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阅读日记 Day 20-b
《管晏列传》 (大纲)
太史公自序:晏子俭矣,夷吾则奢;齐桓以霸,景公以治。作管晏列传第二。
管仲和鲍叔牙确实是一段佳话。管仲有才,鲍叔牙有量,能够容忍并包容管仲的错误和瑕疵。 殊为不易。 管仲治国思想似乎是“因势利导”。 因应百姓的需求和国君的决策,让齐国的利益最大化。
《老子韩非列传》 (大纲)
太史公自序:李耳无为自化,清净自正;韩非揣事情,循埶理。作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太史公曰:老子所貴道,虚無,因應變化於無爲,故著書辭稱微妙難識。莊子散道德,放論,要亦歸之自然。申子卑卑,施之於名實。韓子引繩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極慘礉少恩。皆原於道德之意,而老子深遠矣。
太史公把老子、庄子、申不害、韩非放在一张传记中,是认为道家和法家的思想源流是一致的,“皆原於道德之意”。老子:贵道,因应变化于无为; 庄子:归之自然; 申不害:施之名实; 韩非子:切事情,明是非。我学养不够,对道家和法家、名家的观点知之不多,无法对太史公的这些评论做出分析或评价。另外,仍需注意,根据太史公的记载,那时《道德经》和《庄子》似乎都未被发现。
《说难》的核心在于,劝说的观点不仅重要,技巧更加重要。 合适的观点,要在合适的时机,以合适的方式向对象阐发。 而这个“合适”出于人性,出于对阐发对象的深刻了解和把握。 《说难》还提到了“交浅言深”的坏处,即劝说的时候还应该注意阐发者和倾听者的关系处在什么阶段。 这不仅让我想到曾国藩曾经在政治上摔得大跟头:咸丰皇帝刚继位时,曾国藩慷慨上书,结果惹恼了皇上,终咸丰朝皇帝对其印象似乎都不好,或者说他们的关系微妙,即使后来湘军立下大功,似乎都难以完全扭转或消除咸丰恶劣的第一印象之影响。 这大概就是《说难》里提到的这个错误吧。
太史公对韩非子的死是非常惋惜的。 “余独悲为说难而不能自脱尔。” 韩非懂得道理,具备能力,可惜没有机会展现。
《司马穰苴列传》 (未找到大纲)
太史公自序:自古王者而有司马法,穰苴能申明之。作司马穰苴列传第四。
司马穰苴治军成功的原因,军令严格,连斩景公宠臣庄贾与来使;能同士兵同甘共苦,和大家平分财物,激励士气;不矜功而知礼,不逾越历法, 证明非常谦卑,没有ego。
司马穰苴失败的原因和政治斗争有关,他是田氏之后,属于权臣家族的重要骨干成员,因而受到齐景公的猜忌,故退之。但其军事思想被后来的齐威王借用并发扬。
注: 司马兵法 -《司马法》所从来尚矣,太公、孙、吴、 王子(成父)能绍而明之 (见《太史公自序》)
根据记载,这几篇列传是太史公在读管子的著作、《晏子春秋》、《司马兵法》以及老庄、韩非、申不害等思想家的文章之后而为作者做传记,很像是提供作者背景的读书笔记或曰“读后补记”。
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爲貪,知我貧也。吾嘗爲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爲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於君,鮑叔不以我爲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爲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爲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