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时间读书怎么办?5个建议给你找到读书的时间
年底大家都比较忙,我也不例外。年初这场疫情把很多人的正常生活都打破了,我更不例外,在医疗单位工作,加班是常有的事。
于是我给自己找了很多理由和借口讲,我没时间写作,我工作忙得很,我没有时间读书。
一转眼3月中了,我开始回顾,开始不停地反问自己,我是真的忙到没有时间读书、写字吗?
真实的大多数情况是,我上班很忙,一般能准时下班,偶尔加个班。换句话讲,我的下班后时间跟以前差不多。
那我为什么跟自己讲没有时间读书、写作?
其实跟大多数人一样,都是找借口,是不愿意去行动自己给自己的一个合理解释。

01
对于不想读书,不认为读书有用的,我觉得强硬让他读书,也是一件很为难人的书。
昨天听了白岩松的演讲,我被他讲的感动了。
他讲到,1968年他出生了,出生在一个很贫穷的年代,经常都是吃不饱,饥饿是他印象最深刻的事。
1984年读大学的时候,他说晚上8点就已经饥肠辘辘的,但没有东西吃,每天只能挨到天亮,有时候一个馒头还要分着吃。这种饥饿,我经常听父母讲过,那个年代的他们树根、树皮都吃过不少。
白岩松讲身体上的饥饿对于他来讲是件难受的事,但更难受的是精神上的饥饿。
当时为了满足精神上的饥饿,他们的同班同学经常组织读书活动,甚至去书店偷书来读。
白岩松讲到读书对他影响最大的作用是,读书让那个时代的他拿得起,有勇气去做他想做的事。在今天,读书让他放得下,想得开,放下身边的焦虑,做更好的自己。

02
不读书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总的来说大约是以下的这几种:
1,忙于工作,没时间读书。
工作忙没时间读书的人很少,大多数是一个借口。
真正忙于工作而没时间读书的人很少,反而是那些工作越忙的人越会安排时间读书。
比如,新东方的董事长俞敏洪,他工作那么忙,即使忙到深夜也会抽时间读书。在一次采访中,看到他的办公室全都摆满了书,他讲到很多书是出版社直接寄给他的,因为他把读过的书写成了读书笔记发表在网上。
大多数人工作很忙,但是每天抽一点时间出来读书是能做到的,比如,每天即使工作很忙很忙,我们都有时间刷牙洗脸。
2,不知道应该读什么。
很想读书,但不知道自己该读什么书,听说这本书也好,那本书也好,但是读了两页之后发现,对自己幷没有吸引力和引起自己的兴趣。
读书有的目的有几种,如获取知识技巧、消遣时光、工作需要等等,弄清楚自己的读书目的再去选择书本尤为重要。
3,无法专注读书。
很想读书,可读的时候没有耐心,又或者只有10多分钟的时间,不知道读什么,不知道读这些书有没有用。有些人认为工作都已经那么辛苦了,有这个时间还不如休息一下呢,所以无法专注于读书
感觉不到读书的作用和读书带来的快感,读书就坚持不下去,就没有读书的动力。
比如,我经常劝我正在读大学的表弟要多读一点书,他每次都会点头答应,可没多久就会跟我抱怨讲,无法读下去,就算有时间也无法专注。
其实很大的原因是读书幷没有像在学校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得快乐。

03
对于想读书总是没时间,想读书但又不知道怎么做的?
去年我也是一直维持这样的状态,那时候刻意练了两三个月,养成了每天都读书的习惯。我是如何做到的?
1,确定目标
确定读书的目标,这里涉及书的选择。
读书之前先问问自己,为什么要读书?想通过读书解决哪方面的问题?
去年的时候,我因为特别需要解决心理方面的问题,所以才想去读书。
朋友跟我讲,读书是最好的疗愈师。
那时候,我读的书有《复原力》《焦虑型人格自救手册》。这两本书对我十分有用,比如其中讲到的运动的办法,让我的焦虑得到了一定的缓解。每当我感觉焦虑不安的时候就立马站起来,然后深蹲10下,20下,焦虑的感觉就可以得到一定的缓解。
刚开始想读书的时候,我觉得选那些能够立马解决现实问题的书,是比较有激励作用的。
读书的目的分很多种:有获取知识的、有提高技巧的、有消磨时间的。
有些人对读书不感兴趣,因为读书没有帮助自己解决现实的问题。
想一想自己的问题,再去书里找答案,读书就好像玩游戏一样,会变得越来越有趣。
2,把读书列入每天的工作清单
工作清单是什么?对于很多人来讲,它就是自己每天的工作安排。
很多人都有自己的工作清单,但是这个清单上并没有读书这件事。
我的工作清单也从来没有读书、写作这件事。因为参加了老师的写作课,每天都要完成作业,好像回到了读书的年代,那时候我的工作清单才有了读书这回事。
在工作清单上加上读书这件事,每天看见它的时候,就会提醒自己今天还没读书、今天得读书,让这样的想法在自己的大脑里,一有空就会想起做这件事。
《碎片化学习》作者小山龙介就是读书变成每天的工作清单,让他几十年来一直保持读书写作的习惯。
3,找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监督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
有时候一个人做一件事,因为没有伴,做着做着容易松懈,甚至放弃。
当遇到难题,不开心、不想做的时候,有一个人在你身边跟你聊聊,跟你讲讲读书的一些收获、读书的一些感悟,最后会发现坎子一下子就过去了,自己又变成了一个有活力的人。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也怀疑,也经常陷入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的疑惑中?经常都会被自己的懒惰思想出来搞怪,如,读了书,生活依旧,物质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变,精神上虽然有些激励,但这激励远远比不上吃个冰淇淋来得开心。
这时候,志同道合的伴就能够激励你克服困难继续前进。
4,利用好碎片化时间
碎片化时间,指的是比较零碎的时间,比如,坐公交车、等餐、上厕所等比较短的时间
利用碎片化时间,一有时间就立马把这个时间用来阅读。
这里要注意的是,零碎的时间只能做那些不需要太多注意力,难度太大的活。
如果只有5分钟、10分钟这样的零碎时间,就不适合拿来阅读逻辑性很强、文章很难理解的书本。
这么短的时间,可以阅读一篇关于这本书的书评。书评是作者通过阅读书本后总结的内容和产生的感悟,有助于自己了解清楚这本书对自己的目标是否相关?也有助于从更多角度去理解这本书。
有人讲,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就有了。而利用碎片化时间,就相当于把海绵里的那一滴滴水聚成一小碗,甚至一大盆。
5,利用好整合读书法,积少成多、聚沙成塔
整合读书法,指的是把一本书分成若干份,把每一份变成每天的目标,最后在计划时间内完成这本书的阅读。
简单一点,像我们学的目标管理一样,把一个大的目标分成一个一个小的目标,然后一步一步去完成。
之前我一直认为,读书要一下子读完一本或者至少读完一个大的章节部分才算是读书。随便的翻十页、八页根本就没有用。
直到重读作者成甲写的《好好学习》这本书,作者在书本讲到一句话“慢即是快,少即为多”,我恍然大悟。
读书不在于读了多少,而是读到的这个知识是否能为我们所用,能够解决实际的问题。
比如:我翻了10页的书,学到了一个关于学习心态的方法“绿灯思维”。
绿灯思维指的是遇到新观点或者不同意见时,第一反应是让自己认为,这个观点一定有用,我怎么用它来帮助我们自己?
我学到了这个思维之后,每次学了新东西,我都会思考,这个技能能帮助我解决什么问题呢?这样思考多了,自己得益的地方也多了
重要的不是这本书读了多少,而是自己能否理解和掌握作者所讲的技巧。

04
读书的兴趣、读书的习惯并不是一天就能养成的。
把读书变成自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事,读书的时间自然而然就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