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疫情观察
查看话题 >为什么回国--关于国外公共服务体系的思考
本科的时候,家人一直在思考要不要安排我去德国读书,因为有亲戚在,可以顺便移个民之类的,我妈大概比较放心。结果大三暑假去了一趟剑桥的summer school,然后就申请了英国的硕士。本质是因为我懒得再学小语种了,而且我本质宅女,深受东亚文化洗礼,此生脱离不了韩剧日剧和爱豆,对欧洲移民的热情是零,如果不是为了将来找工作方便,我有可能就去日本了,但是还是选择了英国,因为时间短。
我回国之后开始反思在英国这一年,感觉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的神经一直保持紧张状态,似乎从来没有放松过,大概就是出门在外的一切都需要自己周全,非常消耗精力。以至于我踏上国航班机回国的那一刻,心里上才算真的放松下来。中间去了欧洲旅行,对英国乃至欧洲的公共服务体系并没有任何信任感。以下的总结按地区来。
1. 英国--非伦敦地区:
1)住和行:我们学校所在的城市不是伦敦,但也算是个中型城市,亚洲面孔就很少,除了留学生也没什么华人。住宿舍并没有让我感觉到任何的不方便,水电网暖都不用自己操心,全是宿舍合同,除了贵点,没啥毛病。出门几乎是步行,买东西需要叫出租车到超市。两公里两磅多一点,价格还算合理。公交车就没找对过站,而且线路很少,不能指望。共享单车没有。幸好有火车站,可以通全国。一切与出行便利化有关的公共服务,不是很达标。
2)医疗:我最大的失望还是生病买药。之前一直嗓子有异物难受,有点疼,想买消炎药,然后就去校医院预约挂号,分诊处写了个sore throat,本来想能去拍个片子最好,结果是在校医院门诊排了俩小时的队,好几个比我之后来的女生都提前进去了,一直拖到最后一个才轮到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大夫恐惧跟外国人打交道。当你去看医生的时候,你才会发现雅思7分卵用没有,你的英语依旧很烂到离了词典加手比划,根本不能表达清楚自己的感受。我跟她说I feel sth inside my throat. It's better if I can get a x-ray check. 她说这里没有x-ray, 这里只是预诊,你要不要会去吃点布洛芬和消炎药观察一下。然后她就给打了张医嘱和用药指南,让我去药店买,我去买了,因为留学生的学生卡好像也是有NHS code,所以 好便宜,不到一镑。我会去吃了一周的药,感觉嗓子暂时没啥异常了,就停了。之后一直到我搬到伦敦去,我都不知道这个城市的真正的医院在哪里。幸亏当时没有什么大碍,否则也是很难过的。
3)治安:这点真的,不放心也是真的不放心,晚上没有急事儿就不出门了吧。出门要结伴而行,pub喝完小酒抓紧回家不要溜达。没有溜达和广场舞。路边和公园里,黑哥三哥随便哪个跳出来不吓你一跳。中型城市的人口密度真的也没有中国的县城人多,天黑之后,店铺关门,如果不是有那种节日集会类的,还是不要出门了吧。没有夜生活的。大家都在家里,喝喝茶看看电视织织毛衣挺好的。
4)市政其他的博物馆、美术馆、剧院、图书馆、公园、教堂等体验型场所都还行,感觉财政的钱大概也是花在这些地方了。
2. 英国--伦敦地区
1)公共交通:
伦敦毕竟大城市,整体的城市秩序要好过中小城镇,夜生活丰富,人员密度大。牛津街一年到头全是人,人挤人,个人财物全靠自己了,走路要当心。公交系统比较便利,公交很发达就是贵,地铁的便捷程度很高,而且不是很分阶级。唯一的缺点就是没有安检,没有直梯。拖行李的特别不方便。火车站也很便民,快餐都不错,公厕要付费,国王十字每天的人流量都赶不上北京南的一半,秩序还行也是合理。
2)治安:
伦敦每年跨年的时候,伦敦眼周围河两岸应该是全伦敦人员密度最大的时候,人挤人,全是人。整个伦敦的治安管理效率很高,的确是国际化大都市的水平。从伦敦眼周边戒严,到礼花燃放结束,安保警卫随处待命,人流疏散有条不紊,特别有效率。而且每年跨年都顺利完成,的确也说明防控做的很到位。
平时双休日,中国城比较安心一些,毕竟有问题可以中文求助。伦敦是国际大都市,你不能指望每个地方都跟北京二环里一样,所以还是需要自己提高警惕。
除了市中心位置之外,伦敦周边到了东伦敦和格林威治那块就很难说治安良好了,当然一般旅游也不会集中在这两块区域,所以,少去就行了。
市中心的SOHO区还有富人区切尔西和肯辛顿等等都属于治安可以的地方,自己住酒店也没问题,就是晚上不要随便瞎溜达,我跟小伙伴去看音乐剧,晚上自己搭地铁回酒店,地铁上人很多,晚上十点多出了地铁站连个人都没有,所以都不敢停顿,风衣领子一立,马不停蹄地走。瞅见三哥就害怕。
如果是在伦敦上学的,住宿舍还是最省事儿,LSE的宿舍在闹市区,条件也可以,就是有点挤。
3)医疗:
幸亏在伦敦住的时间内没有生病,因此也不是很知道当的NHS code失效了,还怎么看大夫。反正全靠一路运气过来了。
3. 欧洲地区:巴黎、慕尼黑、维也纳、雅典
巴黎:火车站秩序简直乱套。在一定程度上,区分于英国人的刻板极简风格,法国人把巴黎北站整的浪漫感有余,秩序感差远了。反正就是一脸懵逼地出了站坐上了地铁。地铁更厉害了,没有安检,逃票的都光明正大。地铁上的氛围也有点令人不安,黑哥比例过高。旅游景点小偷也很多。感觉在铁塔呆了那一阵儿,神经就没有放松过。周围到处是三哥黑哥,就怕碰上偷钱包抢手机的。体验感不是很好。不放松。
我小伙伴后来在巴黎住着找工作,准备落实工签留在法国,结果那年发生了查理周刊事件,后来觉得说华人群体在整个欧洲的话语权还是太小了,再加上对恐怖主义活动的无法判断,最后还是选择了回国。后来我们都认识到一个问题就是,巴黎的浪漫,只有 一部分人 才能享受得到。这一部分人,根本不包括黄种人。而移民也不只是阿尔卑斯山滑滑雪而已。移民是生存权的争夺。
慕尼黑:治安系数还算比较高,但出站有偷钱包的,听口音是个意大利人,被我们及时发现了。德国人的秩序感我是服的,稍稍放松了一下神经。慕尼黑的火车站空间大,人流密度不高,标志清楚,配套餐饮服务不错,整体体验不错。公交车和地铁体验都OK,没有安检,但黑哥也少,到处都是德国冷白皮长腿金发帅哥美女。
维也纳:治安系数比较高。别的不说,高铁体验感是很赞的。三个小时从萨尔兹堡到维也纳,高铁上人也不多,开的挺快。政府的确花钱了。挺好的。美泉宫周围的饭店,性价比高还很实惠很好吃。挺好的。
慕尼黑和维也纳两个城市给人的感觉就是距离感,旅个游还行,移民人家也不会接纳你,就这种感觉。
雅典:民风淳朴好城市,就是治安一般。国家的钱估计都花了修地铁和维护公园上了。物价便宜。经济各种不行。酒店条件很一般。老百姓普遍很穷的感觉。你大概不会想真的住在雅典。但是帕特农神庙上的那种被太阳照拂的神圣感,我这辈子是忘不了了。
总结一句话,如果冲着公共服务去的,一定先搞清楚医疗卫生体系的运作模式,然后是安保体系的,最后是人员成分和社区分布做到心里有数。
我一度很想知道这几个城市财政的钱都花哪里去了,那些起实质民生作用的公共服务,如医疗、公共交通等,是不是真的投入的足够多,足够支持整个大都市的负荷呢。此次新冠肺炎充分暴露了不足。那么前到底花哪里去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