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完《王国》第2季,还看了几本书
1 |
前晚,花三个小时刷完了《王国》第2季。
刷的时候就在想,《白夜追凶》第2季还能不能出来了?
《王国》第2季给我的感觉却没有第1季那么触目惊心,第1季挖的坑现在都填上了,但是感觉有些轻易和敷衍,没有一拍大腿的感觉。
而且,本季最后似乎解决完了所有问题,没有留下较大的悬念让人追第三季。

但是第6集结尾很美,全智贤女神的回眸。
但是,有点太美了,按照推测的人物设定,这回眸里似乎可以再多2分妖气。
从最后的画面看,小国王殿下体内有虫子在游走,大概又会成为新的一具丧尸。是说,权力总会把人变成妖怪吗?
第三季不要崩了呀!难道还是再等一年?
2 |
前段时间看了《我们的故事,平如美棠》。
一个92岁的老人家回顾自己的家庭,主要是跟妻子在一起的岁月。
自从老伴去世,他的生活,他的生命也已停止,追随二人情感而去。

家庭史,也是民族史,也是国家史。
没有国家主义的宏大叙事,只有大时代下小人物的花前月下、卿卿我我、颠沛流离和沉默相对。
平如与美棠都不是通俗意义上的贫下中农,彼时双方家境都颇好,所以,这几十年岁月写来,也才能有许多浪漫和深情。
无论如何,贫穷是没有美好可言的。如果有,只是迫不得已的微笑,很苦。
我其实是想看看他们在那段特别的十年岁月中是如何度过的,却又发现这一段时间写得很是了了,许是淡忘了,也可能是不想重述。
倒是最后,附了美棠的几十封书信,价值极大,补足了平如老先生的不足。如果说前面平如的字和画带着某些浪漫主义气息,这些书信,则是字字句句都是生活的坚硬如铁,每一下都把人硌得生疼。
书的前面有柴静的序,名为《赤白干净的骨头》,这话从平如老人家嘴里说出,就是生活的沉练凝重;经柴静说,却是忍不住的矫情。
3 |
今天看完了《漫长的告别》。
有位读者评价说它“冷酷而深情”,说得极到位。
我看它,也确实是因为看到村上春树说看了它12遍,每到才思枯竭就重新翻开它。这么高的赞誉,自然要看看到底写的啥。
据说很多人看完了失望,觉得案情不过尔尔,没有什么难度。这是把书仅当作推理侦探小说来看,如果仅只沉溺于如何破案,那是低估了钱德勒。通过一个案子看到时代的人情,才是好故事的根本。一本小说,正是这般有如世俗风情画卷,才有佳处可言。

钱德勒的文字真是上佳,比喻精妙无比,比如:
“一只趴在石块上的蜥蝎像是根本没动就凭空消失了。”
“他看着我,像一匹马隔着围栏看人。”
“他冷静得像是月光下的砖墙。”
太多,不一一举例了。
当然,流传最广的还是这句:每一次说再见,就是死去一点点。
我看的是读客版姚向辉译的,也有译者译作“每次告别,都是死去一点点”,似更好。这句话被大量文艺青年引用或者化用,变成了自己的表达。
钱德勒本人也像他笔下的马洛一样充满魅力。他说过,一个男人,每年至少要大醉两次,这是个原则。他还娶了朋友的妻子(当然,朋友夫妇也是因为他的涉足而离婚),比他整整大了18岁。她死后,他的生活变得一团糟。
深情的人才有深情的文字,多情的人往往不能情深。
“没有人会觉得他或她的生活忽然掉进了万丈深渊。”
此话不可深想,一想,发觉就是自己。
4 |
前几天看完了《局外人》。
什么是局内,什么是局外?于小说的主人公来说,如果你没有在母亲的葬礼上哭泣,你就注定要出局。
看时,想起了《人间失格》,总觉得默尔索与叶藏有某些相似之处。有一种流波逐流、不断向下坠落的快感。
这其实是一本很短的小说,一天工夫就可以看完,非常地好读。

都说这本书揭示了世界的荒诞性,而且作者加缪主张人类要直面荒延并奋起反抗。直面荒诞倒是真的,不过,我却没有读出奋起反抗的情绪出来。也许是我选择性地忽略了。
印象最深的是两个情节,一个是默尔索四枪杀掉了沙滩上的那个人,一个是他在牢房里与神父的那场对峙。是言语的对峙,却未必是思想上的,因为完全对不上。

每个人都只是生活在自己认知的世界里,坐井观天罢了。
心是孤独的猎手,向来如此。
5 |
近期又读过一本,《北欧众神》。
大家最熟悉的,当然是拿着大锤子的雷神托尔,电影都拍了好几部了。
北欧神话自然不如希腊神话那么有名,但是读来也是饶有趣味。同样作为父神,北欧的奥丁与希腊的宙斯相比,形象更好一些,至少不像后者那么好色,从天上到人间到处跟人交配生孩子,奥丁为了得到智慧,宁可舍弃一只眼睛于泉水中。
作为北欧神话里的重要神祗,奥丁之子雷神托尔更是缺点多多,尤为蛮撞。与电影中不同,身材瘦削的洛基并非托尔的兄弟,而是父神奥丁的血兄弟,托尔该叫他叔叔。
洛基足智多谋,当然,从另一面说就是狡猾,情商又高,特会说话,哄女人(神)们开心。

与中国神话不同之处,里面的诸位神祗大抵是人的样子,而非中国神话里的诸位,都是不食人间烟火和情感的至高尊者。
这也正是北欧神话乃至希腊神话的可亲之处,没有缺点和人味的神有啥意思呢?
6 |
这段时间买的书比较多。
还买了两本画册性质的,《日本妖怪经典*浮世绘大师卷》和《你不了解的浮世绘》。
有关日本妖怪的书,这两年来读过不少,小泉八云的《怪谈》、田中贡太郎的《全怪谈》。相较于中国的聊斋志异这类书,感觉日本的妖怪更柔软可人一些。

这次买的以绘画为主,如上图的《你不了解的浮世绘》,却并非全面介绍浮世绘,而只是精选了16幅藏于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的馆藏作品。
关键在于用3折连续表达一幅作品,从而可以看到更多原作的细节。
另一本则是葛饰北斋、歌川国芳和月冈芳年三位大师的鬼怪作品,翻了翻,甚是喜欢。这种画册最适合闲来无事随意看,漫无目的,才能得其妙处。

这也正是我不理解那些读书会之处,许多人同时读某一本书,于共同分享读后感,颇具仪式感,却也充满了读书的功利性。读书若为有用,就会沦为鸡汤一党,专于金句金语指导生活处用力,却不是书的本意了。
读书变成寻找道理,挺无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