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武器
《影响力》P3
一天,我接到一个朋友打来的电话,她新近在亚利桑那州开了一家印度珠宝店。她有点前言不搭后语地向我回报了她碰到的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她认为,我这个心理学家或许能够为她解释清楚。故事是这样的:她手里有一批绿宝石首饰,一直不大好卖。但是正值旅游高峰期,商店里挤满了客户,绿宝石首饰的质量着实对得住她开的价格,可就是卖不出去。为了卖掉它们,我的朋友尝试了若干标准的营销技巧:把它们发到更显眼的展示区,唤起人们的注意——没用;她甚至让销售人员使劲“推售”——也没有成功。
最后,她要出城采购新的商品。出发前一晚,她给负责售货员潦草地写了一张破罐破摔的字条:“本柜的所有物品,价格乘个1/2.”本意是哪怕亏本也的把这批倒霉的货给弄出去。几天后,她回来了,发现所有的东西都销售一空。当然了,本来她并不吃惊,可随即她发现,由于自己的字迹太过潦草,雇员把“1/2”误当成了“2”,所有首饰都是按原价的两倍卖出去的!这下子,她是彻底惊讶了。
——————
故事出现这样现象的原因是“自动影响力武器”。这个“武器”是什么呢?我简单的用我自己的语言说一下。
动物为了适应自然环境复杂的变化,会进化出一种“固定化模式”,只要出现触发这个模式的“提示”、“信号”等出现,就会立即做出固定化模式的相应行为。而人类的固定化模式并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养成的。
上面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这里不说动物的例子,直接讲人的行为)
这种行为背后的“固定化模式”是——价格贵,质量好。人们的这种行为可不是先天一出生的时候就知道的,而是在社会环境中形成的一种观念。
这种观念在开始形成时,是有益的。因为在选择质量好的东西时,往往价格要比普通的要贵的多。一开始人们可能还回去考虑这两者的关系是否符合逻辑,研究产品的质量是否对得起它的价格,被证实久了之后,脑袋为了节省脑力,直接把这两者的联系形成一种“固定化模式”,当出现某种信号时——价格贵,在脑中立即得到“质量好”的结论。
这样的固定化模式并没有什么不好的地方,相反,它能释放我们的脑力,去应对更加复杂的其他环境。但如果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知道了其中的奥妙,我们这种固定化模式就会像被研究的雌火鸟那样“傻乎乎的”。
在生活中充满了这样的例子。我想到了迷信权威的例子。在《把时间当作朋友》中就讲到了一个事例。在新中国成立的大跃进时代,每个地方为了表示自己水稻的高产量,从地方广播中报道不实的产量信息,比如:一亩地一个周期的收成可以达到三千多公斤。但人们相信了,而且领导也都相信了,迷信权威到了漠视常识的地步。
在我身边就有一个事例。我妈妈是一个很单纯的人,单纯到只要是她认可的人,这个人说什么她就很相信。就连一些普通公众号发布的一些我很烂的文章,看了她也信,不单止信了,还要告诉我们,让我们去相信。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固定化模式。只是自己并未察觉,这些固定化模式的捷径并没有什么不好,它出现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更快的处理事情,节省脑力。但如果遇到一些用心不良的人,就会出现上面故事情况。
因此,我以后购物时,提醒自己不要以价格高来衡量质量好,想一想“绿宝石”的事例——可能我正花两倍的钱来买这件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