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本》读后感:故人河山
贾平凹眼里的秦岭,是中国最伟大的一座山,它是一条龙脉,提携了黄河长江,统领着北方南方。
贾平凹笔下的秦岭,粗粝险峻,生长着珍贵的花树草木,纵横着险要关隘,自古兵家必争之地。
《山本》是贾平凹对秦岭的一次致敬。他从陆菊人的三分胭脂地说起,洋洋洒洒几十万字,写到涡镇的变迁,战事,人的生以及死,那些在时代狂轰滥炸之下蝇营狗苟的生命,那些在乱世里冲出来的英雄土匪,道不尽的是山的无声。
从逻辑和叙事的闭合上来说,《山本》的故事是不够圆满的。写到红军的炮弹攻到涡镇后,就戛然而止了。涡镇乱世里出来的两大英雄人物井宗丞和井宗秀,都死得极为蹊跷,小说全本的最后写:涡镇成一堆尘土了,郎中陈先生说:一堆尘土也就秦岭的一堆尘土么。
除了《废都》,我读贾平凹的文字极少。很奇怪,陕西的作家那么有名,唯独贾平凹的文字并不能足够吸引我。在翻阅《山本》时,我一直试图去更深入地了解涡镇,了解秦岭,了解那个时代下山臣贼子中出来的英雄气概,越读到后来反而越迷惑。他的文字并不如莫言那么具有吸引力,粗剌剌,单线交织,人的生和死过于平淡。
但《山本》无疑应该是贾平凹比较满意的一次书写吧。尤其在对乱世中,红军部分的描写,写到游击队打土豪,抢乡绅,做法跟土匪并无区别,对待生命的态度,并没有珍贵多少。人性的残暴和贪婪,嫉恨与斗争,在这支后来所向披靡的队伍里同样存在。胜为王,败为寇,乱世成就的是某个政党某个英雄,却是以无数无辜的百姓为代价来交换。战争的无情在于,它本身就是小部分人为了权利牺牲另一部分人利益做出的决断。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贾平凹借着写秦岭,尽可能用文学的笔法还原了历史。这种解读在抗日神剧里,在游击队的故事中时看不到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当今的出版红线。好在,这本书还是出来了。
客观评价,《山本》的另一个好,还在于它对主要人物的描写。陆菊人作为贾平凹秦岭故事的缘起,人物的笔墨最多,也最能代表秦岭沉寂的性格。尘归尘土归土,她是乱世中英雄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杨钟、花生等附属人物的描写,虽然没有展现出太多个性,但也穿针引线,埋下了多种伏笔。全书另一个亮点,自然是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们最爱的隐喻,陆菊人的胭脂地,周一山的梦,皂荚树的存在,这些都成为了英雄人物出场、实事变化的暗语,让整个小说更显魔幻,有了宿命感。
还想说说性欲的表达。中国乡土作家,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那批当代作家,热衷于性欲的表达。莫言的丰乳肥臀,苏童的妻妾成群,陈忠实的白鹿原,在这些性欲当中,基本都是男为上的胜者观念,而贾平凹在《山本》的表达中,两个英雄人物都显现出的是性无能,红军团团长井宗丞在一次与女红军野合而女红军被蛇咬死后,鞭打自己的尘根自责;预备旅旅长井宗秀则在第一任妻子出轨死掉后,变成了性无能,对女性对身体再也不会硬起来。同时,全书中的很多人物,多因为男女之事发疯、自残、被剥皮,甚至在对红军干部的描写中,也赤裸裸地写了原始冲动下的恶。贾平凹似乎并不赞美性,反而是一种肮脏和无能,因为性而死而疯的场景太多了。
《山本》并不是我喜欢的书。故事结束的有点太突然,但似乎也有一种意犹未尽。我的失望,可能来自于满心期待的结局,总是没有出现。以为大江大河的轰轰烈烈,结果却是乱世奔忙的匆匆而过。山河故人,故人不在,山河依旧。我想,贾平凹正是想通过乱世英雄写涡镇、写秦岭山脚下的那些众生,粗剌剌地活着,粗剌剌地死去。无论生还是死,一个人所拥有的尘世悲伤,归根到底都只是秦岭的一抷土罢了。
是为读后感。
2020年3月22日 修改
走路去纽约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清明 (128人喜欢)
- 无法假装的谎言——读《面包屑山》有感 (11人喜欢)
- 头发 (72人喜欢)
- 厕所 (44人喜欢)
- 蓝色夹克 (36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