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荣格八维(一)
相比于MBTI测试,我对它背后的荣格八维理论更感兴趣。当然,并不敢说对荣格理论了解多少,毕竟我连最经典的《心理类型》也还没读过。但是仅就我这些年浅薄的认知,它就已经让我受益良多了。在我的有限认知里,荣格八维理论就像一个(试图)解释世界的框架,宏大、深刻、体系化。它也如同其他成千上万个理解世界的角度,只是刚好我选择了它。由于我对理论原理研究不深,下面这些内容可以理解为理论应用层面的非常个体化的经历和感受。
第一弹先阐述下什么是荣格八维以及它和十六人格的对应关系。
荣格认为可以依据两大维度的不同偏好对人进行粗略的划分。这两大维度分别是:“感知/收集信息”和“判断/处理信息”。在“感知/收集信息”中,根据偏好不同分为N(直觉)和S(感觉);在“判断/处理信息”功能中,根据偏好不同分为F(情感)和T(思考)。好了现在已经有N/S/T/F四维了,在每个维度下可以再拆分为内倾(i)和外倾(e),于是就有了荣格八维:Ni/Ne/Si/Se/Ti/Te/Fi/Fe.
那十六人格和八维之间是怎么对应的呢?荣格又认为,不同人格感知和处理信息的模式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他们对上面8个功能键的偏好程度和使用频率是不一样的,有主使和次要的先后之分。总之八维功能的不同排列组合,构成了16种人格。排在越前的功能表示主体越偏爱,使用频率越高。下图只截取了每种人格的排在前4名的功能,比如INTJ的前四个偏好功能依次是:Ni,Te,Fi,Se.

前4个功能中,根据先后次序,分别命名。以及荣格认为随着年龄增长逐步成熟或有意识的开发,个体才能熟练应用排序靠后的功能。
主角(主导功能):是我们人生中分化的第一个功能,在童年时期便进行发展。在常态情况下,我们会相当依赖这一主导功能,并本能地去使用它应对任一情景,这几乎是下意识的。主导功能是我们最信赖和最常使用的功能,通常是相当成熟完善的。然而,有时我们也会过分依赖主导功能,此时它会起消极作用。
配角(辅助功能):通常与主导功能搭配使用,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功能之一。若和主导功能搭配得当,则相互促进发挥更大的效益。然而,若个体的主导功能太过强势,辅助功能会得不到很好的发展。
替补队员(第三功能):是第二功能的对立面,能补足一二功能的某些劣势,但在心智发展度不那么完善时,它很难发挥作用,通常是会被我们忽略的对象。在某些情境下,我们的一二功能可能会因压力过大宕机,此时当发育不那么成熟的第三功能占据大脑时,基本会带来负面感受,比如个体会感觉到“陌生”、“不舒服”、“不安全”等。
龙套演员(劣势功能/第四功能):是第一功能的对立面,通常发展较晚,在人生早期以“捣蛋鬼”的形式出现,我们感到恐惧/不安等负面感受基本是第四功能发育不足带来的。很好理解,比如INTJ的主导功能是N,那与N对立的S自然就发展缓慢,带来的负面感受也可以理解为N发展过度S不足,最后导致失衡带来的。我们通常会感觉要投入相当多的精力才能“驾驭”好第四功能,但如果我们不再抗拒、恐惧或敌视它,甚至与它协同合作(本质来讲是达成自我和解),我们的生活会get到新的平衡,自我认知更高,带来意想不到的美妙体验。
从上面的讲述中,我们能发现,荣格八维理论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100%的感性 or 100%的理性。每种人格都呈现着N/S/F/T四种功能倾向,只是有着天然的不同先后的使用偏好,比如说INTJ偏“理性”是因为它的T(思考)功能排在F(情感)功能之前,而不是说没有F功能。以及还能发现很重要的一点是,荣格理论对“成熟”的理解是达成平衡,N/S/F/T本身没有优劣之分,重点是平衡。这里特别要小心本来就用的很顺手很擅长的一二功能,需要个体有意识地不压抑三四功能的发展,即使刚开始很艰难(之后也会很艰难)。但是在某种意义上,达到平衡(80%:20%)是为了让优势功能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而不至于崩溃。比如INTJ的强势功能是N(直觉)和T(思考),那么适当发展下T对立的F(情感)和N对立的S(感觉)是很必要的。
我还想说的是,虽然荣格理论将人划分成了16种类型,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一个人都要/都能被归类被定义,更不要被“标签”所困,产生“我/ta既然是这样的人格,那我/ta就应该XXXX,或者不应该XXXX”的想法。理论在抽象的过程中必然被简化,而人是复杂的,我们都处于具有多个极端的连续统一体中。以及每个人的成长经历、家庭环境也会有很大的影响,同一类型下的每个个体都是不同的,每个个体都值得用全新的眼光去看待。
下一弹将结合自身经历,讲讲我对八维功能键(Ni/Ne/Si/Se/Ti/Te/Fi/Fe)的理解。(希望还有下一弹hhh)
第二弹:阐述直觉(N)和感觉(S)两个功能键:浅谈荣格八维(二)
第三弹:阐述思维(T)和情感(F)两个功能键:浅谈荣格八维(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