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生命的意义》
在极端的环境中, 人的兽性和神性都会被激发出来。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弗兰克尔在他的著作《活出生命的意义》的自传部分对于集中营生活的描写,颠覆和超乎了我对炼狱的想象。跟随作者的文字,思绪被抓进了集中营,扑面而来的排泄物和各种腐烂污秽的气味混合在一起,奄奄一息的囚徒,爬满虱子的尸首,行走的骷髅,化成人形的魔鬼,随时待命的死神……文字的力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也让我与许多读者一样, 假设自己沦为集中营的囚徒,在剥夺了人身自由和身体健康,剥夺了选择和情感,剥夺了尊严和基本的生存需求,剥夺了一切,只沦为一个编号的时候, 自己是否有勇气继续活下去。我不知道,只是在读完这本书以后,也许会多了那么一份勇气,一份来自活下去的意义给予的勇气。
自杀或是自我放弃在集中营里是非常常见的,极度悲惨的处境下,结束生命就是在结束痛苦。对于集中营幸存者弗兰克尔来说,对妻子无尽的思念、完成自己的学术著作的心愿、对于自然和艺术之美的热爱和向往给予了他活下去的意义,让在最艰难、残酷、痛苦的岁月里,他也从未想过放弃自己的生命。尼采说“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有了意义, 人的灵魂和生命就不再受困于眼前,任由注意力被当下的深渊吞噬,也不只是活在回忆里,而是着眼于未来。看到未来也是人独有的能力。
弗兰克尔认为不论是性命攸关的时刻还是日常琐事, 乐观的态度都有助于成就生命的意义,他的幸存也离不开积极乐观的态度。他在书中回忆到犯人们苦中作乐,朝不保夕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时刻仍不忘幽默, 聚集在一起讲笑话,彼此逗乐。他说到“培养幽默感,并以一种幽默的态度看待事情,是人在掌握生存艺术时学到的技巧。”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痛苦、面对人生、应对变化,都取决于我们自己。 “人不是环境的结果,人是自主选择的产物。” 即便是一无所有、身不由己的囚徒,人依然有选择的权利。“有一样东西你是不能从人的手中夺去的,那就是最宝贵的自由,人们一直拥有在任何环境中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
在集中营里表现出同理心和脆弱是危险的。 作者写到当囚徒们由最初抵达集中营时的恐惧、厌恶、愤怒转为适应期后的冷漠,自己对旁人不幸的漠不关心,和面对自己对着奉命处理的尸体喝汤内心毫无波澜,这也是大脑和心理机制启动的自我保护。 这也让我联想到, 人们对于当下的无孔不入的新闻(通常是负面的),表现的越来越麻木和健忘,这何尝不是人们的一种自我保护呢。如果对于排山倒海的讯息都予以情感的反馈和共情,这是非常可怕的。但是漠不关心、视而不见也不利于情感和精神的健康, 如何理性地看待、评判、过滤、屏蔽是当下非常重要的处世之道。
不论是乐观主义还是启动冷漠机制,都是作者应对痛苦的方式。同样值得学习和思考的是作者提到的痛苦的超脱和意义。 将自己从痛苦的躯体和现实中抽离出来,像是一个第三者一样看待自己,审视自己,这也是哈佛大学《积极心理学》课程里教授建议的那样,把自己当成自己的电影观众。 斯宾诺莎谈到“作为痛苦的激情,一旦我们对它又了清晰的而明确的认识,就不再感到痛苦了。”如果将这个以艺术的形式展现出来, 好比是再生出一个自己,由这个更为理性中立的自己来完成自我的救赎。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我只害怕一样, 那就是配不上我所受的痛苦。”显然,弗兰克尔选择让自己的痛苦有意义。
忍受苦难是发现生命意义的方式, 作者认为,从事的工作、事业,以及去爱某个人是另外两种发现生命意义的方式,而每一个生命时期都有这不同的意义。包括我自己在内的许多年轻人都很惧怕老去,有时甚至会羡慕和嫉妒比自己年轻的人。 弗兰克尔用日历打了比方, 有一些人会感叹日历一天比一天薄, 而他认为撕下来的日历才更有价值,因为它们被活过。 年华老去的人啊,也不要感伤和遗憾,逝去的日子的价值不就是因为它们被活过吗。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惧怕老去和越来越薄的日历,而是让每一页日历都有它的意义,这些日期积攒到一起就是我们的人生。
我们这一代是听着“快乐至上“长大的一代,父母的不懂情趣不懂生活是过时的, 很长的一段时间我都无法完全理解为什么父母总是在付出和牺牲,好像不那么在意自己的快乐(或舒适),那么这短暂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呢,难道就是为了延续香火后继有人吗?读完弗兰克尔关于快乐和意义的观点, 也帮助我找到了答案。作者认为快乐是意义的附加品,如果追逐附加品本身,反而会受到减损。责任比快乐和自由更重要, 也更能体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弗兰克尔也不只一次提到“如果在东海岸有一座自由女神像,那么就应该在西海岸造一座责任女神像。”他从事的意义疗法倡导人必须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为什么负责,对什么负责以及对谁负责。只有通过负责人才能实现生命的意义,生命真正的意义在世界当中而不是从内心去发现。这也就是西方人倡导的“make a difference in the world“, 来世间走一遭,我们留下了什么、改变了什么、成就了谁、帮助了谁,做了什么让这个世界有那么大大的或是一点点的不同。
最后引用作者写在尾声的一句话送给自己“尽情享受你现在的生活, 就像是在活第二次,不要像你的第一次生命那样,错误地行事和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