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周兴:先验与超验(NOTE)
每次谈到哲学,都有一种望洋兴叹的感觉,它仿佛某种不可穿透的庞然大物,任意地在我们体内穿梭。我们阅读,阅读,阅读之后,什么也不剩下,只感觉把我们的脑袋搞得很乱,这是唯一严肃而真实的体验。虽然偶尔有几颗卵石在平静的水面上激起浪花,但是这微小的浪花很快就被混乱的风暴吞没。
(此为听孙周兴老师的lecture所作的笔记,他首先谈到美学/艺术哲学的三个基本范畴,以“美感/感受aesthesis的普遍有效性”作为切入点,讨论康德“超验”与“先验”的概念。我们知道形而上学metaphysics里面的meta就是“超越”的意思,由此引出形而上学的两个基本概念本质ESSENTIA和实存EXISTENTIA,两者分别是对[WHAT,即什么存在]和[HOW,即指向个体的追问]。对WHAT和HOW的追问,将我们引入了西方的两种不同文化路线,即古希腊哲学、科学的路线和基督教的、神学的路线,搭建起西方哲学的两大向度。康德首先提出“超验”与“先验”两个概念,其中都含有transcendence的问题,前者指向的是知识的边界,后者指向的是知识的条件。在对康德哲学的两个关键词“超验”和“先验”的讨论中,逐渐构建出康德哲学的整体框架,与此同时,也逐步清晰西方哲学是如何从“本质-先验”“实存-超验”两条路向逐步发展而来的。视频资源:https://url.cn/5QsjpuK)
以下仅为个人听课笔记,整理以供日后学习参考(多为手写):

一、美学/艺术哲学的三个基本范畴
二、关于“超验”与“先验”的概念
三、形而上学metaphysics
四、“超越” transcendence问题
五、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地形而上学路向
六、康德先验唯心论
七、康德的先验-超验二元论
八、康德的先验美学及其局限性
九、康德的其他观点
详细笔记
一、美学/艺术哲学的三个基本范畴
1、 创作:艺术创造Poiesis
2、 美感:通过审美产生愉快的活动 aesthesis
3、 陶冶:艺术的社会功用 catharsis
Question:
1、 美感/感受aesthesis是一种什么样的经验?是一种只是类型(低级的认识方式),还是一种非知识的情感?美感与知识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
2、 对于美的事物,我们的感受是否相同?如何交流?是否具有普遍有效性?
3、 如果是普遍有效的,那么它的规则是什么?
审美经验的普遍性是如何获得的?美感的有效性依据在哪里?
- 在康德之前,鲍姆嘉通:
“美学史低级的认识论”
- 康德与之不同:“共通感“(假定大家对同一个事物具有共同感)
“人同此心,心同此地“
- 海德格尔:
“一种非对象性的思与言是如何可能的?”
二、关于“超验”与“先验”的概念(康德首先提出来的)
“先验”transzendental
“超验”transzendent
- Transcend(源自拉丁语)
Vt. 超越,超出……限度;
优于/胜过……
高于/独立于(宇宙)而存在
- Transcendence
N. 超越,超绝
<宗>(神)的超然性,超凡
三、形而上学metaphysics

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prote philosophia)研究的是“存在者之为存在者”(on he on)的问:存在者是什么? what is the being?
1. WHAT “什么存在”
2. HOW “指向个体的追问”
形而上学的两个核心概念:
1. 本质(ESSENTIA)- 柏拉图
2. 实存(EXISTENTIA)- 亚里士多德
两种思考问题的方式:
1. “普遍性的规定”:你是学生,你要做什么
2. “实存先于本质”:我还没做,我怎么知道我是什么?
四、“超越” transcendence问题
形而上学的“超越”的两个方向

海德格尔把形而上学的本质机制标识为:
“存在—神—逻辑学” = Onto — Theo — Logik(西方形而上学的结构)
“形而上学通过先验地—超验地(transzendental - transzendent)超出存在者地来思考存在者。”
五、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地形而上学路向
柏拉图的“相论”

思想、哲学:meta (超越感性世界、走向普遍性)
柏拉图将“善”比喻为太阳。正如太阳石可见事物中的最高主宰,“善”的“相”是最高的“相”,是万物存在的原因,这个最高的原因也被称为“神”。
柏拉图的路线:
“本质之问”(先验之问)——“实存之问”(超验之问),是通过“本质之问”来完成“实存之问”。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路向:

六、康德先验唯心论
《纯粹理性批判》的总问题:
先天综合判断是如何成为可能的?
- 先天判断:不证自明,“广延”,没有增量
- 综合判断:由经验为奠基
- 既是先天的,又是综合的?


康德的二律背反antinomies:
在康德的哲学概念中,二律背反指的对同一个对象或问题所形成的两种理论或学说虽然各自成立,但是却矛盾的现象,又翻译为二律背驰,相互冲突,或自相矛盾。
康德认为:“先天综合判断”有两类,数学、自然科学的“先天综合判断”是可能的有效的;而形而上学的“先天综合判断”则是不可能的、无效的。
七、康德的先验-超验二元论

康德对“先验的”和“超验的”两个概念的区分:

在康德那里,知识学与形而上学的分裂,“先验之问”与“超验之问”的分裂构成后康德的现代哲学的难题,同时又铸定了现代哲学发展的分歧格局:

八、康德的先验美学及其局限性(《判断力批判》)
什么是判断力?
在康德那里,有三个力:
1. 知性
2. 理性
3. 判断力

康德对美(美感)的特征的规定:
第一,“非功利而生愉快”

第二,无概念而有普遍性

第三,无目的的目的性

第四,共通感

鲍桑葵认为,在康德美学中,审美意识的地位和性质由四个悖论决定。

九、康德的其他观点
康德关于自然美和依存美(包括理想美)的观点:
1. 依存美

2. 自由美

3. 最高级的美是“理想美”

在康德那里,美是有等级的:

康德论天才:
艺术是天才的作品,天才的基本要素就是想象力和知性(知识的能力)。
人首先是理性动物:在康德看来,艺术在执行活动基础上进行的意识活动的创造,绝不是非理性的。想象力与知性的结合才是天才之作。

天才的特点:
1. 创造性
2. 典范性
3. 自然性
康德天才学说是关于创作的学说,旨在把自然与自由结合起来,创作与审美不同,审美是无概念的,而创作则要借助意志、目的和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