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一次性完成思维导图的绘制?
很多人画草图之前需要打草稿,否则就会脉络不清。
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东西太多,如何取舍?如何让自己的脉络清晰?
1. 转变等价问题,如何画的少?
书中的内容相对自己来说干货太多,你可以选择多次,完成一次一个重点。当你有几个重点时可按重点的重要次序,越重要,越往前完成。
我的建议就是每次画图一般就分为两块5个分支,第1背景,第2个问题。
背景包括,阅读的这次目标解决什么问题和让自己有触动和感觉能够解决问题的关键词也叫触发词。
问题333,围绕这次目标可以有三个问题,当超过三个问题时,就把这些问题进行归类,转化成三个问题。每个问题可以有三个相关知识点,每一个知识点,可以有三个落地实操。有2、4步骤时怎么办?那就分成2、4支了,要求不必那么苛刻。有5个以上的步骤呢?那就分类,mece分尽不重叠。
画得少好处就容易一次性出图,而且当你有一个整体的规划333,操作上容易布局,让你画的导图也可以更加美观。
用一句话来概括: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2. 关于脉络不清晰的解决方法。
在读这本书之前,掌握一些相关知识,来了解脉络。比如说,从豆瓣和简书等中阅读别人的书评。简单方便
当然你还可以做得更高级点,站在更高维度上去思考问题,准备两张纸。
第1张写下连锁想要解决的问题,根据作者提供的封面标题与金句,副标题,目录等提供的信息,写下自己的思考。
这样做的好处,能够帮助记录自己的思维过程,以便以作者相对比,不记录,大脑总是自以为事,好像我也是这么想的。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没有“伤害”就没有痛点,对于作者好的地方,可以对自己原有思维进行微调,让自己下一次做得更好。
另外1张纸,画出作者的相关信息,理清作者写这本书想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相对于他的对手提出了什么对立的观点,没有对立则没有辩论的焦点,憋久了,吵吵也是一种乐趣。可以看书介绍也可以通过百度、当当类搜作者的相关教育和工作背景,以便来判断与观点的关联性和权威性,重要的是判断是否是这个领域的创始人或者综合集大成者,所以不是所有的书都值得我们去看,这里就涉及到如何去挑书看。创始人提供的背景和解决思路,内容更加全面。集大成者收集各方观点于一个思考框架中,视角更为全面。这两类人的书是最先值得看的。
这一张纸就能够很好的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脉络弄清楚来,相关领域重要的人物也都检索出来。可以为你之后进行主题阅读提供参考。这是在没有看书之前就明白了的。
这是我看《掌控习惯》一书画的导图


一次性画完导图并没有完成所有的,之后还需微调,不断的进行微改动,让自己对内容理解更加深刻。当然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画过一张。重复中微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