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圆随笔两则
这几天受困于论文,一直没能好好记录一下这几天的一些小感悟。
关于影响(家庭对个人性格的塑造)
邻居家的小女孩在我家门市玩,不到两岁,只顾新奇、只顾宽敞、不会顾忌大人眼色。但我却顾不上关注她的可爱、逗乐她,我的第一反应是担忧,“奶奶会怎么想、怎么埋怨与嘀咕呢”,随着这一意识在脑海中的出现,我自问自答地脑补了奶奶可能的反应。这一想之后,更是小心翼翼,生怕小姑娘什么行为触碰到奶奶的“底线”,哪还有心思去发现她的童真。好在奶奶晚饭时一直没说什么,吃完饭上楼之后,我绷着的弦总算慢慢松了。
还记得有一种说法,如果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可以借助“模仿”的方式,也就是说,碰到某个情景、某个问题时,去设想你想成为的那个人会怎么应对与处理,久而久之,这种行为、想法甚至是力量内化于心,那你也就“成为”了那个人。
我一直以来在家的反应模式,不就是暗合了那个模仿的模式吗?虽然我并不心甘情愿地按照奶奶的行为模式来行事,甚至内心对她的话语、处理一些事的方式有抵触,但是无疑因她而产生的畏惧、紧张成为对我很大的约束:“这个事奶奶一定会埋怨(她的抱怨真fr),还是别做了吧”,“这个事,奶奶知道了会怎么处理?那还是顺着她来吧,不然又得被抱怨”,“这个事奶奶知道了肯定会很开心,那和她说一下(按照她的思维模式、开心的点去诠释)”...这些想法、思维模式在无形间对我一轮轮洗脑(甚至在我还是张白纸的时候,就在塑造我),可能有一些已经深入潜意识,我被这些想法奴隶、困扰,但有时候还不得不承认它们竟然就是我的一部分。
我缺乏面对冲突的勇气,不敢坚持自己的想法(因为怕承担责任),所以客观上也导致了我没有强大的毅力和魄力主宰自己的意志,这种失控算是我一手造成的,它是我在面对冲突时是“忍受奋起抵抗的痛苦”还是“容忍自己的怯懦暂时逃避冲突”中的自由选择。
不过,我是否有些过于看重、强化环境的影响了呢?至少我现在能站在这个角度进行反思,说明我还是能有自由意志的。那我排斥、抵触某种行为,不能只是让这个概念与想法本身停留在观念里,而是拿出实际行动,和自己某些陈旧的“本能反应”甚至是潜意识做斗争。当然,这个斗争的过程是痛苦的,可能有成功,但也可能无法避免失败,面对失败的打击与暂时对诱惑的屈服,不要泄气,正如《面纱》结尾处所言,这种挫败,更应让我意识到,前路之艰辛、改变与成为自己之不易。
《人生七年》给我很大的体悟是,人生虽然并不长,但它的长度还是足以让你走向你最初的目标,不管这个目标在你的某个人生阶段看起来多么不切实际、多么遥远,不管你走向目标的路多么曲折。脑中有灯塔,心中有信念,脚下才有力量。
关于话术(说话的方式)
ns微博去了大V认证,发微博说“削了大V,安心做一个学生”。看到这条微博之后,第一反应是“ns境界就是高”。
不过,能以这种口吻发的情况,可不只是主动放弃,也可能是被动选择。虽然情况迥然不同,但说出来的话、传达出来的情绪却可以没有差别,这大概就是信息披露的维度。
2017年发生在我身上的经典案例。和文静姐姐去苏州,没请假被宿管发现,被严厉批评、勒令补假条,但我找辅导员时,只是陈述了需要补假条这个事实,没有拖泥带水地提到宿管的情绪以及更深的原因。这件事上,我说谎了吗?没有。我阐述情况了吗?好像是。哪里不对呢?我只披露了部分事实,对我十分不利的那部分,被我选择性地忽略了。这种情况下,事实也被歪曲了。由此,我也更切身地理解到,为什么公司只披露部分真实信息,也不合规,因为这种选择性披露,具有引导性、容易产生误导。
回到话术,我能看到的,可能只是别人想让我看到的,取决于别人想达成目的,因此有些描述,可能是真相的一部分,不能直接等于真相。事实才是最重要的依据,隐藏于话语之下的情绪,以及话语的字面意思本身,可能都是过渡推理的罪魁祸首。
题外话,大V这个身份,在知道自身有影响力的同时,更应该明白影响力的来源,以及公众信任的脆弱性。责任和权利是同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