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告片是如何骗人的?
《花木兰》的预告片反反复复看了很多遍,都有点上瘾了。话说,之前还觉着惊奇队长的反应有点过呢~

在B站看了一些国外网友观看预告片的反应合辑,其实跟自己的观感差不多,都是在听到Reflection的主题背景乐时,整个人开始感动的。

尤其是中文版的预告片,气势恢宏澎湃大气的交响乐,外加《木兰辞》的诗句,简直就是渲染感情的一把好手。

再加上角色本身的设定,即木兰的行动,不依附于任何人,出身非贵族,也不靠王子营救。所以,她的这种精神,自然拥有了一种超越民族的共情能力。

由于自己向来喜欢看预告片,所以就简单找了一些资料,梳理了一下预告片的发展。
1913年被很多人认为是预告片元年。
当时的纽约,一个剧院的广告经理突发奇想,在电影与电影的放映间隙,展示了新电影的一些排练镜头。这样的做法居然非常受欢迎,最后被很多电影院效仿。

其实,这样的宣传手法,直到现在也非常受用。就比如花木兰的宣传方,也会在网络发一些武打戏的片场镜头,算是吸引人去关注的一种方式。
大约在同一时间,好莱坞之父威廉·塞利格,在推广《凯思琳历险记》(1913)的时候,设计了另一种推广思路。
他在芝加哥的一份报纸上,每周进行剧情连载,并在故事的结尾设置悬念,从而吸引大家走进电影院。跟“请听下回分解”,是一样的道理。

总之,预告片就这么诞生了!
这里要补充一点,早期的电影,大多以短片为主,也有很多系列剧,《凯思琳历险记》就是这种类型的。
而看电影像吃自助餐一样,能一起看好多部。只要花了钱进去,你想看多久就看多久,想看多少遍就看多少遍。

回到预告片,不过在当时的美国,大部分宣传都是靠影院自费的。直到1916年,电影制片厂才开始承担起预告片的制作,内容形式和现在相差无二,都是电影的剧情片段,再打上明星导演阵容。
1919年,出现了一家名字叫National Screen Service的公司,并在行业内形成了垄断地位。很多电影公司会把片源交给他们,帮忙制作宣传片。
NSS的盈利方式是与影院签订一份合同,将他们制作的海报和预告片按周出租。NSS向电影公司支付一小笔版税。这样的模式一直垄断到了八十年代。

1975年《大白鲨》的上映是电影发行的一个转折点,环球公司史无前例地在电视广告上投入了70万美元,而约翰·威廉姆斯毛骨悚然的配乐也影响了美国一代人的记忆。

1996年,20世纪福克斯更斥资130万美元,在超级碗期间播出了《独立日》的预告片。画面中的白宫被炸成灰烬,大家看到这个镜头的时候都惊呆了,每个人都想去电影院一探究竟。

预告片也再一次证明了自己的价值,算是电影跳动的心脏,一组烧钱的镜头就有可能决定一部电影的成败。
就比如《速度与激情》里面的撞车,《变形金刚》里的汽车人大战。

本质而言,预告片就像是一个勾子,勾住你的好奇心和观看欲望,在不过分透露剧情的情况下,让你想要看到这部电影。它的目的不是娱乐你,而是为了让你拿出钱包。
所以,为了吸引你的注意力,预告片也使出了各种花招。
《恋爱假期》中,卡梅隆·迪亚兹饰演的阿曼达,就是一个制作电影预告片的专业人士,关于预告片中的字体颜色都很有讲究。

而在看漫威系列电影的预告片时,就像是在玩一个猜谜游戏,吸引你去解谜。

又比如汤唯主演的《地球最后的夜晚》,凭借各种概念,也成功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

好的预告片,真的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当然,电影本身好看不好看就是另外一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