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 | 在第一届音乐剧发展论坛里谈到的……

第29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音乐剧发展论坛,于2012年5月19日在上海文化广场举行。笔者有幸作为一名音乐剧爱好者和观众的身份参与其中,也了解到音乐剧在中国发展的现状与未来面临的考验。在此,我想也有必要为更多没有参加这次论坛的音乐剧爱好者和观众们,解读一些大家所关心的问题。
创作的秘诀
在当天下午进行的研讨会上,当被问及“创作音乐剧的秘诀”时,台上的嘉宾显得有些哑然。国内音乐剧的前行者,金复载老师首先回答,音乐剧的创作没有固定的模式。
这一点在业内实则早有认同。在台湾制作了多部音乐剧的杨忠衡,于上午的主题发言中也亮明了同样的观点。在台湾音乐剧的发展过程中,曾经历了音乐界与戏剧界,各自以不同的观念主导音乐剧发展的过程。可到头来,音乐剧并没有被带入任何一个固定轨道,却以一种更多元、更包容的姿态生存下来。在音乐剧创作更加成熟的西方,他们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但《极致百老汇》的英国导演Paul还强调,音乐剧的创作很看重三样东西,“the book、the book、the book!”音乐剧叫中国人记住的部分是音乐,但音乐剧属于戏剧的本质不变。
笔者以为,音乐剧在国内的现状仍然是在“尝试”。前些年尝试原版音乐剧的引进,如今更多人开始尝试音乐剧的中文版制作,尝试原创音乐剧的创作。大家在尝试中渐渐了解、感知,音乐剧到底是个什么样子,该如何去做。音乐剧生于欧美,他们又创作了如此多成功的音乐剧,这必然是我们试图去学习和借鉴的。音乐剧《妈妈咪呀!》中文版制作人田元,在主题演讲中提到,亚洲联创现阶段制作的音乐剧是一种“完全复制”的模式,《妈妈咪呀!》和今年即将上演的《猫》都是以这样的方式在制作。说白了,就是把大师傅请过来,让小学徒们一边看一边学。耳濡目染间,对日后自己创作和制作音乐剧都相当关键。
畸形!
昏沉的午后,一个沉稳的声音,引起了大家极大的兴趣。杨绍林对着身边上海大剧院艺术总监钱世锦和制作人田元抱怨,“是你们把音乐剧搞畸形的!”而他口中的畸形,正是我们观众和爱好者最关心,也是最为敏感的问题——高票价。
杨绍林描述了自己近几年在伦敦与百老汇看戏时,常常可以购到一些低价票的经历,也对比了看戏成本占当地人薪资的比例。的确,中国人看音乐剧的平均成本要比美国人、英国人的都高,但无论是哪部剧,票价是一个观众首要面对的。票价过高,定会阻挡一部分人走进剧院,这对于音乐剧在国内普及和市场的建立都是不利的。可站在剧院与制作方的角度,定这样的票价也属无奈。因为引进一部剧,它的成本要比本土制作的高太多太多。要买下演出的版权,还要支付演职人员的工资,而他们远渡重洋而来,吃住行的生活成本也是一大压力。所以,高成本导致了高票价。当然,这一点我们国内的剧院和制作方也不是没有意识到,他们也尽可能的在推出一些低价票。但力薄难支,这依然是音乐剧在国内必须面对的大问题。
剧院问题
另一方面,国内的剧院也存在一些问题。《极致百老汇》的制作人Torben提出,中国的剧院规模还无法适应更多种类的音乐剧演出。这绝不是说我们的剧院还不够“大”,而是指一些“中小剧场”还不够多,不够好。音乐剧是多元的,有许多经典的音乐剧,其实都来自小剧场。中小剧场还能让观众更贴近舞台,台上台下的互动也会更好。金复载老师也在研讨中明确提到,自己更希望创作些“小音乐剧”。而反观国内,中小剧场不算多,而其中大部分又以话剧演出为主,常常达不到演音乐剧的要求,其中音响问题是最常见的。听说国内近年里还会有百家新剧院落成,笔者也希望能看到更多适应演音乐剧的中小剧院,来提供观众更多不同类型的音乐剧。
上海文化广场节目总监费元洪还提出了剧院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在整个音乐剧产业链中,剧院的形象类似中介,它承接着音乐剧的制作与创作,同时又直接面对观众与市场。它做的事可以很简单,坐在那里等着别人来租场,然后卖卖门票就好。但事实上,演出与剧院关系非同一般,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剧院与演出不能再是各自为政的态度,在保证每一场演出都有高品质的同时,剧院也要为演出的宣传、营销提供助力。而在培养音乐剧的观众与爱好者方面,也需要剧院方面的努力。
产业化的路
曾亲身参与引进多部西方经典音乐剧的钱世锦,对于音乐剧自然有他的独到理解。在他看来,工业文明后的世界,有两种新的艺术形式异军突起,一则电影,二则音乐剧。而这两者的一大共通之处是,它们都是走产业化发展的艺术形式。钱世锦谈到了他们当年在暑期档引进音乐剧《狮子王》时的考虑,这样的考虑,无非是在找寻一部音乐剧打入市场的时机和方式。音乐剧是艺术,更是一种艺术产品,它的生产需要像流水线一样的规范操作,需要一个团队去包装,去营销,最后亦不免打入市场,经历市场的检验。
国内音乐剧制作人李盾在他的主题演讲中明确提到,他的制作理念就是要做“观众喜爱的音乐剧”。这样的话直白,但也实在。如果说迎合市场是任何一种商品的本能,那在音乐剧的身上同样留存。可如今国内音乐剧的市场还不大,在音乐剧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开拓市场,又是一大议题。
音乐剧人才的缺乏也是一个大问题。音乐剧走的是产业化道路,那所需的人才就不能只限于表演、创作这些人,舞台设计类人才、舞台管理类人才等等,都是必不可少的。田元曾在不止一个地方讲诉了,去年中文版《妈妈咪呀!》为寻得一位合格的舞台监督而大费周折的故事。所以在这一次论坛上,她也着重提及了音乐剧相关人才的培养与储备计划。而在日本的四季剧团,他们对于人才的储备和管理,已经形成了一套更完备的体系。
用人才不用明星
四季剧团市场经理乔木介绍说,每年四季都会有严格的淘汰与选拔制度,这是一个团队品质的保证。而更叫大家意外的是,四季剧团从不仰仗或养着明星。一个演员因为优异的表现博得观众喜爱,这无可非议,可如果他因此沾沾自喜倦怠了表演的品质,那对不起,他将受到停演的惩罚。四季对于明星的抵制却不影响他们接纳一切有才之士的决心。事实上,四季每年新演员的选拔都是面向全社会的,无论你原本是不是学习表演或声乐、舞蹈的,只要你热爱音乐剧,也确实有“本事”,就都可以参加。现在的四季剧团就有不少,因此转行为演员的例子。
其实,在中国的音乐剧爱好者中,也不乏难得的音乐剧人才。中国音乐剧爱音客网站的站长裘烨指出,爱音客里就有不少达人,对此笔者也深有体会。他们有出众的翻译能力,也有近乎专业的演唱表演实力。你可以在网上轻易找到有他们自己翻唱的经典音乐剧片段,有些甚至不输原版。而从前几年引进的《狮子王》、《阿依达》到去年中文版《妈妈咪呀!》,字幕翻译都有爱音客参与其中。他们也在几年前完整的做出了《吉屋出租》的中文版,甚至拿到了演出版权。所以,裘烨提出国内的音乐剧制作公司和剧院,何不多给他们一些机会,就像四季剧团那样。
本文作于2012年5月,发表于轩然新浪博客,未经允许请勿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