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诫 观片笔记
电影语言的优雅
1. I'm the Lord thy God/Thou shalt have no other gods before me/Thou shalt not make unto thee any graven image
克己的讲述者,扎实地、沉稳地铺垫,直到高潮在沉静中无声地爆发:墨水瓶的突然破碎直到父亲提着垃圾袋的奔走。科学家以逻辑为信仰,信徒以神为信仰,孩子还在探索,他的天真质问信仰本身,艺术家作为旁观者传达出这一切。
2. Thou shalt not take the name of the Lord thy God in vain
努力爬出杯子的蜜蜂,重获生命的象征;导演想要传达的,杯与水的隐喻;隐藏的爱意(倒扣的相框),一个孤僻老头对他人的爱;两个梦境(对现实的诗意升华);影像艺术怎样将一切深沉的、会被语言的轻浮损毁的关于人/生活的内容表达出来(一个镜头扫过主要人物面部代替了琐碎的讲述)。
3. Remember the Sabbath day, to keep it holy
光与凝视;一次有关自我的反思:嫉妒中的女人(人物在最后依然确认了尊严,给短视且局限的观看者的一记耳光);仍旧是张弛有度风度翩翩的日常故事讲述者,那些生活在俗套生活中的人们的细微优雅。
4. Honour thy father and thy mother
负帆船者,第一集中的河边生火者,第三集中拖着圣诞树无家可归者,第五集中出现的拿量杆与抗梯子的工人,第六集中的提行李箱者,第八集中参与课堂讨论的人,第九集中的骑自行车者———意义的浓缩者(旁观者)。悬念本身的庸常绝不与人物的崇高冲突,基耶斯洛夫斯基对人性崇高的坚信,彻底克制欲望,基式人物的品位与格调。如何通过一种崇高的无欲感表现情色话题?
5. Thou shalt not murder
如何表现具有神经性病症的人:放大或强化日常生活中的某一怪癖或者不安(与《小丑》对照):突然厌恶电台里的音乐,不是选择关闭,而是选择砸碎。“惩罚,是用来报复,还是用来纠正?尤其是当此手段意在伤害罪犯,而不是预防犯罪之时”。透过一扇玻璃去观察影像中的人物。杀人前的生活细节叠加——人的画像,一幅关于罪犯的精美油画作品是否足够为罪人正名?
6.Thou shalt not commit adultery
破碎的牛奶瓶,血在水中的扩散(导演对水和玻璃等流动不安之物的爱);人总是忍不住在另一个人的身上询问关于自身的秘密,与此同时,那个高傲的自我却又总是企图粉碎这个秘密,”理解“对于那个孤独的、受伤的、迷失的灵魂成为一种侮辱。“我不再偷窥你了”是否等同于“我不再爱你了”?针对十诫中的每一条诫令,导演以自己的方式一一提出质疑以及反证;爱的多种形式
7. Thou shalt not steal
“不可偷盗”,角度刁钻;另类公路片
8. Thou shalt not bear false witness against thy neighbour
总是歪斜的油画的象征意义(偏差);间歇性打到人身上的车灯灯光(在女教授找到女孩时); 在此故事中通过学生讲述植入另一个故事(将整部作品以越过时空的关系联系起来);再由主人公讲述核心故事,让叙事更自然;每一个人物都给予充分的、完整的个人人格体现,基氏投射在每个作为“人”的个体身上那种强烈而柔情的目光(给予人物向虚空之处凝望的时间,易感性),每一个人物都得到”解决“(不耐烦的住户);对话:“我相信所有人内在都拥有善意(goodness), 而情境(situations)决定了能否把这种善意引导出来,在当时,我的善意没有被引导出来” “谁能裁定这一点呢” “那些活下来的人”。“人完全可以信仰而不必借助(那特定的)文字(神)”; 一个展现”过程“的艺术家(女孩走进裁缝店被拒绝的整个细腻丰富且自然的过程)——导演对节奏的全面把控(此技巧鬼畜版:伍迪艾伦)
9. Thou shalt not covet neighbour's wife
“忠诚”的局限与枷锁。在不断求证、确认、试探、猜忌中,真爱显现抑或是消失?如何给予故事主人公应得的救赎?(一次又一次地证明自己?)如何治愈猜忌?关于H. Van den Budenmayer的趣事一则
10. Thou shalt not convet neighbour's house
幽默剧结束,”财富带来猜忌和痛苦,爱才能带给人尊严与幸福“这个简单的道理被基氏以巧妙的、幽默的、没有丝毫刻奇的手法传达出来:兄弟间微妙的相处(些微的不融洽反而更具人性的瞬间),猜忌形成的必然性(会导致怀疑的做法)和猜忌导致的痛苦的表达方式(面对警察时的尴尬)以及最后两组一模一样的廉价邮票的温情默默
人人都平凡,人人都挣扎, 但无人丢失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