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儿怨》和《第39号案件》
-----------------------------------------含剧透------------------------------------------------------------------------------
当我们形容调皮捣蛋无法无天的孩子时,会用“熊孩子”这个词。前两天看完上面两部电影,我觉得"熊孩子"是一种赞美。 这两部电影里的孩子,用“魔鬼”形容都不过分。
来,我们一个一个说。
《孤儿怨》2009年

11年后看依然不觉得陈旧。我早就听说这部小成本电影的大名,但一直不敢看。现在看完,而且连着看了两遍,足以证明这部电影的优秀。故事梗概是:一对年轻夫妇,大儿子处在叛逆期,小女儿天生聋哑, 两人又怀了第三胎,可惜的是胎死腹中。为了抚慰心痛,俩人去孤儿院想领养一个。于是我们的主人公伊斯特凭着天使面庞,聪慧灵气的气质被选中带回家。长袖善舞的伊斯特轻而易举俘获了小女儿的心,成为她异父异母的”亲姐姐“。然而这个”亲姐姐“是个妖孽,后来把这个本来十分美好的家搅和地天翻地覆,父丧子差点儿亡,还顺便干掉了好几个路人。最后母亲发现她根本不是孩子,是个战斗力达到十级的成年“女魔头”。 可惜我提前被剧透了,所以早知道结果,就算这样,我还是连看两遍。 悬念设计得非常巧妙,情节紧凑,紧张的情绪从见到伊斯特那一刻就被控制住,一直得不到释放,每干掉一个人,就更紧张一点。非常真实,没有我很反感的“恶魔附体”(这就是《孤儿怨》高明于《第39号案件》的地方),也没有人格分裂(强于《捉迷藏》),就是实实在在且很危险的精神病,这太真实了,所以就更可怕。 这部电影还有一点区别于其他儿童恐怖片,是伊斯特这个人物很悲剧,甚至是很悲情。她很早就停止了身体机能的生长,但是她的心智却是逐渐成熟的,而且本来女孩子就比男孩子成熟得要早,她有本能的七情六欲再正常不过了。成熟女性的思想被禁锢在少女的身体里,这本身就是一件恐怖的事情。当结尾处,伊斯特卸下天真少女的妆,是一张憔悴的三十岁左右女性的面孔,我被彻底吓到了。这一段是我觉得整部电影最吓人的地方。还要讲的一点是表演。这是一部女性电影,三个女演员都表现得非常值得称赞。演母亲的维拉法米加,代表作是《招魂》,也是一部恐怖片。她是最先发现孩子不对劲儿的,但得不到丈夫的支持,本来有酒瘾的她马上跑去买醉,但又用强大的毅力克制住了,前后的转变被维拉演绎得精彩至极。在医院中,知道儿子再次被害,一巴掌扇过去,让我跟着也觉得好解气啊。到了最后,一脚把假惺惺的伊斯特踹死真是情绪的迸发。维拉把悲伤惊恐到后来勇敢的母亲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我突然想起一句很不喜欢的话:女子本弱,为母则刚,用在她身上反而很合适。饰演聋哑小女儿的小演员也很出彩。首先她很可爱。其次她很善良,最后她很勇敢。三个方面被小演员很有层次地递进式演绎出来。天生聋哑本来很不幸,渴望有一个理解她的姐姐守护,亲哥哥连手语都看不懂,根本无法交流。所有的表情都用眼神表现出来,从开始的依恋到后来拿起枪的坚决,她什么都明白,什么都知道,但说不出道不明,所以更值得爱惜。 最后,就是大女主伊斯特。扮演伊斯特的伊萨贝拉费尔曼演这部戏时只有12岁,12岁啊,再看看咱们这批号称读了四年表演系的,真是无话可说。有些人真得天生就是这块儿料,羡慕不来的。我第二遍看的时候,才发现其实伊斯特从夫妇俩刚到孤儿院就开始布局了,男主角是一步一个脚印地进了圈儿。伊萨贝拉长得很漂亮,很灵动的眼神,以孩子面孔出现的时候,是天使,是公主,连孤儿院的嬷嬷都说她的仪态典雅,知书达理,处处表现出超越年龄的成熟。后来到了家,又很快掌握了手语,轻而易举地俘获了纯真小妹妹的心,结果处处帮她掩饰罪行。甚至连心理医生都被她骗过,唯一失控的片段是在心理诊所的卫生间肆无忌惮地发泄, 但是下一个镜头又坦然自若地该干嘛干嘛。伊萨贝拉演孩子的时候,是以12岁的智商陪你们玩儿,但动的是33岁成年女性的心眼儿,把爸爸骗得(迷得)晕头转向。可在同为成年女性的妈妈面前,她的伎俩就被看穿了。如果问为什么? 可能就是女性的直觉吧。维拉和伊萨的对手戏太棒了,维拉演得好,可以理解,她就是正常的女性。伊萨却只有12岁啊,她把一个成年的,病态的,疯狂的,歇斯底里的,杀人成性的,但又值得怜悯的女病人形象完美呈现出来,我一想到这里,就觉得是一件细思极恐的事情,同时也不得不惊叹伊萨高超的演技,这简直配得上一座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奖杯。后生可畏!
《第39号案件》 2009年

简单对比下,都是儿童恐怖片,《孤儿怨》的豆瓣评分是8.2分, 《39》评分是6.8分。 虽然以用评分评价电影,确实简单粗暴,但是也算清楚明白。 从恐怖程度上,我更害怕《39》,看完的当天晚上,还惊醒了,半天睡不着,满脑子都是小萝莉天真无邪的脸庞和阴暗高明的害人手段。就像电影中的父亲所说:她不用出手就能杀人。她就是我们常看到的“恶魔附体”。孩子本身是无辜的,但是心灵却被攫取。 跟她交谈就是冒险,有生命之危。女主的男友跟她聊了不到十分钟,就被抓住要害,在幻象中痛苦地死去。一起做心理治疗的小男生,接个电话,就手刃亲生父母。最难以接受的是,她的亲生父母躲到精神病院也不放过。短时间内抓住对象的心理缺陷,然后迅速出手,毙命。 故事情节没有《孤儿怨》的精心设局,步步为营,简单直白多了,也没有《孤儿怨》精致。这么说吧,《孤儿怨》就是精雕细作的手工藏品,《39》就是流水线出品,足够吓人,但细品后除了害怕没有留下什么,就只有怕怕的,是一部及格的鬼片。电影本身没有什么可挖的,反转也比较容易猜到,最后的挑战幻象都中规中矩,所以分数不高情理之中。值得一说的仍然是小女生的演技。蕾妮今年拿了影后大奖,显然十年的修炼还是有必要的。在这部片子里的表现,蕾妮显然没有用心,不过也没什么好用心的,因为剧情太简单了,对她的要求没那么高,她的表现给我的感觉就是“惜力“。相比之下,又是小女生的表演要更好。当然角色本身没有伊萨贝拉的难度大,她所需要表现得是”天使“与”恶魔“同体,然后在两者之间切换。小女生完成的不错。我比较喜欢电影的结尾,当女主挣脱幻象,将车子开得飞快,小恶魔终于害怕了,毕竟她的肉身也只是个孩子,就像上次走运被从烤箱里救出来一样。当我们战胜心中的恐惧,坚定心中的信念,恶魔也就是个小孩子,能力再大,肉身我们还是打得过的,所以揍他。
看完两部电影,回头再看我们身边的熊孩子们,他们的面孔好像没有那么狰狞了,虽然依然不招人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