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乱世中的美神》梁衡
初中或是高中时,语文老师发回阅读的一篇作业,当时读完觉得写得很好,转在这里分享。
李清照是因为那首闻名的《声声慢》被大家所记住的。那是一种凄冷的美,特别是那句“寻寻找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几乎成了她自个的专有品牌,照耀于文学史,空前绝后,没有任何人勇于企及。所以,她便被当作了愁的化身。当咱们穿过前史的尘烟咀嚼她的愁情时,才发现在我国三千年的古代文学史中,特立独行,空前绝后的女人也就只要她一人。而对她的解读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正本李清照在写这首词前,从前有过太多太多的欢喜。
李清照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出生于一个官宦人家。爸爸李格非进士身世,执政为官,位置并不算低,是学者兼文学家,又是苏东坡的学生。妈妈也是名门闺秀,善文学。这么的身世,在其时对一个女子来说是很可贵的。官宦家世及政治活动的濡染,使她视界开阔,气质尊贵。而文学艺术的熏陶,又让她能更殷切纤细地感知日子,体会美感。因为不行能有其时的相片传世,咱们现在无从知道她的容颜。但据这身世的估测,再参阅她今后诗词所流露的神韵,她该天然生成即是一个美人胚子。李清照几乎一明理,就开端承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练习。又几乎是一同,她一边发明,一边评判他人,研讨文艺理论。她不光会享用美,还能驾御美,一下就跃上一个很高的起点,而这时她仍是一个待字闺中的少女。
请看下面这三首词:
[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宝鸭,发型。)
[浣溪沙]淡荡春色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傍晚疏雨湿秋千。(沈水,香名;斗草,一种游戏。)
[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chan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忆,却把青梅嗅。(chan袜,不穿鞋。)
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女,秀发香腮,面如花玉,情窦初开,春心萌发,难以克制。她躺在闺房中,或许傻傻地看着沈香袅袅,或许动身写一封情书,然后又到后园里去与女伴斗一瞬间草。
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享用着舒服的日子,并能得到必定的文化教育,这在数千年封建社会中并不奇怪。令人惊讶的是,李清照并没有按惯例初识文字,娴熟针绣,然后就等待出嫁。她博览了爸爸的全部藏书,文化的汁液将她灌溉得不光外美如花,并且内秀如竹。她在驾驭诗词格律方面现已如斗草、荡秋千般随意自若。而品评史实人物,却胸有块垒,大气如虹。
唐开元天宝间的安史之乱及其被平定是我国前史上的一个大事件,后人多有评论。唐代诗人元结作有闻名的《大唐中兴颂》,并请大书法家颜真卿书刻于壁,被称为双绝。与李清照一同的张文潜,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诗名已盛,也算个大角色,曾就这道碑写了一首诗,感叹:“天遣二子传将来,高山十丈摩苍崖。谁持此碑入我室,使我一见昏眸开。”这诗转闺阁,入绣户,传到李清照的耳朵里,她随即和一首道:“五十年功如电扫,华清花柳咸阳草。五坊供俸斗鸡儿,酒肉堆中不知老。胡兵忽自天上来,逆胡亦是奸雄才。勤政楼前走胡马,珠翠踏尽香尘埃。何为出战则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尧功舜德本如天,安用戋戋记文字。著碑文德真陋哉,乃令神鬼磨山崖。”你看这诗的气势哪像是出自一个闺中女子之手。铺叙局面,品评功过,慨叹世事,不让浪漫豪放派的李白、辛弃疾。李父格非初见此诗不觉一惊。这诗传到外面更是导致文人堆里好一阵躁动。李家有女初长成,鸾翔凤翥起雷声。少女李清照静静地享用着娇宠和才调织造的美丽光环。
爱情是人生最夸姣的一章。它是一个渡头,一自个将从这儿动身,从少年走向青年,从爸爸妈妈温暖的翅膀下走向独立的人生,包含再连续新的生命。因而,它充满着期待的焦虑,磕碰的火花,沁人的温馨,也有失利的悲惨。它能奏出最复杂,最震撼人心的交响。很多巨人的生命都是在这一刻放出奇光异彩的。
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所能得到的全部美好,步入爱河时,她的夸姣人生又更上层楼,为咱们留下了一部爱情经典。她的爱情不像西方的罗蜜欧与朱丽叶,也不像东方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不是那种阅历千难万阻,要死要活以后才享用到的香甜,而是起步甚高,一开端就跌在蜜罐里,就站在山顶上,就住进了水晶宫里。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至交,志同道合。赵明诚的爸爸也执政为官,两家门当户对。更难得的是他们二人除通常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工作联系点――金石研讨。在禁绝自在恋爱,要靠媒妁之言,爸爸妈妈之意的封建年代,他俩能有这么的爱情结局,真是天赐良缘,百里挑一了。就像陆游的《钗头凤》为咱们留下爱的哀痛相同,李清照为咱们留下了爱情的另一端――爱的香甜。这个爱情故事,经李清照妙笔的深情润饰,成了我国人千余年来的精力享用。
请看这首《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比看。
这是婚后的香甜,是对老公的撒娇。从中也透露出她对自个美丽的自傲。
再看这首送行之作《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漂荡水自流,一种想念,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离愁别绪,藕断丝连,爱之愈深,思之愈切。另是一种香甜的悄悄地咀嚼。
更主要的是,李清照绝不是通常的只会叹气几句“贱妾守空房”的小妇人,她在空房里修炼着文学,直将这门艺术炼得登峰造极,所以这种最普通的爱情表达竟变成了夫妻间的出题发明竞赛,成了他们向艺术顶峰攀爬的记载。
请看这首《醉花阴·重阳》:
薄雾彤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傍晚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是赵明诚在外地时,李清照寄给他的一首想念词。彻骨地爱恋,痴痴地怀念,借秋风黄花体现得酣畅淋漓。史载赵明诚收到这首词后,先为情所感,后更为词的艺术力所激,发誓要写一首逾越老婆的词。他闭门谢客,三日得词50首,将李词杂于其间,请友人评点,不料友人说只要三句最佳:“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自叹不如。这个故事撒播极广,可想他们夫妻二人是如何在彼此倾慕中享用着琴瑟相和的香甜。这也令后世全部有才有貌却得不到相应质量爱情的男女感到一丝的悲惨。李清照自个在《金石录后序》里回忆那段日子时说:“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输赢,为喝茶先后。中即碰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这是多么的美好,多么的欢喜,怎一个“甜”字了得。这蜜相同的日子,滋养着她绰丽的风韵和旺盛的艺术发明。
但上天早就发现了李清照更博大的艺术才调。假如只让她这么去轻松地写一点闰怨闲愁,我国前史、文学史将会从她的身边白白走过。所以世界爆破,时空激荡,新的品格检测,新的出题发明一同推到了李清照的面前。
宋王朝经过167年“清明上河图”式的平和昌盛以后,天降煞星,北方崛起了一个游牧民族。金人一锤砸烂了国都汴京(开封)的琼楼玉苑,还掠走了徽、钦二帝,赵宋王朝于公元1127年匆匆南逃,开端了我国前史上国家民族极耻辱的一页。李清照在山东青州的爱巢也树倒窝散,一家人开端过漂泊无定的日子。南渡第二年,赵明诚被任为京城建康的知府,不想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件国耻又蒙家羞的事。一天深夜,城里发生暴乱,身为当地长官的赵明诚不是以身作则指挥戡乱,而是悄悄用绳子缒城逃走。事定以后,他被朝廷免职。李清照这个软弱女子,在这件事上却体现出节操大义,很为老公惊惶万状而惭愧。赵被免职后配偶二人继续沿长江而上向江西方向逃亡,一路不免有点别扭,略失往昔的鱼水之和。当行至乌江镇时,李清照得知这即是当年项羽兵败自刎的地方,不觉心潮起伏,面临浩浩江面,吟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老公在其死后听着这一字一句的金石之声,面有愧色,心中泛起深深的自责。第二年(1129)赵明诚被召回京复职,但随即急病而亡。
人不能没有爱,如花的女人不能没有爱,豪情丰富的女诗人就更不能没有爱。合理她的艺术之树在爱的汁液灌溉下茁壮成长时,上帝无情地斩断了她的爱河。李清照是一懂得爱就被爱所宠,被家所捧的人,现在一下被困在了干枯的河床上,她怎样能不忧愁呢?
失家以后的李清照开端了她后半生的三大苦难。
第一大苦难即是再婚又离婚,遭受豪情日子的苦楚。
赵明诚死后,李清照行无定所,身心瘦弱。不久嫁给了一个叫张汝舟的人。关于李清照为何改嫁,史说纷歧,但一自个日子的艰辛恐怕是主要原因。这个张汝舟,初一接触也是个文质彬彬的正人,刚成婚以后张对她照料得也还不错,但很快就露出原形,正本他是想占有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这些东西李视之如命,并且《金石录》也还没有收拾成书,当然不能失去。在张看来,你既嫁我,你的身体连同你的全部都归我全部,为我分配,你还会有啥独立的寻求?两人先是在文物分配权上闹矛盾,逐渐发现志趣情味大异,真恰是同床异梦。张汝舟先是以占有这么一个美妇名词人骄傲,后渐因不能俘获她的心,不能分配她的做法而恼羞成怒,最后彻底撕下文人的面纱,拳脚相加,大打出手。华帐前,红烛下,李清照看着这个小白脸,真是怒火中烧。从前沧海难为水,心存高尚不垂头。李清照视品格比生命更宝贵,哪里受得这种窝囊气,便决议与他分手。但在封建社会女人要离婚谈何容易。无法当中,李清照走上一条死路,你死我活,揭发张汝舟的欺君之罪。
正本,张汝舟在将李清照娶到手后非常满意,就将自个科举考试做弊过关的事拿来夸耀。这当然是犯上作乱。李清照知道,只要将张汝舟告倒定罪,自个才能脱离这张机关。但依宋朝法令,女人告老公,不论对错输赢,都要坐牢两年。李清照是一个在豪情日子上绝不将就的人,她宁肯受皮肉之苦,也不受精力的奴役。一旦看穿对方的灵魂,她便体现出无情的卑视和殷切地懊悔。她在给友人的信中说:“猥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她是多么刚烈之人,宁可坐牢坐牢也不肯与“驵侩”之人为伴。这场官司的结果是张汝舟被发配到柳州,李清照也随之入狱。咱们现在想象李清照为了婚姻的自在,在大堂之上,扬首挺胸,将纤细软弱的双手伸进桎梏中的一瞬,其坚毅安祥之态真不亚于项羽引颈向剑时那英勇的一刎。可能是李清照的名声太大,其时又有很多人重视此事,再加上朝中友人帮助,李只坐了九霄牢便被释放了。但这在她心灵深处留下了重重的一道伤痕。
今日男女之间分离联系是合法合情的平常事,但在宋代一个女人,尤其是一个读书女人的再婚又离婚就要导致社会舆论的极大轻视。在其时和过后的很多记载李清照的史书中都是一面必定她的才调,一同又无不以“不终晚节”、“无检操”、“晚节流荡无归”记之。节是啥?即是不论好坏,女人都得跟着这个男子过,即是你不许有特性的寻求。可见咱们的女诗人其时是承受了多么大的心理压力。但是她不怕,她坚持独立的品格,坚持高质量的爱情,她以两个月的时刻快刀斩乱麻,甩掉了张汝舟这个“驵侩”包袱,便全身心肠投入到《金石录》的编写中去了。现在咱们读这段史料,真不敢相信是发生在近千年曾经宋代的事,倒像是一个“五四”年代反封建的新女人。
生命对人来说只要一次,那么爱情对一自个来说有几回呢?大约最夸姣的,最挂心彻骨的也只要一次。爱情是在生命之舟上做着的一种极风险的试验,是把芳华、才调、时刻、工作都要赌进入的试验。只要很少的人第一次便告成功,他们像中了头彩的幸运者相同,一边窃喜着自个的幸运,美其名曰“缘”;一边又用怜惜、怜惜的目光审视着其他芸芸众生们的失利,或许半失利。李清照正本是归于这一类型的,但上苍欲成其名,必先夺其情,苦其心。所以就把她赶出这美好一族,先是让赵明诚离她而去,再派一个张汝舟来试其心志。她驾着一叶生命的孤舟迎着尘俗的恶浪,以背水一战的胆力做了好一场恶斗。正本爱情一次失利,再试成功,甚而更加风景者大有人在,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即是。李清照也是预备再攀爱峰的,但惋惜没有翻过这道山梁。这是一个悲惨剧。一个女人心中爱的火花就这么永远地平息了,这怎样能不令她懊丧,叫她忧愁呢?
李清照的第二大苦难是,身心流离失所,四处逃亡。
1129年8月,老公赵明诚刚逝世,9月就有金兵南犯。李清照带着沉重的书本文物开端避祸。她基本上是追随着皇上逃亡的道路,国君是国家的代表啊。但是这个不幸可恨的高宗赵构并没有这个醒悟,他不代表国家,就代表他自已的那条小命。他从建康出逃,经越州、明州、奉化、宁海、台州,一路逃下去,一向飘流到海上,又过海到温州。李清照一孤寡妇人眼巴巴地追寻着国君远去的方向,自个雇船、求人、投亲靠友,带着她和赵明诚终身搜集的书本文物,这么苦苦地坚持着。赵明诚生前有托,这些文物是舍命也不能丢的,并且《金石录》也还没有出书,这是她终身的精力寄予。她还有一个主意即是这些文物在战火中靠她自个真实难以保全,期望追上去送给朝廷,但是她一向没能追上皇帝。她在当年11月漂泊到衢州,第二年3月又到越州。这时期,她寄存在洪州的两万卷书,两千卷金石拓片又被南侵的金兵焚掠一空。而到越州时随身带着的五大箱文物又被贼人破墙盗走。1130年11月,皇上看到死后跟从的人太多晦气逃跑,爽性就下令遣散百官。李清照望着龙旗龙舟不见在茫茫大海中,就更感到无限的绝望。就按封建社会的观念,国家者疆土、国君、大众。今疆土让人家占去一半,国君让人家撵得狼狈而逃,大众四处流离。国已不国,君已不君,她这个无处立身的亡国之民怎样能不犯大愁呢?李清照的身心在前史的油锅里忍受着苦楚的折磨。
大约是在逃亡温州时,她写下这首《添字采桑子》: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悲伤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北人”是啥样人呢?即是漂泊之人,是亡国之民,李清照恰是这其间的一个。我国前史上的异族侵略多是由北而南,所以“北人”避祸就成了一种前史景象,也成了一种文学景象。“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咱们听到了啥呢?听到了祖逖中流击水的呼叫,听到了陆游“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叹气,听到了辛弃疾“可堪回忆,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的无法,更又仿佛听到了“我的家在松花江上”那悲惨的歌声。
1134年,金人又一次南侵,赵构又弃都再逃。李清照第2次逃亡到了金华。国运维艰,愁压心头。有人请她去游邻近的双溪名胜,她长叹一声,无心出游: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双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很多愁。《武陵春》
李清照在逃亡途中行无定所,国家四分五裂,处处物是人非,这愁即是一条船也载不动啊。这使咱们想起杜甫在避祸中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李清照这时的愁早已不是“一种想念,两处闲愁”的家愁、情愁,现在国已破,家已亡,即是真有旧愁,想觅也难寻了。她这时是《诗经》的《离黍》之愁,是辛弃疾“当今识尽愁滋味”的愁,是国家民族的大愁,她是在替天忧愁啊。
李清照是遵循“诗言志,歌永言”古训的。她在词中所歌唱的主要是一种心情,而在诗中直抒的才是自个的胸襟、志趣、好恶。因为她的词名太甚,所以大家大多只看到她烦恼满怀的一面。咱们假如参读她的诗文,就能非常好地理解她的词背面所包含的苦楚、挣扎和寻求,就知道她究竟愁为哪般了。
1133年高宗遽然想起应派人到全国去探视一下徽、钦二帝,顺便刺探有无求和的可能。但听说要入虎狼之域,一时朝中无人敢应命。大臣韩肖胄见状自报英勇,愿冒险一去。李清照日夜关怀国务,闻此非常激动,满腹烦恼顿然化作期望与豪情,便作了一首长诗相赠。她在序中说:“有易安室者,父祖皆出韩公门下,今家世沦替,子姓寒微,不敢望公之车尘。又贫病,但神明未虚弱。见此大号令,不能忘言,作古、律诗各一章,以寄戋戋之意。”其时她是一个贫病交加,身心瘦弱,单身寡居的妇道人家,却还这么关怀国务。不用说她执政中没有位置,即是在社会上也轮不到她来谈论这些事啊。但是她站了出来,大声讴歌韩肖胄此举的傲然大义:“愿奉六合灵,愿奉宗庙威。径持紫泥诏,直入黄龙城。”“脱衣已被汉恩暖,离歌不道易水寒。”她愿以一个民间寡妇的身份临别赠几句话:“闾里嫠妇亦何如,沥血投书干记室”,“不乞隋珠与和璧,只乞乡关新信息”,“后代南渡今几年,漂荡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pei土。”
浙江金华有因南北朝时沈约曾题《八咏诗》而得名的一座名楼。李逃亡于此,登楼遥望这残存的南国半璧江山,不禁临风慨叹: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题八咏楼》
咱们单看这诗的气势,这哪里像一个漂泊中的女子所写啊。倒像一个急待收复失地的将军或一个忧国伤时的臣子。那一年我到金华特地去凭吊这座名楼。时日推移,楼已被后起的民房拥挤在一处深巷里,但亦然出类拔萃,风骨不减当年。一位看楼的老人也是个李清照迷,他向我讲了几个李清照故事的民间版别,又拿出几页新搜集的手抄的李词送给我。我仰视危楼,俯察巷陌,深感词人英魂不去,长在人间。李清照在金华逃亡时期,还写了一篇《打马赋》。“打马”本是其时的一种赌钱游戏,李却借题发挥在文中很多引用前史上名臣良将的典故,状写金戈铁马,挥师疆场的气势,斥责宋室的无能。文末直抒自已烈士暮年的壮志:
“木兰横戈好女子,老矣不复志千里。期望相将过淮水!”
从这些诗文中能够看见,她真是“位卑不敢忘忧国”,多么地心忧全国,心忧国家啊。“期望相将过淮水”,这使咱们想起祖逊发愤图强,想起北宋抗金名臣宗泽病危之时仍拥被而坐大喊:过河!这是一个女诗人,一个“闾里嫠妇”宣布的呼叫啊!与她前期的闲愁闲悲真是相差十万八千里。这愁中又多了多少政治之忧,民族之痛啊。
后人评李清照常常观止于她的一怀烦恼,殊不知她的心灵深处,老是冒着反抗的火花和对抱负的呼叫。她是为看不到出路而愁啊!她不依奉权贵,不昧心干事。她和当朝权臣秦桧本是亲戚,秦桧的夫人是她二舅的女儿,亲表姐。但是李清照与他们概不交游,即是在她的婚事最艰难的时分,她宁可去求远亲也不上秦家的门。秦府完工,大宴亲朋,她也拒不参与。她不满足于自个“学诗漫有惊人句”,而“欲将血泪寄山河”,她期望收复失地,“径持紫泥诏,直入黄龙城”。但是她看到了啥呢?是偏安国都的虚伪昌盛,是朝廷冲击志士、虐待忠良的怪事,是主战派和民族义士们血泪的呼叫。1141年,也即是李清照58岁这一年,岳飞被秦桧坐牢害死。这件案件惊扰京城,震动全国,乌云压城,愁结广宇。李清照心绪难宁,咱们的女诗人又堕入更深的忧伤当中。
李清照遇到的第三大苦难是逾越时空的孤单。
豪情日子的苦楚和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已将她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像一叶孤舟在风波中无助地飘摇。但假如仅仅这两点,还不算最伤最痛,最孤最寒。正本日子中婚变情离者,时时不免;忠臣遭弃,也是代代不停。更何况她一软弱女子又生于浊世呢?问题在于她除了遭受国难、情愁,就连想完成一个普通人的价值,竟也是这么的难。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着一孤清的小院子,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务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只要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回旋扭转,偶尔有一两个故交来访。她有一孙姓兄弟,其小女十岁,极为聪明。一日孩子来玩时,李清照对她说,你该学点东西,我老了,愿将平生所学相授。不想这孩子脱口说道:“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忍不住倒抽一口凉气,她觉得一阵晕眩,手扶门框,才使自个牵强没有跌倒。百无禁忌,正本在这个社会上有才有情的女子是真实剩余啊。而她却一向还奢想啥关怀国务、著书立说、传道授业。她搜集的文物浩如烟海,她博大精深,词动京华,到头来却落得个报国无门,情无所托,学无所传,他人看她如同奇怪。李清照感到她像是落在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单向她袭来,这个世界上没有一自个能读懂她的心。她像祥林嫂相同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这首浓缩了她终身和全身心痛楚的,也确立了她在我国文学史上位置的《声声慢》:
寻寻找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分,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悲伤,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瘦弱损,现在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傍晚,点点滴滴。这次序,怎一个愁字了得!
是的,她的国愁、家愁、情愁,还有学业之愁,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所寻寻找觅的是啥呢?从她的身世和诗词文章中,咱们最少能够看出,她在寻找三样东西。一是国家民族的出路。她不肯看到山河破碎,不肯“漂荡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在这点上她与一同代的岳飞、陆游及稍后的辛弃疾是相通的。但身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乃至不能像陆、辛那样有政界、文坛兄弟能够痛痛快快地使酒骂座,痛拍栏杆。她乃至没有机会和他们往来,只能独自一人愁。二是寻找美好的爱情。她曾有过圆满的家庭,有过美好的爱情,但转眼就破碎了。她也做过再寻真爱的梦,但又碎得更惨,乃至身负桎梏,锒铛入狱。还被以“不终晚节”载入史书,生前死后受此奇辱。她能说啥呢?也只要独自一人愁。三是寻找本身的价值。她以特其他才调和勤勉,又借着爱情的力气,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作,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那个社会不以为奇,不以为功,连那十岁的小女子都说“才藻非女子事。”乃至后来陆游为这个孙姓女子写墓志时都以为这话说得好。以陆游这么热血的爱国诗人,也以为“才藻非女子事”,李清照还有啥话可说呢?她只好一人咀嚼自个的苍凉,又是只要一个愁。
李是研讨金石学、文化史的,她当然知道从夏商到宋,女人有才藻、有作品的寥若晨星,而词艺绝高的也只要她一人。都说物以稀为贵,而她却被看作是异类,是背叛,是剩余。她环顾上下两千年,长夜如磐,风雨如晦,相知有谁?鲁迅有一首为歌女立照的诗:“华灯照宴敞豪门,娇女严妆侍玉尊。忽忆亲情焦土下,佯看罗袜掩唳痕。”李清照是一个被封建社会奴役的歌者,她本在严妆靓容地服侍着这个社会,但遽然想到她全部的寻求都已丢失,它所歌唱的无一完成,忍不住一阵心酸,只好“佯说黄花与秋风”。
李清照的悲惨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年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作为女人,她处在封建社会的底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维的制高点,她看到了很多他人看不到的事情,寻求着很多他人不寻求的境地,这就不免有孤单的悲痛。正本,三千年封建社会,来交游往有多少人都在心安理得,趁波逐浪地日子。你看,北宋怆惶南渡后不是又夹风夹雨,称臣称儿地苟延了152年吗!虽然与李清照一同代的陆游忿怒地喊道:“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但朝中的大大家不是照样当官,照样纸醉金迷吗?你看,虽生浊世,有多少文人不是照样手摇折扇,歌咏风月,琴棋书画了终身吗?你看,有多少女人,就像那个孙姓女子通常,不学啥词采,不寻求啥爱情,不是照样日子吗?但是李清照却不,她以布衣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品格对等,爱情之尊。不论对待政事、学业仍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将就,这就不免有了逾越时空的孤单和无法摆脱的悲痛。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专制制度所形成的政治、文化、品德、婚姻、品格方面的抵触、苦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一如她的姓名所昭示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李清照骨子里所寻求的是一种品格的超群脱俗,这就不免像屈原相同“众人皆醉我独醒”,不免有超现实的抱负化的悲痛。有一本书叫《百年孤单》,李清照是千年孤单,环顾女界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相知,所以她才上溯千年到英雄霸王那里去求相通,“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还有,她不行能知道,千年以后,到封建社会气数将尽时,才又出了一个与她相知相通的女人——秋瑾,那秋瑾回忆长夜三千年,也长叹了一声:“秋雨秋风愁煞人!”
假如李清照像那个孙姓女孩或许鲁迅笔下的祥林嫂相同,是一个现已麻痹的人,也就算了;假如李清照是以死反抗的杜十娘,也就算了。她偏偏是以心抗世,以笔唤天。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分,将这漫天烦恼又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地纺织,化愁为美,发明了让大家永远享用无穷的词作珍品。李词的特别魅力就在于它一如作者的人品,于艾怨纠缠当中有执著坚韧的阳刚之气,虽为说愁,实为写真情宏愿,所以才耐得人百年千年地读下去。郑振铎在《我国文学史》中评估说:“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一群词人当中的。她不受其他词人的啥影响,其他词人也好像受不到她的影响。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的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很多的词人诗人,写着很多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全部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估。”所以,她终身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惨剧之美,她和她的词也就永远高悬在前史的星空。
随着年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很多苦楚着的事和情都已有了答案,但是当咱们偶尔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找觅的美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