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我成长,关于养女儿,一些值得记录的领悟
今天,有些领悟值得记录:
1、今天周日,起床后想读下书,却发现读不进去。最近连续读了一些书,却发现有点“积食”了。书里的知识被我塞进了脑子里和笔记本上,但消化效果有限,对于现实的困惑和想要改进的地方,并没有帮助多少。
同时,工作,生活有很多问题萦绕在心里,我视而不见,不去认真对待,似乎寄望于按部就班地读书,学习,就能打开新局面。
但事实上,没有消化的知识、没有被“看见”的问题,就像脑海里的两个“堰塞湖”,阻碍了正常的思维流动。
后来,我放下书,选择了认真去思考脑海里的疑惑。例如,为什么我的自制力这么差,自制力崩溃的时候,我的真实感觉是什么?为什么我的工作效率没有提高?当放下书本,选择察觉自己,理解自己的时候,发现舒服多了。
我以为只有看书才是学习,才能进步。我应该是错了,理解自己也是一种自我学习,现在写文字梳理也是一种学习。应该以自己的真实感受和对现实的考察来观察和改进自己的学习,而非一味的死读书。
2、昨天和女儿发生了一件事。
她玩水弄湿了衣服,给她换衣服的时候,她说要穿姨姨买的无袖夏裙,我给她穿上了。一会后,我反应过来,觉得这裙子可能太凉了,怕她冷到,便跟她说要穿多一件打底衣在里面。我拉着她的手到房间拿打底衣,然后又拉着她到客厅准备给她穿。
没想到,她的反应特别激烈。一边挣脱喊着:“这是我的手,我的手!”一边拍打我的手,要我松开她。
我当时的反应是,坐下来,静静地看着她,质问她为什么打我!一开始,她还是生气,摆着小鸡战斗的惯常架势,后来又哭了,大概是看我生气了,她又害怕了。
现在想起来,这事我处理错了。这事本来错在我,即使天气凉,她不肯穿衣服,但我强硬拉着她要给她穿衣服,也有不对,这也是她生气的原因!而我,一味地针对她生气的情绪来处理,会不会导致她觉得生气本身就是一个错误呢?
事实上,生气是正常的情绪表现。我当时应该问她:你生气了是吗?是因为妈妈强拉你的手,所以生气了嘛?是妈妈不对,对不起。
这件事本身应该处理的是她生气的是由,而非她生气后的表现!
现在的我们,在连续过程中可能过于关注她生气后的表现了,在引导她梳理情绪来由,解释情绪原因方面要加强一些。
例如,她在玩乐高的时候,要叠高高,却因为中途断了而生气到扔玩具。这时候,不应该指责她为什么扔玩具,而是可以问她为什么生气,是因为乐高玩具不听话,老是断吗?然后顺便以乐高的口吻做一波科普,解释乐高为什么叠高了会断,怎么才不会断,相信这样会好很多!下次可以试一下!
总的来说,我们要疏导孩子的情绪,但具体怎么疏导和处理,应该从具体事由出发进行分析,而非一味聚焦,指责孩子的情绪表现。情绪本是我们正常的感受,认知它,体会它,和它好好相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