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nIn·Talk】艺术,帮我找到自己

梵高说,画自己是为了了解自己。艺术创作就是一个进行自我探索的过程。受阿布拉莫维奇的启发,Angela 在国外上学期间创作了「 LIFTING 」,由此开始,逐渐发现自己,了解自己与世界的连结。当代艺术离大家其实并不遥远,也许只是相差一个自己。 那么,2019 年 7 月 28 日的 Lean In Talk 上,对艺术眼里有光、心里有热火的 Angela 是如何剖析艺术与自己的关系呢?

演讲现场视频请见Angela Li (李圳香)2019 Lean In Talk
演讲内容
大家好,我是广州 ART23 当代艺术馆的创始人——Angela Li (李圳香) ,同时也是一名艺术老师,从事国际艺术教育。
今天我要演讲的主题是「艺术,帮我找到自己」。我希望通过个人的分享,从艺术的角度切入“ Be Myself ”,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视角。
在过去四年的艺术馆经营工作中,我听说,广州人民离当代艺术很远的主要原因是艺术和广州美食不一样,不像美食那么“抵”,尤其当代艺术,简直是贵得没谱!

为什么艺术很贵? 这是一幅我们比较熟悉的、很贵的作品——「梵高的自画像」,它在纽约佳士得拍出 4.9 亿人民币。

再来看另外一幅稍微近代一点的作品,梵高是在十九世纪末,这个女画家是在二十世纪的前期。她的忠实粉丝是麦当娜,麦当娜收藏了她的大量作品,这张作品是 800 万美元,大概是 5500 万人民币。我们

再看一下当代的艺术作品。我先解释一下,它不是一张油画,也不是一张照片,这就是一张床。这张床没有镶金戴银,只有污垢。它的价值是 2200 万人民币,是一位英国当代著名的女艺术家创作的。 问大家一个问题:请问这三个作品的共同点是什么?这些高价值艺术品的共同点,除了贵还有什么?对,看不懂,一会我就要解释给大家听。
梵高说:画自己是为了了解自己!
据我们所知,梵高是自画像最多的艺术家,当然数量上排名第一多的不是他,是与他有相同国籍、17 世纪的艺术家伦勃朗。但是就梵高仅仅十年的画家生涯当中,尤其是仅三年内就画了 47 张的自画像。就这个比例来看,那么自画像第一的是非他莫属了。 为什么梵高那么喜欢画自画像?对,就是因为他请不起模特,只好画自己。自从他画了第一张之后,他就停不了手了。 刚刚给大家看梵高的作品——「梵高的自画像」是梵高生命历程中最后的一张自画像,是他自己强烈要求要住进疗养精神病院后,最后画的作品。这张没有胡须的自画像,其实他那时候已经病得很重了,但他还强行欢颜,把自己弄得干干净净的,来记录他没有发病时候的清醒时刻。 后来,人们从梵高大量的自画像中了解了梵高生平的故事、技法的变化、情感的波动……所以说,「梵高的自画像」就是梵高人生的真实写照! 梵高的这些高价值的作品,也给我们一个很大启发:尽管梵高十年内几乎没卖出过一张画,哪怕在精神病院里,也从不停止去凝视自己、表达自己,也从不放弃绘画,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接下来,我分享另一位跟梵高一样,特别爱画自画像的艺术家——墨西哥国宝级的女艺术家,弗里达卡罗。

她是一位身残志坚的女艺术家。六岁小儿麻痹,一只腿是萎缩的;18岁时的一场车祸导致身上大部分的地方有骨折以及阴道破裂、终生不育;之后男友又抛弃了她,婚后还遇到了世界上最大的渣男背叛她。最终,她在47岁的时候就离世了。

这张作品记录的是她18岁那场车祸之后身体的状况。可以说,她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她病态的身体、爱情、家庭及渴望的自传。 前面讲的两位画家已逝世。接下来大家看到的这张是翠西艾敏——21 世纪英国当代的女艺术家的作品,刚刚的两位艺术家已逝世了,她现在还活着。评论活着的艺术家作品其实是比较难的,很多人会给其贴上“不能理解”的标签,即当代艺术大部分作品不能被理解,会引起很多的争议。 想象一下,你去艺术馆看到的不是墙上精致又华美的画作,而是一张满是用过的生活用品的床。这些床上的垃圾我就不一一形容了。

但是,这张床背后的创作故事是女艺术家失恋了。她在床上四天四夜,没有离开过。等她有一天恍然醒来,回头一看,“天啊,这张床就是我的生活!”她从那刻起决意要改变自己,所以她就把这个带有革命性的、历史的时刻的物品——这张床放到了博物馆,来警示其他人或是对自己的一种反思。这张床能被拍到这个价格也是很神奇。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画作的共同点是,这些艺术家们都在做自己。 其实,自文艺复兴开始,有一句很重要的名言,就是“每一位画家都在画自己”。 天赋人权,那人权首先表现在哪里?表现在让你做自己。所以,艺术家把自己的光辉投进了艺术品里,才让我们现在看到这么多有价值的艺术品。 我再总结一下这些高价值艺术家背后比较理论性的一些评论。他们的作品都是表达内心感思的,他们透过艺术的创作反思和自我转化,最后提升和发现个体生命力的能量。这话什么意思?简单来说这是个人的认知、个人的实现和自我的超越。 最后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艺术提升自我认知。
刚刚大家看了那么多艺术家的鼓舞人心的、悲催的、神奇的故事之后,是不是很有创作的动力呢? 接下来我想分享一下我个人创作的经历。艺术创作是进行自我探索的过程。我自己是深受其益的,受到了很多的启发。它帮助我自我认知,拓展我的无限可能。 给大家看一下一张我的作品,这张作品的名字叫「 LIFTING 」提升。作品中的人物其实是我自己,怕不雅就标上一些小黄点。

这张作品参考了波普艺术文化里面流行文化,用丝网印刷的技法去复制一种女性符号。半遮半掩的上半身,表达了我的焦虑和对自我的羞愧。微妙的动作,表达了一种比较暧昧的对自由的向往。举起的双手象征着一种对力量的渴望、对可能性的追求。
这个作品在国际上也拿了许多奖,主要是在妇女成长方面的奖项,就是 Passion for freedom !你对精神自由地、执着地追求!

这个作品其实是受到了另外一个艺术家的启发——阿布拉莫维奇。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她的作品。不得不提的是,她是一位行为艺术家,创作过大量影像作品。这些影像作品能被拍卖到 36.5 万美元,价格非常惊人。 这个作品是《艺术必须美丽,艺术家必须美丽》。大家可以看到是她在记录自己梳头,几近病态着了魔似地梳头。她其实是想表达她所发现的社会问题——女性必须美丽,这几乎像是一种酷刑。是社会对女人的要求,几乎成为一种虐待的方式。因此,她虐待自己来表达,她认为追求美丽几乎是对自己的一种虐待。包括她觉得艺术品也必须美丽,大家喜欢看美丽的东西。她便去批判、反思,用自己的身体去抗议这种观念。 她的作品对我有很大的启发。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作品都是在挑战自己身心极限。比如,让自己陷身于一个火灾现场,在几近晕厥、救护车把她拖走时,她说:“我知道身体的极限了,我不能再演下去了。” 我的这个作品,除了受到阿布拉莫维奇的启发之外,又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呢? 那个时候,我在英国伦敦读 Master,专业是 Fine Art。哪怕我在中国读的是最好的艺术学院,可是去到西方的时候,会发现有很大的差异。当时的我处于迷迷失自我的状态,一时之间不知道该画什么了。因为我画什么可能都不对;我要说什么,老师问我,我也说不清;我自己都不知道在干什么,也不知道在表达什么。 阿布拉莫维奇告诉我,当你迷失自己的时候,别忘了当你什么都没有的时候你还有你的身体,你的身体隐藏着巨大的能量,你应该去了解你自己、了解你的身体。 那时候我为了找到自己,就从研究自己的身体开始,所以我才创作了《 LIFTING 》。后来我的导师也启发我,了解自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你不仅要看到自己和自己身体的关系,你还要了解到自己和外界的关系,你自己和世界的关系。 我很幸运,遇到这样的老师鼓舞我去探索自己。现在,在我自己的艺术教育工作中,我也会去用核心的教育思想去帮助年轻人透过艺术找到自己。 在听从老师的建议去探索我和这个世界的关系后,我便有了下面这一个视频日记:
其实,可能在网络很发达的今天,看一些奇奇怪怪的人做一些不知所谓的事情,也是很平常的。 剩下的五分钟里,我可以再讲讲这个作品。刚才大家看到的就是我在学生时期做背包族,跑了全世界重要的文化的景点,去看世界、去做行为艺术、去探索不同国家的文化。有趣的是,去到每一个地方,别人对我的认识都是不同的,他们给我贴不一样的标签,他们对我的看法是不同于我亲爹亲娘的。 在中国,我认为自己不算是一个美女,我爸妈也这么认为。可是我去到西方的时候,我发现欧洲的女孩子会做缩鼻手术,而我们是做的隆鼻手术;我们想要尖尖的脸,他们巴不得是方的脸;他们觉得黑皮肤、黄皮肤很好,觉得白皮肤不好。不同的审美认知也冲击着我对自己外在的认知。 至于内在的认知,我觉得很羞愧。我认为自己太无知了,才发现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了解自己、了解我是谁、我的身份、我来自哪儿、我背后是什么样的文化…… 别人问我中国历史的时候我总是答不出来,那时候我真的是无限的羞愧。那时起,我便一定要去看清世界和自己的关系。这个影片让我理解到特别多的东西。我去过的每一个地方,都让我重新学习如何吃饭、说话、为人处世、搭公交……这就是我旅行的意义。 看完这个世界,我发现原来我追求的东西是有不同的层次的,很丰富。后来我就把我的作品再升级做成了一个比较激进的一个想法——我在想自由女神像她代表着什么?她真的是女的吗?在纽约看到自由女神像时,我发现她没有胸也没有屁股。“可能她并不是位女性。”基于这么幼稚的想法,再结合我的作品,我想到了一个回答疑问的方法:把自由女神像衣服掀开看看不就知道了?

这便成为一部很滑稽的作品。掀开自由女神像的衣服之后就是我,我代表了自由,也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后来我想继续创作更多的作品,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事,不是我创作了什么样的作品,重要的是我如何探索我自己、我到底想做什么、我在一个地方我能做什么。 回国后,四年前,我在广州东山口区租了一栋民国时期的别墅。我在改造艺术馆时亲力亲为,所有的设计,从楼梯、门把手、窗户的防盗网,都是我一一亲手设计的。

图中的地方是我最喜爱的,这原本是个视频,看着工人打破一堵墙,我心里很感慨。“不破不立,了解自己就要毁灭自己。”

ART23 艺术馆在过去的三年半里有大量的国际水准展览,也是小红书等各种网络博主争相拍照的地方。这是现在正在展出的作品:


我们平均每个月有两场以上的艺术相关的工作坊和讲座,每两个月到三个月举办一场艺术展,门类涵盖:服装设计、珠宝设计、建筑设计、动画电影到纯艺术类别等都被全部涵盖。我认为艺术是一种可能性,是不受媒材限制的。
最后欢迎大家多多支持我,支持当代艺术。 也许当代艺术离大家很遥远,但是我觉得艺术和我们之间的距离只是相差一个自己。做自己,一切皆有可能,然后通过艺术的方式探索你自己。 谢谢关注。
现场采访
Q:您的作品《 Culture Shock 》获得了 2014 第七届 Passion for Freedom 颁发的先锋艺术大奖项。当初创作《 Culture Shock 》的初衷是什么?
李圳香:我创作《 Culture Shock 》的目标就是探索和了解自己。在了解自己的时候比较容易从外在开始了解自己,从身体来了解自己。所以我用自己的身体作为媒介来发出声音,表达自己的困惑,说出我想解决的问题。
Q:您在演讲中提到,当代艺术和大家之间,只差一个“做自己”,怎么理解呢?
李圳香:看当代艺术品,如果你单纯是为了投资,或者单纯看这个作品的技法有多好,那么你离艺术品挺远的;如果你看艺术品就像买衣服一样,了解自己是谁,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适合什么,那么再看艺术品,你就看到了很多自己想看的东西。所以欣赏当代艺术品有一个门槛,这就是对自己有足够的了解。换句话说,阅历和思考越丰富,你能成为自己的可能性就越高;你就更有感知力,感知到艺术作品本身在讲什么。现在艺术品里大家比较远的原因,还在于人们不太愿意自我探索。
Q:这是不是意味着观者可以在欣赏作品时实现“二次创作”呢?
李圳香: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艺术品的功能不是为了改变谁,恰恰是允许每个人有主观的感受。毕竟它留下的是艺术家最真实的情感,最真诚的想法。也许我们并不能设身处地,然而可以和那种情感产生共鸣。
Q:你的自我介绍是“我自己就是艺术品”,特别霸气,这句话怎么理解呢?
李圳香:我一直身体践行就是活成一种艺术。现在社会变迁,科技进步,媒材越来越难以界定你的创作框架。今天用毛笔,明天用刷子,后天用电脑键盘,再后来可能就不用笔。做艺术是一个表达真情实感,探索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做的事情自然就成为了艺术品。有句话说:“与其创作一个艺术品,不如成为艺术品。”艺术家本人就是艺术。
Q:您创办了 ART23 当代艺术馆,到目前为止,在您举办过的展览中,您个人最喜欢的展览是哪一次呢?
李圳香:每次都不一样。我喜欢去研究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和观众互动的方式。艺术没有边界,也很包容。你可以跟不同背景、国籍、语言的人沟通,很神奇。
Q:您同时在从事艺术教育,那么艺术教育的个性化意味着这件事无法标准化,会很困难,对吗?
李圳香:太对了。艺术教育非常的难。因为艺术没有标准,而且每个个体都是不同的,如果你提供标准答案,这是很难帮助每个人找到自己的。老师必须因材施教,陪伴每个学生成长,要投入很长时间。并且现在科技创新这么快,艺术也是在与时代同频共振,逼迫着人们要成为全才。艺术和其他所有学科一样,一直在革新和进步。我自己同时做艺术策展和艺术教育,也是要自己不断的学习进步,才有东西可以传授到别人。
Q:在未来你会尝试什么样的跨界形式呢?
李圳香:我一直专注在鼓励年轻人去尝试新事物的创作,希望给年轻人平台。他们是这个时代里面最有观察力、最敏感、最有创造力的一群人,我希望和他们更多的共事。至于跨界,我觉得根本没有界,所以不存在跨界。
Q:您是怎么理解女性的美?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描述当代女性,您认为什么词最为合适?
李圳香:我用比较级来说一下吧。客观来说,中国当代女性要比男性努力的多。可预期的是,中国当代女性将会很优秀。
Q:励媖广州(Lean In GZ)的理念是鼓励职场女性的自我成长与发展,您能否结合您自己这些年来的经历,给我们的粉丝一些建议?
李圳香:我的经验是辅导青年人的艺术教育。我觉得,探索自我是首要的事情。希望大家在获得职业成功的同时,找到自己人生的定位,活得开心,这是特别重要的事情。大家在职场上都特别努力,要获得长久的成功和幸福,就要比谁更开心。
关于嘉宾

艺术创作帮 Angela 找到了自己。
你呢?你又是通过何种方式找到自己的呢?欢迎下方留言,说出你的故事~
欲获得更多关于学业及职场发展方面的启发与借鉴,请点击「励媖广州」公众号菜单栏中“BeMyself”
整理 | 李素倩、陈燕、Christy
排版 | 陈燕
视频 | 陈燕、Helen
责任编辑 | 瓜欣、Chris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