲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关系。当然你也许会说和陌生人合租的事情,但是这个不在今天咱们讨论的范围之内。
如果你有一套完全属于你自己的独立住房,你会选择或者邀请谁跟你同住呢?你会选择保留让它随时只是属于你一个人住的吗?这是我第二个豆瓣账号,之前有一个老的账号登不进去了,我记得好像豆瓣上有一个组群是选择你自己喜欢的数字作为房间号,可以在里面自说自话或者建立文字的信息的,就像一间公寓那样的概念,我也不知道现在这个组群怎么样了,我记得我当时是用我的生日选择了一间房间。
关于那些与父母同住的成年人,这个话题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吗?有什么感想或者体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