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出你的书影音月度小结
查看话题 >读书打卡:第五个100小时(2020年2月7日——2020年3月22日)

已经500个小时了呀。
随着越读越多,事情变得不一样了。
首先,随着你的视野开阔,对书的了解多了起来,你能不能读到你想要读的书。所有喜欢读书屯书的人都明白我这话的意思。
有的书现在说它比金子还贵也不为过,你根本买不到对吧。
再一个,当你看到了越来越多的东西你该如何自处?
这两个困惑,我解决了第一个,书是穷极一生也读不完的,这本读不到还有另一本,虽然说有遗憾但大可不必捶胸顿足,你少读一本书死不掉,或者说,你也不会因为读到了这本书就如何如何。
而对于第二个困惑,我目前是没有办法解决的。我说的是我自己,这个世界上一定有很多比我睿智牛逼的人物可以处理好这件事。其实要说处理,总是拿出个章程来就可,要这么说我也能处理,但我还就有那么点驴脾气,还就不想这么处理。所以先放着。
言归正传:第五个100小时从2020年2月7日到3月20日,基本上每一本书都做了读书笔记,具体如下:
1、《娱乐至死》


作家是美国的尼尔·波兹曼,他是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批评家。他对后现代工业社会有着深刻的预见,对媒体文化有着深刻洞见。
大学的时候选择新闻传播学的人应该会知道麦克·卢汉这个人,他提出媒介即信息。但是尼尔.波兹曼不这么认为,或者说,认为这种说法已经过时了。媒介并不是信息,而是暗示、隐喻。那么信息是怎么一步一步演变到暗示、隐喻甚至是虚假这个地步的呢?他举例林肯的辩论,在那个时代辩论是非常流行的,当时林肯还是个无名小卒,他和另一个人辩论,这一场辩论能够持续7个小时,大家可以听一半之后回家吃饭,然后再回来津津有味地听。他们说的都是充满逻辑的书面语,在现在你根本不能想象你可以凭借耳朵去消化这大量的语言并且还感兴趣。
那么这种转变是怎么来的?当18、19世纪美国印刷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时候,这个时期的公众话语是事实跟观点有序而明确的结合,因为当你要把一件事付诸纸上的时候你必须要有逻辑,必须采取书面语,必须严肃。
而当电报出现,这个平衡就被打破了,人们感兴趣的不再是消息本身而是距离。比如说,远在中国的你得到了一份电报,上面就一句话:英国女王死了。你震撼的不是这件事本身,而是,我的天这么远的国度发生的事竟然我这么快就知道了。这个时候信息的价值不再取决于其在社会和政治对策中的作用而取决于它的遥远程度和获取速度。
而到了电视时代,所有的内容则都以娱乐形式展现。不妨留意以下电视节目中最严肃的新闻,之前要有一段音乐,再注意一下播报员,首先他必须相貌端正,并且不管在播报杀人放火还是自然灾害,都保持着波澜不惊的表情。作家提出,电视新闻是娱乐形式而不是为了教育反思或净化灵魂。
这本书里有很多有意思的内容,尤其是如果读过乌托邦三部曲的人可以看看,作家还在书中把它们做了大量的对比。
这本书让我想起了一部电影《梦之安魂曲》。
2、《声名狼藉者的生活》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的手又犯病了,没有办法做笔记,所以印象也就没那么的深刻。我最喜欢的是里面一面文章《身体乌托邦》,作家是这样说的:
人的身体是一切乌托邦的首要行动者。……当身体涉及面具、化妆、纹身的时候,它也是一个伟大的乌托邦行动者。……色彩,王冠,衣服,制服,这一切——都让身体中封闭着的乌托邦绽放为可感的、多彩的形式。那么,一个人或许应该降到衣服底下——他或许应该抵达肉体本身,那么,他会明白,在某些情况下,身体甚至让它自己的乌托邦权力反对自身,从而允许一切宗教的和神圣的空间,一切他者的空间,一切他者世界的空间,一切反面世界的空间,进入这个为它保留的空间。……舞者的身体不恰恰沿着一个即外在于它,又内在于它的空间,而膨胀吗?同样,瘾君子呢?着魔者呢?着魔者的身体成为了地狱;……事实上,我们的身体总在别处。它和世界一切别处相连。
3、《老虎!老虎!》

作者吉卜林。主要的故事是一个误入狼群的娃娃被狼抚养,长大后既不被狼接受也不被人接受的故事。故事中的中间又穿插了一些别的森林故事。我印象最深的是书里写鹳鹤习惯于吞下人类的投食,而有一个人把冰块投给它,它吞了。它感受到了一生中从未有过的极度寒冷,痛苦挣扎,等到那寒冷过去,人还在笑着呢,它的胃里却什么也没留下。作家写的是动物,我觉得其实在写人。
4、《美丽新世界》


读完这一本,我就把乌托邦三部曲读完了。
乌托邦三部曲是《我们》《1984》《美丽新世界》,相对比较而言,我仍旧是最喜欢《我们》。喜欢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更加的粗粝吧,以及故事那令人伤痛的结局。
《美丽新世界》是乌托邦升级版,我们终于来到了那个不被监视的世界,人们不再生活在玻璃房子里,也不必小心翼翼在意自我思想的旁逸斜出。不会的。主宰者终于从基因开始彻底改造了我们。我们从一开始就被决定了是做一个精英还是一个擦玻璃的智障。这样的人是怎么看我们现在这种正常人的呢?他们还向往自由吗?不,他们叫我们这种人是野人,他们觉得我们恶心透了。
《美丽新世界》揭示了一个离我们更近的真相吧。老大哥式的压迫已经是遥远年代的事,工业技术会让人们爱上压迫,丧失思考能力,人们在享乐中失去自由,一切真相都被淹没在无聊的事件中。
作家赫胥黎告诉我们,在科技发达的时代,造成精神毁灭的很可能是一个满面春风的人,当文化变成娱乐,公共话语变成婴儿语言,一切公共事务如同杂耍,我们心甘情愿,文化灭亡在劫难逃。
5、《加缪短篇小说集》

这本书买得不太值当,因为里面第一篇就是《局外人》,《局外人》我已经有了。本书我最喜欢的小说是《堕落》,是说一个人与另一个人喋喋不休的对话,其实到头来他是在自说自话。可以从这篇看到作家惊人的笔力,要知道在几乎没有任何故事情节仅仅靠说话,还是自说自话来支撑一百来页的小说得多难,并且我还看得下去,还喜欢的要命。
人就是如此,亲爱的先生,有两副面孔:既爱别人又爱自己。如果碰巧公寓里有一宗丧事的话,请观察一下您的邻居吧。他们沉睡在自己的小日子中,突然,比方说,门房死了。他们醒了,动起来,打听消息,有了恻隐之心。一桩死讯正待发布,戏剧终于开场。他们需要悲剧,有什么办法,天性如此,这是他们的开胃饮料。
6、《三故事》


终于到了我的爱,福楼拜。
我本书我非常喜欢,首先作为一个喜欢画画的人,这本书的装帧、封皮就是我觉得好看的书该有的样子,简洁大方并且特别。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没有读《包法利夫人》,等我读完了《包法利夫人》,我爱上了福楼拜,回头再看这本书的时候觉得心疼。心疼这个天才作家。
福楼拜并不认为自己是天才作家,即使他从很小的时候就有写作天赋,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开始写戏剧并且让同学来排演。他说自己是那种努力型的作家,几乎没有天赋,只靠着死抠来写作,那是他对自己的要求太高了。福楼拜对语言的要求太高了,导致他写一本书就跟呕心沥血差不多,他会因为写不出来一个他想要达到的场景急得想哭。
他是个慷慨的人,他曾把自己的所有财产转赠给自己的外甥女,因为她的丈夫濒临破产,他不愿意看到他从小看着长大的外甥女过贫苦的日子。他那么的有爱,却一辈子也没有结婚生子,他把所有都献给文字了。
这本书,是福楼拜低潮期的作品,在写《布法与白居谢》的时候,进行得很不顺利,再加上外界对他的评论并不友好,他很痛苦,转而写下了这三个小故事。这本书是他生前出版的最后一本书,他到死也没能把《布法与白居谢》写完,或者说,是《布法与白居谢》把他压死累死了。
因为这所有的背景,当我再一次拿着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心也会跟着颤抖,我看着他写下《慈悲··圣·朱莲的传说》《一颗简单的心》《希罗底》,就好像看见了那个为写作郁郁努力着的福楼拜的背影,真想对他说,你那么棒,你一定可以的,加油啊。
7、《良知对抗暴力》

又是一本让我热泪盈眶的书。在豆瓣的短评里我是这样写的:
我会永远记得在大约四个半世纪前,有一个叫赛尔维特的狂小子,因为自己自由说话的一张嘴被活活烧死,他好蠢,可是他好牛逼。因为在行刑前他还有机会求得速死。他是那么害怕,可仍旧坚持自我的立场,直到他被火烧得撕心裂肺地喊叫也不放弃自己的独立思想。而在他死后仅仅10年,一个叫做卡斯太利奥的人为了捍卫已故的赛尔维特思想的自由,付出了一生,直到众叛亲离凄惨死去。
悼念一个死者永远比支持一个活人容易。曾经远离的只敢在心中默默支持的人们给他抬棺,数百年后曾经诋毁他们的教派立碑忏悔祖先过错。 这并不是时代的错。 这是人的错。 而这样的错误,从来没停止过。 而自由的思想,野火也烧不尽。
8、《包法利夫人》



这本书我大概是在一年之前买的,当时读到第一位包法利夫人死亡就没再读下去,因为我完全糊涂了,究竟谁才是包法利。可见那时我的阅读能力和耐性有多差。再一次拿起这本书从头读,很快就读完了。
当初福楼拜写这部小说在《巴黎杂志》上连载,其中某些情节和话语使得庸俗浅陋而又假装正经的拿破仑第三政府大为震惊,这部小说被当做淫书拿到法庭受审,但最后以“审判无罪”结束。其实我看这本书语言优美,措辞严谨,连一丝色情也找不到,说到最最过分的床笫之事也只不过是“她依了他”,说这本书是淫书,说来说去还是怕一种思想,一种拒绝陈词滥调的真正艺术。但在那个时代毕竟还是有理可说,有尊重可言,最终它被判了无罪,而不是烧毁或封存。
读过这本书的人不妨去看看纳博科夫的《文学讲稿》,在里面会更透彻理解这本书,并且这本书对于中文读者来说有一个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因为纳博科夫说,福楼拜这部小说语言之美,是像散文诗一样的,能想象作家用散文诗一样的语言写一部长篇小说,并且还是故事情节如此跌宕起伏悲剧收尾的小说吗。但因为翻译的问题,我们无法领略这一层美。其实英文的翻译同样有这样的遗憾,纳博科夫举例福楼拜喜欢用“and”,还有他的“would”,这两个词是大有作家本人风格和那种人物性格体现的,但是翻译往往无法领略小说的精髓,将这样的词一带而过没有翻译出味道来。
但即使这样,仍旧能够领略到作家语言的美,可见福楼拜是多么的牛逼,怪不得他为了写一句话一个场景会急得发疯,会改来改去怎么也不满意,他要语言是一颗颗珍珠。
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爱玛死的时候,作家真够狠的,用了那么大的篇幅来写她从自杀到死亡的全过程,那是灵魂救赎的过程吗?
我自己还发现一件有趣的事,《包法利夫人》某种程度上和《红楼梦》有异曲同工之妙,比如小说里那个唱歌的乞丐和《红楼梦》里的癞头和尚何其相似啊。
9、《世上最美的溺水者》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短篇小说。我最喜欢的是第一篇《巨翅老人》《世上最美的溺水者》,最后一篇是我最不喜欢的,题目太长我就不打了,我觉得这最后一篇里面有太多《百年孤独》的影子。
10、《生存与命运》







一本被埋没了的经典,一个被遗忘的作家。
作家瓦西里·格罗斯曼是犹太人,曾是随军记者。跟随红军参加过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写下了很多鼓舞人心的新闻报道。曾经他写的这些东西被人称颂,可是也有一些人指出他笔下的东西不够真实,而他本人也是一个有思想的人,他无法控制自己不去想一些跟大义、大爱不太一样的东西。终于,他动笔写了这部长篇小说,这本书围绕斯大林格勒战役展开了一个多人物多线索的复杂故事。书中人物160多人,我为了读这本书光是整理人物线就用了数张纸。作家的写法也有点像乔伊斯,根本不透露人物关系,而是通过人物对话和故事的推动只言片语透露出暗示出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所以在厘清人物关系这方面我费了不少劲。但也大可不必为了担忧这个就不看这本书了,因为网上有大概的人物线,凭这个就可以无障碍阅读了,一些次要人物记不住也不影响理解整本书。

格罗斯曼本人的母亲留在乌克兰,没有跟一家人去莫斯科,最终母亲被送进了灭绝集中营,被杀害。这是作家心中永远的痛,母亲死前连一封信都没有留给他,应该是来不及或者根本无法通信。在小说中,作家把这个真实的经历也编在了里面,与现实不同的是,母亲给儿子斯特拉姆留下了绝笔的最后一封信。
11、《完美的真空》


斯坦尼斯拉夫·莱姆据说是20世纪后期用英语写作之外的最好的科幻小说家。但是现在根本买不到他的科幻小说了,只能买到这一本。是他评论根本不存在的书的书评。跟同样脑洞大开的博尔赫斯很像啊。这本书是我丈夫买的,他喜欢科幻。买回来翻几页就不看了,我当时也翻了几页觉得云里雾里。
这次再看,哈哈,我竟然看懂了啊。顿时觉得自豪牛逼起来。
与博尔赫斯不同的是,博尔赫斯偏重于想象,而他的文笔则幽默辛辣。
他为什么要写根本不存在的书的书评呢?我想他在序言中已经告诉了我们:
对于健康的心灵,只要三缄其口就行了,作家没有写的书,无论如何肯定不会动手写的书,却可以假托给虚构的作者的,这种书由于不存在,难道不是特别地像沉默吗?于是,《完美的真空》应运而生了,它来自对现实主义营养长年暗自渴仰,来自对本人观点过于大胆而不能公开张扬的概念,来自朝思暮想而落空的所有的梦。
12、《容忍与自由》
这本书我不大喜欢的原因是印刷,这本应是一本很薄的书,或者说根本无法独立成书,因为作家的名号太响亮,字疏一点,空白多一点,字大一点,也就成了一本书了。现在类似的做法很多,为了卖名号赚钱,一些无良的出版社或者说一些原本很好的出版社堕落了,改改版,弄个新封面,重新来一下定价高一些,随便弄弄就可以再出一本书,这种做法是可耻的。
13、《智血》


她是个天才作家,但是命运给了她这个礼物又夺走了她的另一样东西,那就是健康。她因为红斑狼疮39岁就早早离世,一生短暂如流星。但她留下的作品如同星星一般在文学的天空永久闪耀着。她就是美国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
可以说是她的短篇小说启蒙了我,让我开始写小说的。但是我就算用一辈子也赶不上作家的万分之一。听说奥康纳没在写作上费过什么事。这大概就是勤奋努力跟天才之间遥远的距离。
这本书是她篇幅较长的小说,但也算不上长篇,我看中篇吧。
奥康纳的牛逼之处在于对人物的描写,寥寥数笔,就可使得人物跃然纸上。她的笔触是非常讽刺辛辣的,有一些人接受不了,但是我的菜。
14、《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

卢梭。
1753年,第戎科学院在报纸上发出了有奖征文启事,题目是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的起因是什么,这一现象是否为自然法则所容许。卢梭看了一拍大腿,唉呀妈呀,孤正有此意。但是呢,他觉得这个题目不好,因为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自然法则什么也没有容许,既没有容许不平等,也没有容许平等,所以他就把题目给改了,成为这本书现在这个题目。
他当然没有获奖,据说当时是因为他的文章太长了,其实呢,奖颁给了一个平庸之文的作者,他没有获奖的真实原因应该是太具有颠覆性。这篇文章的重要性仅次于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卢梭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是随着私有制的出现而产生的,当人类在自然状态下,是平等的。他认为人类在进步也在退步,当文明向前进一步,不平等也就向前进一步,这个顶点同时将转化成转向新的平等的起因和基础。这种新的平等,按卢梭的看法是更高级的、基于社会公约的平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