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商人的歧见
对商人的歧见 最早对商人的形象是中学政治课,学到马主义,贬低商人,说他们是万恶的资本家,是剥削辛苦劳作的工人的剥削者,寄生虫。这种印象,一旦经过教化,会让人对他们产生一种十恶不赦的感觉,一直以来,甚至恨不得朝他们吐口水。 其次,生活中老妈的唠叨,说无奸不商,为了利益无所不用其极;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等等;以及生活的经验,认为商人就是一群重利轻义、偷奸耍滑不值得信任与尊重之人。 另外,或许还有仇富心理作祟。中国古代就有“杀富济贫、劫富济贫、替天行道”的传统,现代社会,企业家在外人看来是付出最少的,而且被认为是“投机取巧”的经营活动,却是获利最多的,大部分的社会财富掌握在极少数人手里,体力、智力的付出对比与贫富差距的间隙,让人尤其是穷人心里心生不平衡。这是心理学的范畴,但是却不难理解。这样,对商人的形象造成的不仅是偏见,而有可能是势不两立、心理失衡的类似于阶层、阶级敌视。 而在也文也商的吴晓波的笔下,商人变得学名化美名化,尊称其为企业家,不仅列举了国家危难时刻企业家的义举,而且细数当代商人对改革开放、对经济发展的推动贡献。吴无意为商人代言,只是想澄清事实,撇除人们对商人这一群体的偏见。 在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等等的不朽经典著作中,也道出了私人企业家在市场经济里的贡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人的唯一目的就是利润,这一初衷明显不太正直,但是为了这一目的,他们不得不和其它的企业竞争,这一过程中,他们无意识地提高了技术,获得了创新,使得更多物美价廉的商品问世而且更新换代,比如手机便是其中一例子(特别是智能手机),马桶盖,奶粉都是如此,中国奶粉如何从三聚氰胺的绝境通过质量把关杀出重围,这些都有赖于企业家的付出。虽然他们确实是为了利润这一唯一目的而努力营生,却无意识地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好,企业家和普罗大众二者实现了双赢。当然,市场经济也有弊端的一面,但是现存的任何一种制度都是不完美的,我们在此不去讨论,以“两利相权取其重”的态度看待或许更好。 置身于这个商业时代,或许,对于商人的偏见需要重新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