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道昆:晚明史中不可忽视的一个人物
阅加大伯克利藏《丹铅总录》,发现写序言者,明人汪道昆也。此汪道昆,正是那个以兵部左侍郎致仕的徽州人。其故里位于今黄山市徽州区西溪南镇。
这个人物是研究晚明社会史、政治史、文化史,乃至军事史的不可不留意的一个人物。也有人说他是《金瓶梅》的作者,当然兰陵笑笑生何许人也,众说纷纭,有说王世贞的,也有考证说是丁惟宁的。但从《金瓶梅》的语言杂糅之情形看,是不是也有某种集体创作的可能。万历年间,朝局纷繁,很多是士大夫因种种原因纠劾告归,这给了他们诗酒唱和的时间和空间。当然这些人肯定不会满足于单纯的诗酒唱和,虽然分布各地,但偶尔走动走动,经常写个信寄首诗啥的,也是正常的。但不要忘了,诗可言志,容易授人以柄,但要编段子恐怕就没这个忌讳了。也许《金瓶梅》最初就是从段子开始的,段子越编越长,渐成规模,遂成圈子里私下传抄的东西,再有好事者总其成之。毕竟这些段子有违士大夫的身份,加上故事里的事大家都懂,就是含沙射影也不敢明目张胆,遂以兰陵笑笑生之名传世。
这个总其成者,是不是丁惟宁呢?不好说。因为他卒于万历39年(1611年),估计在这之前作为手抄本形式的《金瓶梅》已经开始在小圈子里面流行了,当然在流传中不断添油加醋的修改是免不了的。还有一点不要忘了,他有个儿子叫丁耀亢,尽管他死的时候,这个儿子才12岁,但这个儿子极其有才,后来到江南游于董其昌等士大夫之门,不可能不知道这本书在江南士大夫间的流传情况。他也很可能又亲自抄了一本带回老家去了,安个假名,继续修改的可能也是有的。再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他写了《续金瓶梅》,然后就悲剧了,被抓进了清朝的监狱了,差点没死到里面。后来清廷多次查禁此书,反而为《金瓶梅》的私下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要知道明清之际,南北交通已经是相当便利的了,一朝同科、聚京为官,而后就是散落到天涯海角,也总是有办法保持联络的,派人送信的同时,送个书稿啥的不是难事。所以真正流行的东西,想禁是禁不完的,说不定还越禁越火(此处当有苦瓜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