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天突破英汉翻译技巧总结——day8
1.规律三——增词与减词。这个规律和前面提到过的抽象名词译法以及动词的过渡同样重要。 中英文有着巨大的差异,从演变的过程来看,我们就会知道两种语言的不同之处,所以,在两种语言互译的过程中,我们要知道如何增减词。一般来说英译汉时,增词较多;汉译英时,减词较多。 例子:我们成功地处理了所遇到的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风险。 翻译:We have succeeded in solving various difficulties and risks in our advance。 分析:中文里的“所遇到的”在译文中就没有了,这就属于汉译英的减词现象,但是在翻译这个英文句子的时候,我们要增出来这个单词。
二、增词与减词的种类。
第一种增减评论性词。(在文学翻译中比较常见,在非文学翻译中少见。) 中文里没有过去完成时这个用法,所以在翻译时要把它翻译为一般过去时,这个时态的翻译需要我们深刻的理解。 例子:我进去看了,只记得门警是瑞士士兵,穿着黄色制服,别的没有印象了。 分析:本句是汉译英,我们在前面所有的学习过程中没有涉及过汉译英,现在来说说汉译英的主要步骤。在前面的讲解中,我们讲过中英文的两个差异:一是长短的差异,中文善于用短句,英文善于用长句;二是动静差异,中文善于用动词,英文善于用名词。在这里介绍最后一个差异,中文是意合语言,而英文是形和语言,以上就是中英文的三大差异。 中文的意合和英文的形合指的是有关句子之间连接的问题,中文的句子一般没有什么连词,主要是通过句子之间的意思来体会相互之间的关系,而英文则是要通过句与句之间的连词来判断句子之间的关系。
例子:I did not go to school because I was sick. 我之所以没有去上学,是因为我生病了。 分析:英文中有一个连词because,用来表示句子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因果,上文中的翻译则是一个书面语,如果我们用口语化的句子来表述,则是“病了,没去上课”,这个句子既没有主语,也没有连词,我们是通过句子之间的关系判断句与句的连接。所以中文的表达就变成了意合,英文则是形合。这个问题反映到我们的翻译当中就是英译汉时,我们可以省略部分的连词,汉译英时我们要判断句子的之间的关系,然后在句子之间加上连词,而不是单纯把中文翻译出来。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知道了汉译英的第一个标准就是需要使用连词,那么汉译英的步骤又是怎样的呢?
首先,因为中文的句子较短,我们需要判断哪些句子应该放在一起翻译,而不是把所有句子都一口气翻译完,然后在每个句子之间加上合适的连词,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句子的组合,也可以把这一部叫作“断句”。 其次,我们要找到句子的谓语,判断句子当中哪个动词重要,哪个动词不重要。这个过程很复杂,也是我们所说的第四大规律,我们在后面句子的讲解中将会着重分析这个问题。 再次,我们再按照顺序来翻译这个句子,一部分一部分有步骤地翻译。 最后,还是重读。我们把这个句子脱离中文只读英文,让这个句子更加符合英文的习惯。
我们根据这样的方法再来看看上面的句子, 我进去看了,只记得门警是瑞士兵士,穿着黄色制服,别的没有印象了。 第一步,断句 第二步,判断谓语动词。 我进去看了。 分析:这句话共有五个汉字,三个动词分别是“进”,“去”和“看”,首先不能把这三个汉字都翻译成动词,而是要判断哪一个更重要,这就是谓语动词的层次性。 “谓语动词的层次性”是汉英的难点,因为中文是动态性语言,句子中的动词较多,而英文是静态性语言名词,非谓语动词从句和介词等较多,所以英文的一个句子只有一个谓语,而不是多个动词构成的谓语。由此来看,我们就要在纷繁复杂的动词中判断出哪个动词更重要,哪个动词次重要和哪个动词最不重要? 就拿上面这个句子中的三个动词来看,“进”是最主要的动词,“看”是其次重要的动词,而“去”则是最不重要的动词,那么就把“进”翻译为谓语,“看”翻译为非谓语动词或是从句,而“去”则翻译为介词,如果还有更为不重要的动词,我们可以不翻译,直接省略,也就是减词了。
很多人都会问,为什么要这样判断动词的重要性呢?为什么看不是最重要的呢?因为如果看最重要,那么不“进”就能“看”了吗?说实话判断动词的重要性,也就是把动词进行分层确实很难,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有很多种方法来判断这个问题。首先教大家的一种方法,就是根据动词的先后顺序来判断哪一个动词重要,一般来说先发生的动词更加重要,而后发生的动作不是那么重要,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把前面一个动词翻译为核心谓语,后面的翻译为非谓语动词。
例子二:一架飞机从昆明起飞,载着我们飞跃崇山峻岭来到了祖国的首都北J。 A plane from Kunming carried us over a lot of mountains to the capital of China——BJ. 分析:这个句子中有四个动词,分别是“起飞”,“载着”,“飞跃”和“来到”。根据分析,“载着”是最重要的核心谓语,其他都可以认为是介词,甚至我们这里连非谓语都不要了,因为介词比非谓语更加的静态,确定“载着”是核心谓语,是因为我们考虑到了这句话的主语和宾语,主语是“一架飞机”,宾语是“我们”,目的状语是“来到了BJ”。
以上我们讲的如何判断动词的层次就是规律是谓语动词的层次性。 一般来说,我们把句子中最主要的动词作为句子的“核心谓语”,其次重要的是“非谓语动词或是从句”,再次重要的是“介词”,最不重要的就“不翻译”。
第二种:增减范围词和对象词。 英译汉是究竟在哪里断句比较合适?这是我们从第一天学习英译汉时就提出的问题,在学完了那么多句子之后,我们多少有了一些体会,也基本知道应该在哪里断句了,实际上断句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根据经验来说,一般断句要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在原有标点处一定要断句。 其次,在从句处一定要断句; 然后,在非谓语动词处一定要断句; 接下来,在介词短语处一定要断句; 最后,主语过长一定要断句,而且要单独翻译。
以上断句的顺序是按照主要和次要的先后顺序来判断的,希望要牢记在心,每每遇到一个英译汉的句子中要认真断句,然后再分析翻译。
“联合国”的正确译法是 the United Nations,这个译法在笔译当中一般也不用缩写。笔译中即使是专有名词,我们也喜欢用全称,而不是缩写。
中国ZF的正确表达法是,the Chinese government,这个单词一个都不能少,这也是最准确的表达法。
第三种:增减范畴词。 说到范畴词,我们一定会感到很陌生,但是这种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却很常见,甚至说每时每刻我们都在使用。 例如,我有500元钱。I have five hundred yuan. 分析:这是一个十分简单的句子,甚至连小学生都会翻译,但是我们要学会观察细节,因为笔译就是一个细活,需要我们观察每个单词的变化。在上面的中文里有一个“钱”字翻译成英文后没有了,也可以说是省略了,其实“钱”这个字在整个这句话中就是一个范畴,钱包括有很多种,可能是美元,日元和人民币,前面的500元就是这个范畴当中的一个,所以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就把钱这个范畴词省略了,这也就是汉英的减词。
-
蓝兔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1-11 17:3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