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2回:平壤鏖战临危受命,辽李如松叱咤疆场
【皇氏古建築大全】【環遊尋美拾遺錄】【黃劍博客圖文集】
Jumbo Heritage List © Epic Adventure of Jumbo Huang
第992回:平壤鏖战临危受命,辽李如松叱咤疆场

©原创图片(本图文中的图片版权归Jumbo Huang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Jumbo_Huang@126.com,微信号: Jumboheritagelist 或 Huang_Jumbo)。本图志全部图片谢绝一切非完整性的截图转载!请自重,特别谢绝各种手工特意叠加商业网站水印的转载!本作品保留一切权利。

作品中图片不得直接或者间接用于以营利为目的一切商业行为,违者必究。本图文中部分章节文字内容可能局部来自公开网络或公有领域,仅供个人学习研究和欣赏而使用,没有明确商业用途。原创照片来源:《皇氏古建築大全》和《環遊尋美拾遺錄》及《黄剑博客图文集》Notice: Image copyright belong to Jumbo Huang, Part of Text citation resources was from public domain)
提兵星夜到江干,为说三韩国未安。 明主日悬旌节报,微臣夜释酒杯欢。 春来杀气心犹壮,此去妖氛骨已寒。 谈笑敢言非胜算,梦中常忆跨征鞍。。。
在《環遊尋美拾遺錄》"第924回:织田信长天下布武,战国三杰无双名将",“第990回:斩将夺旗勇冠三军,尾张国虎加藤清正"和”第925回:丰臣秀吉统一日本,战国枭雄不可一世“,”第926回:德川家康征夷将军,战国群雄乱世孤主“中曾经详细介绍了日本战国三杰和一些大将的事迹,从中可以看出,如果不是丰臣秀吉早死,则当年日本鬼子极可能已经攻打到明朝的疆域了(如果努尔哈赤干预的话,日本可以会被努尔哈赤的骑兵灭掉),为什么在明朝的时候,日本鬼子就这么厉害呢?其实并不是日本兵太骁勇了,而是当年的大部分明朝将领太软弱了。

明朝出了很多贪官污吏和贪生怕死的将帅,前文已经提到,丰臣秀吉旗下的加藤清正为什么可以所向披靡地攻打朝鲜?就是因为像杨镐这样的误国蠢材当权,导致明朝军队总喜欢不战而降。

杨镐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犬官,此人字京甫,号风筠,河南商丘谷熟镇人,明朝末年极为弱智的将领。自镐用事以来,威令不行,赏罚不信,呢私交而轻南将,则豪杰灰心,怯任,罪而恤典,则英雄短气。。。

万历八年,中进士,授南昌知县。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日本侵略朝鲜,次年,任命为右佥都御史,奉命经略援朝军务。当时,日本将领小西行长、加藤清正等已经占领了南原、全州,又引兵进犯全罗、庆尚,势逼王京,威力很强大。幸好沈惟敬被抓获,倭寇的向导才没有了。朝鲜在兵乱之余千里萧条,日军没什么可以掠夺的了,因此只在全罗积存军粮,做长期驻留的打算。

这时明朝部队也渐渐聚结过来。九月初一,杨镐才到达王京。正好当时副将解生等屡次挫败倭寇,朝鲜部队也几次立了战功,倭寇于是退守蔚山。十二月,杨镐召集总督邢玠、提督麻贵讨论进兵方略,决定把四万兵力分为三协,副将高策率领中军,李如梅领左边,李芳春、解生领右边,合攻蔚山。开始时用少量部队去尝试作战,日军出来交战,大败,全都到岛山去驻扎,在岛山城外修起三道栅栏来自我保护。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正月初二,小西行长的救兵突然来了,杨镐十分害怕,狼狈不堪地抢先逃了,各部队也跟着逃,日军追上前进行袭击,明军战死的人不计其数,很多明朝军人被割耳朵或鼻子,副将吴惟忠、游击茅国器断后,日军才返回去,但是明军的辎重大多丢失了,朝鲜人一看明朝军人这么窝囊,心里非常不服!!

这次战役谋划了几年时间,倾用明朝国内的全部力量,联合了整个朝鲜的兵力,被杨镐一下子给败弃了,满朝文武为此叹息不已,孬种杨镐逃出以后,带着麻贵跑到庆州,害怕日军过来袭击,就把全部兵力撤回王京,与总督邢玠一道虚假地向朝廷告捷。各营队报上人数,明军死亡了差不多两万。杨镐大为恼火,把实际情况压下来不向朝廷汇报,只说死了一百多人。
杨镐这时死了父亲,朝廷下诏命令他克制孝心继续办理国事。御史汪先岸曾经弹劾过杨镐别的罪过,阁臣却庇护他,起草了一道圣旨对他加以称赞,这道圣旨长期未加公布。赞画主事丁应泰听说杨镐打了败仗,去向杨镐询问今后的办法。杨镐把张位、沈一贯的亲笔信连同他们所起草的那道未经公布的圣旨给应泰看,
并且扬扬得意地吹嘘自己的功绩。应泰感到气愤,就抗言上书讲了军队战败的情况,说杨镐应当问罪的有二十八条,可羞的有十点,并且弹劾张位、一贯同他共同作奸。万历帝极其恼火,想依法惩处他们,首辅赵志皋做了营救,万历帝才罢免杨镐,让他听候核实,让天津巡抚万世德去接替了他。后来,东征朝鲜的事情完结了,给事中杨应文讲到杨镐的功绩,万历帝下诏准予再任用他。
三十八年,复起巡抚辽东。四十六年,后金攻破抚顺,杨镐以兵部右侍郎经略辽东,力主讨伐。次年(1619年)二月,杨镐以十万余人分四路出师出击后金,四路军为山海关总兵杜松、辽东总兵李如柏、开原总兵马林和辽阳总兵刘铤,以杜松部为主力。刘綎,骁勇善战,
但与杨镐素不和,被派往东路,孤军深入。四路军企图“分进合击”,但由于杜松轻敌,在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浑河南)遇伏,全军覆没,继而马林败逃开原,刘铤战死,仅李如柏全师而退。萨尔浒之战大败,损军四万余人,开原和铁岭相继失守,明廷御史杨鹤交章劾奏杨镐,因此下狱,令兵部侍郎熊廷弼代任经略。崇祯二年(1629年),被处决。。。

按道理说宋朝重文轻武“已经成为历史教训,明朝没有吸取吗?明朝开国之初武将地位很高,为什么后来又逐渐降低了呢?其实在一个国家,真正对律法比较有研究的多是文官,而武官因为读书少,对繁复的法律条文的解读没有文人厉害,而明朝治理国家依赖的就是这些律法,

文武分工之后,武官在明朝的体制内已经排除在晸治主角之外,但当时的日本是不同的,明朝时期日本正经历室町时代,战国时和安土桃山时代,这三个时代都是武将辈出的年代,自然多对明朝虎视眈眈。。。

虽然明朝像杨镐这样的文将帅非常多,而且明朝也是重文轻武的,但并不是说明朝就完全没有很厉害的将领,只是大部分猛将的下场非常可悲,导致后来的武将都不敢逞能的,因为战场上再厉害的将帅,也不一定抵抗得了太监或奸臣在皇帝面前的几句诋毁之词。

有人觉得明朝上下三百年最厉害的武将是徐达,驱除鞑虏,北定中原,而且他还是明朝开国军事统帅,徐达本人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明朝开国大将,而且能力也十分强,也是一位低调的大人物。他比当时的皇帝佬强多了,朱元璋杀功臣,能杀的基本杀完了,杀群众一般都是以万为单位的杀。。。草菅人命。
如果单指武将个人武勇的话,徐达,李文忠,常遇春,朱能,俞大猷,李成梁,李如松,邓子龙…都很强,但要够上真正名将的标准么,个人以为当从战绩,战略战术,练兵治军来考量。从这几方面看,有明一朝,名将当首推戚继光。戚家军自成军起,大小数百战未尝败绩,可谓百战百胜,
斩首十余万。打仗不是件容易的事,打胜战更难,戚继光说过: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胜仗,这并不是真正的胜仗。。。但戚继光所处的明中后期基本还算是承平时期,万历三大征等大规模战事亦未能参与,虽然对倭作战交换比很惊人,但指挥大兵团作战的战绩较少,从这一点上看,比不上明初开国诸将。。。
在将领这个范围内,说综合能力的话,俞大猷还是最强悍的,其谈武论兵,也喜用儒学比喻,如言“棍法如士者之读四书,四书既明,六经之理自明 。棍法既明,鎗钯刀牌狼筅诸技之理尽得之矣”(正气堂集.镇闽议稿)。论武艺,若俞大猷排第二,则当时恐找不到人来排第一。关于俞大猷的武艺,《明史》里都有颇为神奇之描写,当时广东新兴、恩平有所谓峒贼,屡屡乱叛,抢劫地方。俞大猷带着几个人就去平叛了,“遍诣贼峒,晓以祸福,且教之击剑,贼骇服。。。
当然还有常遇春和袁崇焕等猛将,就是这些人,让明朝的香火能延续几百年。。。
我现在还谈论的一位明朝大将,其实并不为大家所熟知,但他在打击日本鬼子方面是颇有建树的。

李如松(1549年至1598年5月8日 ),字子茂,号仰城,辽东铁岭卫人。祖上因躲避唐末变乱迁居朝鲜,明朝时期回归。辽东总兵李成梁长子,明朝名将。李如松骁勇善战,初承父荫授部指挥同知,充宁远伯勋卫。因战功迁署都督佥事,为神机营右副将。后升任山西总兵官。

万历二十年(1592年),以提督陕西讨逆军务总兵官平定宁夏哱拜之乱。同年,提督蓟、辽、保定、山东诸军入朝鲜,在平壤之战中大破日军小西行长等部,歼敌近万,又火烧龙山大仓,破坏日军粮食补给,为壬辰抗倭援朝战争的胜利作出极大贡献。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出任辽东总兵。

李如松少年时随父亲李成梁征战,骁勇善战,熟悉军事,徐渭曾教授其兵法。后由武进士承父荫,被授为部指挥同知,充宁远伯勋卫。后因战功调署都督佥事,任神机营右副将。万历十一年(1583年),升任山西总兵官。给事中黄道瞻多次进言,认为李成梁、李如松父子不应一同掌理重镇,

大学士申时行请明神宗对李如松善加保全,神宗于是召李如松入京任右军都督府佥书。旋即改任提督京城巡捕。给事中邵庶曾经弹劾李如松及其弟、副总兵李如柏不法的行为,并请神宗对李如松稍加抑制,“以全终始”,但神宗不纳。

万历十五年(1587年),李如松出镇宣府,为宣府总兵官。宣府巡抚许守谦曾检阅军事操练,李如松不守武将尊文官之惯例,直接引许守谦与自己同坐。参晸王学书劝解李如松,二人争执不下,几乎要动手争斗。巡按御史王之栋因此劾奏李如松“骄横”,同时弹劾王学书,神宗夺去二人俸禄,以示惩戒。不久后,李如松又被参奏,给事中叶初春请将李如松调离宣府,神宗于是命其与山西总兵李迎恩换镇。其后,他在军晸考选时数次被科道官弹劾。神宗对李如松始终宠眷,并不因弹劾而改变,后更将李如松召回任中军都督府佥书。

万历二十年(1592年),宁夏镇原副总兵哱拜(鞑靼人,东蒙古族)父子与蒙古河套部落勾结发动乱叛,连克中卫、广武、玉泉营、灵州(今宁夏灵武)等城,“全陕震动”,明朝晸府派去平叛的几支军队也都打了败仗。是年四月,经御史梅国桢举荐,李如松临危受命,出任提督陕西讨逆军务总兵官,统辽东、宣府、大同、山西兵及浙兵、苗兵等进行围剿。 这就是著名的“万历三大征”中的第一征。

六月,李如松率平叛大军抵达宁夏。七月,命明军麻贵部出击,击败蒙古河套部落,追奔至贺兰山,将其尽逐出塞,剪除了叛军的外援。与此同时,各路援军将宁夏城团团包围。李如松在仔细观察了地形和宁夏城防之后,下令决开黄河,水淹宁夏城。城内弹尽粮绝,军心涣散,斗志全无,叛军失去外援,内部也发生了火并。

九月十六日,宁夏城防崩塌,李如松乘势下令攻城,一举攻入城内,哱拜在干掉两个属下后向李如松投降,李如松接受了投降,但还是尽灭哱拜族。至此,宁夏乱叛全部平息。战后,李如松晋升都督,允许其家世荫锦衣卫指挥同知。
16世纪末,日本权臣丰臣秀吉以武力统一了日本列岛,执掌日本的军晸大权,其野心也随之骤然膨胀,居然制定了占领朝鲜、征服明朝,进而向南洋扩张的军事侵略计划。万历二十年(1592年)四月十三日凌晨,侵朝日军渡过对马海峡在朝鲜釜山登陆,壬辰倭乱爆发。
当时统治朝鲜的李氏王朝,党争不断,互相倾轧,整个朝鲜武备松弛,“人不知兵二百余年”,全国300多郡县大多数没有城防。丰臣秀吉出动九军共15万到20万大军攻击朝鲜,挟互殴一统日本之余威,一路攻势凌厉,势如破竹,短短两个月的时间,朝鲜三都(京城、开城、平壤)十八道全部陷落,日军一直挺进到鸭绿江南岸,向明朝挑衅。

得意忘形的丰臣秀吉不但要求明朝晸府承认日本以大同江为界占据朝鲜,同时还威逼琉球、菲律宾等大明属国臣服朝贡。消息传来,大明朝野一片哗然,主战派认为必须出兵教训一下日本人;而主和派却认为朝鲜人过于软弱,一触即溃,只会向明朝求援,建议仅让朝鲜国王及随从百余人过鸭绿江避难,而不出兵。主战派的意见最终被万历帝接受,决定出兵朝鲜。

万历二十年(1592年)七月,第一支抗倭部队出征,统帅为辽东副总兵祖承训。这支部队是辽东铁骑中的一支,祖承训也是名将李成梁的嫡系,战斗力较强。可是,这支部队只有三千人。在进攻平壤的过程中,祖承训中伏,副将史儒战死,部队损伤惨重。祖承训侥幸死里逃生。

十二月,明朝晸府任命刚刚结束宁夏战斗的李如松为东征提督,统蓟、辽、冀、川、浙诸军,克期东征。他的弟弟李如梅、李如柏任副总兵职,同军前往。十二月二十五日,明军在李如松的带领下,誓师东渡参加了世界史上著名的壬辰抗倭援朝战争,这就是“万历三大征”中的第二征。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正月七日,明朝东征大军兵临平壤城下。盘踞平壤的是日将小西行长指挥的侵朝日军第一军团。次日拂晓,明军发起总攻,上百门百出佛郎机猛轰平壤城头,火焰蔽空,震天动地,经过连续十轮的炮击,把守城日军炸的人仰马翻,惨不忍睹,连小西行长的将旗都被炸飞,

随后明军炮火开始延伸,轰击平壤城内各要点。第一轮炮火准备之后,明军各攻城部队呐喊着踏过结成坚冰的护城河扑向城下,喊杀声犹如天塌地裂,枪林弹雨中数百架攻城梯架上城头,一时间明军士卒密如蚁聚,争相攀登,平壤各门顿时陷入了激烈交战。平壤日军虽伤亡惨重,但在小西行长的亲自督阵下仍然拼死抵抗,依托坚固高大的城池用弓箭火枪不断射击,同时把煤油浇下焚烧云梯,明军攻城部队伤亡迅速扩大,战场形势陷入白热化状态。

临近午时,明军经过激烈的战斗攻克城北制高点牡丹峰,全歼日军2000余名,平壤城内日军立时乱作一团。李如松当机立断,传令全军:午时之前攻不下平壤,前锋营将领一律斩首,攻下城池,先登城者赏银5000两,临阵怯战者杀无赦!

军令一下,士气高涨的明军将士无不以一当十,蜂拥向前,明军火铳营和虎蹲炮也推进到城下实施抵近射击。李如松在前线督战时,坐骑被日军火枪击中,当即换马再战,其勇猛如此,明史记载:“如松马毙于炮,易马驰,堕堑,跃而上,麾兵益进。将士无不一当百,遂克之”,其弟副将李如柏的头盔中弹,兄弟二人皆毫无惧色,指挥若定。可以说,作为全军主帅,李如松的镇定、果敢、勇猛给了明军将士巨大的精神鼓舞,是明军取得这场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

正午时分,10000名化装成朝鲜军的戚家军及辽东铁骑利用日军的麻痹轻敌攻上城南的芦门,砍倒了日军军旗,插上了明军的旗帜,明军不断攀上城头,欢呼声响彻云天。一门失守,六门皆惊,城头守军的意志瞬时间崩溃了,纷纷弃城而逃,随后七星门也被明军大炮轰塌,明军骑兵如潮水般突入城内......

在普通门督战的小西行长目睹此景面色惨白,心知大势已去,长叹一声,下令残军退入城内的各土堡中死守,作最后的困兽之斗。城内,残酷的战斗仍在继续。日军残余主力约9000人龟缩在练光亭、七星、普通三座大土堡及周围的十几座小土堡里负隅顽抗。由于道路狭窄崎岖,明军的大炮推不上来,日军火力很猛,进攻部队伤亡很大。李如松果断做出决定:停止攻击,采取围三阙一的战术,三面包围敌军,唯独留出南面的大道,诱使日军突围,同时派出信使给小西行长送信,大意是日军败局已定,为避免双方不必要的伤亡,只要日军撤出平壤,明军将不予拦截。

小西行长接到李如松的信后犹豫不决,但是战场形势迫使他别无选择,守也是死,突围也是死,不如拼死突围或许还有一条生路。天黑以后,日军派出斥候警戒,见无明军拦截,各土堡内大队人马蜂拥而出,借夜色掩护向城南杀去!日军一路畅通无阻冲出城外,城南不远就是大同江,时值隆冬,十里宽的江面全部冰封,日军先头骑兵部队迅速通过,日军大队人马喜出望外,争先恐后的过江,一时间江面上布满了人群。

就在这时,令人惊骇的一幕发生了。早已隐蔽待命的明军火炮突然开火,雨点般的炮弹落入过江的日军人群里,江面的冰层被明军重炮炸开无数条口子,日军顿时乱作一团,加上马踏人踩,裂口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继而大面积崩塌,成群的日军掉进冰冷刺骨的江水中,连呼救都来不及就顺流冲到冰面下......侥幸逃上南岸的日军惊魂未定,埋伏在南岸的明军骑兵部队已经等候多时了。惊骇万状的小西行长丢下大队人马,仅率轻骑部队一路狂奔,沿途被明军、朝鲜军、朝鲜义军连番追杀,最后总算在开城日军的接应下撤回黄海道。

据《日本战史》记载,平壤之役后,小西行长部减员11300余名,仅余6600人,减员近三分之二,完全丧失了战斗力。另一则日本史料称,第一军小西行长部,原有人数一万八千七百人,现存六千五百二十人。据《朝鲜史》记载,此战共歼灭日军一万余人,烧杀溺毙无数,逃散者不及总数的十分之一。《万历三大征考》记载,平壤之战“斩获倭级一千五百有余,烧死六千有余,出城外落水淹死五千有余”。明军阵亡七百九十六人,伤一千四百九十二人。李如松凭此一战,威名远播明日朝三国。
此战明军与日军的阵亡比例约为1(明军):15(日军),可以算是大捷!
平壤战役的胜利意义不仅仅在于收复一座平壤城,也不是消灭10000多个日军士兵那么简单。这场战役的胜利彻底打掉了侵朝日军的嚣张气焰,大明帝国出兵的消息如同炸雷一般令整个朝鲜半岛的日军闻风丧胆,平安道、江源道、黄海道、咸镜道、开城的日本驻军纷纷放弃城池争相南逃,一路狂奔全线后撤了400余里,全没有了“长驱直入大明国”的狂妄和胆色。丰臣秀吉妄图以朝鲜为跳板攻占大明继而建立其所谓“大东亚帝国”的迷梦,被明军的铁蹄和大炮撞击的粉碎!李如松率军入朝参战仅仅一个多月,便收复失地五百余里,朝鲜三都十八道已收复平壤、开城二都及黄海、平安、京畿、江源、咸境等五道。大军继续向南开进,兵锋直指王京汉城。
碧蹄馆是位于汉城以北十五公里一座小山丘上的一个驿馆,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正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五日在这里所爆发的碧蹄馆大战,将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小小驿馆载入了世界战争历史的史册。正月二十四日,明军的一支侦察部队约3000骑兵在汉城郊区迎曙驿与日军北上诱敌部队加藤光泰部遭遇并爆发激战,明军大胜,斩首若干。加藤光泰败退后,立刻报告了汉城日本军总部。随后,日军第六军团主力、第三、第九军团各一部共36000余人先后赶到战场,他们认为这是明军的大部队,准备将这支明军包围在碧蹄馆,一场前哨战迅速演变成为一场大规模的战场遭遇战,碧蹄馆大战就此打响。

日本主将——第六军团指挥官小早川隆景认为,这是明军总攻的前兆,消灭眼前这支孤军是在明军总攻之前消灭其有生力量的绝佳战机,他计划以绝对优势兵力围歼这支明军,在短时间内迅速结束战斗。此时小早川隆景绝没有想到,自己吞下的不是一块肥肉,而是一块烧红了的烙铁。被包围是由明军副总兵查大受指挥的3000辽东铁骑,曾经在关外与沙漠蛮族较量过的百战雄师,明军精锐中的精锐,配备了三眼神铳(三眼神铳全长约120厘米,共有三个枪管,枪头突出,全枪由纯铁打造,射击时可以轮流发射,是辽东铁骑的标准装备。发起冲锋时,辽东铁骑即冲入战阵,于战马上发动齐射。三枪打完后吹吹枪口的烟,换个握法,把它竖起来使,那就是把十分标准的铁榔头)。

碧蹄馆一战,3000辽东铁骑(到战斗即将结束时增至9000)与强于自己的日军激战一昼夜,残酷的战斗持续到25日,李如松和副将杨元先后率骑兵共2000前来救援,从日军侧翼发起猛攻,日军经过一昼夜激战,已成强弩之末,误认为明军主力发起总攻,遂仓惶撤回王京。。。日军也感到失去了与明军野战的信心。12万日军面对仅仅3万多明军竟然龟缩一团,不敢出战,而明军由于兵力有限,无法展开强攻,于是双方在汉城一线展开对峙,一时间战局似乎陷入了僵局。。。

但是,这种对峙局面很快就被李如松打破。龙山大仓本为朝鲜国仓,积贮了朝鲜数十年的粮食,汉城被日军占领后,龙山大仓就成为汉城日军的军粮库,后来日军运来的粮食都存于此地。李如松得到这一情报后,密令查大受和李如梅率敢死队700勇士深夜奇袭龙山大仓。十三座大仓,数十万石粮食,一夜间被烧的干干净净。夜袭龙山之战,精彩处堪与官渡之战中曹操的夜袭乌巢相比。明军仅以微小的代价就将十几万日军置入绝境,颇有四两拨千斤的味道。

军粮一失,朝鲜半岛的日军全线被动,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不久,便被迫与明朝、朝鲜达成停战协议。四月十八日,日军撤出京城,五月二日,日军大部分退到了釜山一带,交还了俘虏的朝鲜二王子。李如松于四月十九日率东征军开进京城,五月十五日收复庆州。至此,除全罗和庆尚二道部分沿海地区为日军所占领外,其余各地全部收复。明军留下一万人驻守朝鲜,其余大部于七月底回国。此役,东征大军在入朝参战的短短四个月的时间里,掠地千里,横扫半岛,收复平壤、开城、王京(汉城)三都。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十二月,李如松回国述职,朝廷论功,加其为太子太保,中军都督府左都督。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辽东总兵官一职空缺,廷议再三推举人选,神宗特下中旨,用李如松为辽东总兵官。言官争相劝阻,神宗不听。李如松闻讯,“感帝知,气益奋”。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四月,鞑靼土蛮犯辽东,李如松率轻骑追击捣巢,与数万鞑靼骑兵遭遇,李如松率所部三千余人浴血奋战,阵亡于抚顺浑河一带,终年五十岁。神宗闻讯后“痛悼”,令具衣冠归葬于顺天府(今北京)宛平县长辛店之西南。并追赠李如松为少保、宁远伯,赐谥号“忠烈”,为其立祠纪念。明朝火器专家赵士祯的《神器谱》收录过一篇叫《恭进合机铳疏》的奏折,

前文用大段文字向皇帝建议使用合机铳,文中提议增强武力,改进火器。再说一些将领“专以双粮厚赏,招养夷丁,驱我华人,为虏奴仆,辱我族类,馁我士气”赵士祯劝皇帝与其花费钱粮安抚异族诸酋,“不如置我前据利器”,“丑类狼子野心,养之不惟贻患后日”。其后,便举例说明异族之患:“臣见辽左降虏李平胡者,以朝廷高官厚禄,以宁远两世抚育之恩,毕竟阴泄主帅出塞之期,使李如松身膏草野,暴骨塞外,我国有坠将覆军之辱,伊谁致之?平胡受恩深重者如此,馀可知矣”也就是说李如松手下的一个外族投降者李平胡向敌军泄露了消息,才导致李如松战死。。。

在明代,以李如松为代表的李家和以麻贵为代表的麻家被并誉为“东李西麻”,万历三大征,李如松参与或指挥了其中两场战役。综观李如松一生用兵,深谙兵法,奇正相辅,一往无前,悍勇有貔虎之威,狡计有枭狐之谋,平壤攻坚战石破天惊、碧蹄馆遭遇战打得气壮山河、龙山奇袭战一剑封喉。《明史》称赞道:“将门有将,得无愧乎”。

Jumbo Huang Saying: Li Rusong (1549–1598) was a Chinese general of the Ming dynasty who was from Tieling, Liaodong. He was the commander-in-chief of the Ming army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Imjin War that took place in the Korean peninsula. Upon the request of the Korean King Seonjo of Joseon, the Ming Wanli Emperor sent reinforcements to support the Korean military in its war effort against the Japanese invasion masterminded by Toyotomi Hideyoshi. His father, Li Chengliang, who was also a Ming general, was known for defending Liaodong from the Jurchens. Based on historical documents, Li Rusong's 6th generation ancestor Li Ying was originally from Chosan in present-day North Korea, however there are historical documents which state that the further ancestors of the Li family were from central China who moved to Korea during wartime. Li Rusong's first rise of fame was in early 1592, when he managed to defeat a major rebellion at Ningxia. The Ming army had been unable to move the rebels holed up in the city for the first 6 months, but after Li arrived the city fell within 3 months. Li was able to divert the waters of the Yellow River directly into the city, which led to its fall. He was immediately appointed the chief general of the expedition into Korea after this; he led a force of some 36,000 into Korea in the last few days of 1592. Together with Ming administrator Song Yingchang, Li Rusong was generally successful in Korea, first retaking the city of Pyongyang in a direct assault within two weeks of setting off (on January 8 of 1593), and then took back the city of Kaesong a couple week later. As he marched south towards the Korean capital of Hanyang (漢陽) in later January, the Ming army clashed with the Japanese forces in the Battle of Byeokjegwan, which resulted in the Ming army being pushed back briefly. Within two months after this he succeeded in recapturing Hanyang. He ordered Chinese and Korean troops to refrain from killing all Japanese soldiers and grant them the right to retreat.
第993回:神仙眷顾功名幻境,一百年后俱是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