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阅读日记 Day 16
《曹相国世家》 (思维导图)
太史公自序:与信定魏,破赵拔齐,遂弱楚人。续何相国,不变不革,黎庶攸宁。嘉参不伐功矜能,作曹相国世家第二十四。
曹参的前半生是个武将,其从军的生涯大致又可分为两段。 前半段“灭秦”时期,大概是在刘邦的直接领导下征战,太史公在叙述他的经历时,用了很多次“从攻”这种表述,似乎想暗示他不是主将,没有独当一面这个事实。 当然这里丝毫没有诋毁、贬低曹参的意思,他的赫赫战功、身披七十多处创伤足以证明他打仗时的勇猛,我想太史公还是希望客观描述史实,向读者展示曹参是怎样一步步成长起来的。 而他作为武将的后半段是“伐项(羽)”时期,在韩信的麾下效力,继续立下无数的军功。
汉朝建立之后,曹参因功封侯,而且被封为最大的诸侯国齐国的丞相,负责辅导刘邦的大儿子刘肥、管理这个汉朝疆域最大的诸侯国,可见曹参深受刘邦的信任。 随着汉朝内部反叛不断平息,战事不断减少,曹参在这个阶段的注意力也慢慢从军事转向政治。而说到其政治功绩,大概可以用“无为而治” 和 “萧规曹随”这两个成语来概括,这两个词语背后所体现的政治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用现代的话语来说,大概就是“不折腾”。
据《史记》的记载,曹参相齐时,有一位“胶西盖公”以黄老之术教他“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我认为这种”doing nothing" 的“清静之法”是有现代科学解释的。从social planning角度来说,去中心化,尽量依靠社会自身的反馈的方式寻求进步,确实是复杂系统自我管理、自我进化的一种重要方法甚至是主要途径。 关于这一点,在诺贝尔奖得主 Herbert A. Simon的奇书 The sciences of the artificial 里有科学的分析和证明。 当然,对于organization的externality等问题,需要当局加以政策规范,但这里说的regulation, 和咱们的"fa改委“所起的central planning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
曹参后来被推荐去接班萧何做汉朝丞相时,延续了“清静”这个思路。其实曹参作为继任丞相,大概有三个方向的政策选择:第一,沿着萧何“因民之疾秦法,顺流与之更始“的政策思路继续给老百姓在政策法律上松绑,以激发社会活力为要;第二,反其道而行,慢慢把法律复杂化、细密化、严格化以束缚社会活力,确保zheng权平稳;第三,什么都不做也不改,让社会和政quan都沿着原来的轨道继续运行。曹参选择了最后一种方案。
曹参选择第三种方案的原因,当然不是因为他懂得复杂系统理论,但我觉得他有一个优点就是有自知之明。在回答惠帝的疑问时,非常干脆的承认自己不如萧何。也许曹参清醒的意识到,萧何是文官出身,制定法律和政策是其老本行, 和半路出家的自己不同。故而上面所说的三条道路,他没有自信采取第一条道路,把萧何的事业继续下去(这条道路被后来的汉文帝继续推进),而他被灌输的黄老之术的意识形态,加上秦朝的前车之鉴更不允许他选择第二条路,所以曹丞相会选择第三条道路就不奇怪了,而这条相对稳妥、正确的选择,让他做了三年的太平丞相,在酩酊大醉中还受到百姓的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