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QQ这些年
我用QQ少说也有十年了。刚用那会还叫OICQ,是抄袭国外一个叫ICQ的软件,因为没有OICQ这软件之前国内的资深网民都会用ICQ,这点可能后来的许多小鬼们都不知道。后来那个叫ICQ的软件在国内逐渐没了踪影,而OICQ则传播甚广,以致覆盖了整个祖国南北,改名QQ之后更是一发而不可收拾,成为了年轻人网络交流沟通的首选工具。
我是一个赶上了人类第三次革命的人。第一次农业革命用了几千年的时间奠定了人类发展的基础,开启了光明之路的大门,第二次工业革命用了几百年的时间,为西方列强的崛起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第三次信息革命只用了几年时间就改变了人类生活的方式,而我恰恰赶上了这一时代的到来,成为革命过程初始阶段的小白鼠,为信息革命的成功也曾奉献过自己的青春。
那时我刚上高中,互联网在中国尚属起步阶段,个人电脑也并没有现在这么普及。我有个关系不错的同学是个电子设备爱好者,他是我们班那时里为数不多的已经开始上网的同学,经常会跟我们显摆一些他在网上最新看到的新鲜事物和信息,有的我们能听懂,有的我们则不明白他说的是什么意思,毕竟在当时他跟我们已经完全属于了处在两个时代的人,他是被革了命的,而我们则还生活在原来那个未被真正开启的世界里。后来为了证明他个人思想的先进性与走在时代最前端的风格,一天放学就把我拉到他们家去感受革命成果。
他住的小区隔壁据说原来是个监狱,为此我钦佩他是能跟坏人和平相处隔墙相望的人。
而他对此非常的轻描淡写,甚至有点引以为豪。我还记得他们家的那第一台电脑是联想牌,那会敢去中关村自己攒电脑的一般都得是大学学历以上的专业人士,品牌机才是普通民众的首先。到他们家之后,他就开始给我迫不及待的展示他在网上发现各种新大陆。要说现在上网能让人眼前一亮或者情绪激动的东西确实是不多了,除了看看色情网站或者翻墙看看反动信息什么的。但那个年代里,每打开一个窗口或者进入一个页面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个崭新的世界,一个充满未知的领域,一扇开启未来命运的大门。
其中,他给演示的一款叫做OICQ的软件很有意思。这是一聊天工具,而且在当时那个大环境下,一般也只是和陌生人聊天。对于当时处在躁动不安想入非非年龄的我们有着很大的吸引力。他当场就给我演示了怎么去寻找陌生人,尤其是陌生的顾念姑娘聊天。那个时候,能上网的姑娘不多,但只要是上网的姑娘性格还都挺好,根本没有好友验证,甭管男的女的都只会嫌自己的好友数量太少,拒绝添加好友的这项功能也没研究出来呢,所以可想而知那会上网的姑娘是一批多么受欢迎受爱戴受重视的群体,人妖在那个时代只是新兴行业,有志于此的孩子肯定不如现在网上那些伪娘多呢。
自打跟他们家上了次网,尤其是看到了他演示的聊天软件让我对网络和OICQ这软件都产生了巨大的好奇心。几个月后我也购置了自己的第一台电脑,从此我的生活方式被改变,成为了人类第三次革命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我那哥们的QQ号是七位数,而当我注册的时候刚刚买进了八位数大关。所以很多时候只要一看QQ号码就基本上可以断定这人是大概从什么岁数开始上网的,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他们背出自己的QQ号码肯定要比说自己的身份证号码要流利的多。
我们开始大聊特聊,开始我们俩聊,后来我们俩开始各自找陌生人聊,也不是非找姑娘,有时候也能跟同年龄的小伙子聊到一块去,聊的不错的孩子我们就互相介绍,然后大家一起瞎白活,当然那会根本没什么群之类的东西,我们都是点对点的交流。有时候实在太热闹了就去开个聊天室,现在这个功能好像也没有了,反正我是找不到了。聊天室里也经常是人满为患,而我们也是许多聊天室的常客,开始都比较规矩,当然后来发展到聊天室冲突,互相看不顺眼那也都是后话了。
那对我们来说是一个纯真的年代,我们的思维逻辑尚未发展健全,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也极为有限,眼界基本上只局限在首都北京,只有网络和这款叫OICQ的软件给了我们重新认识世界和接触其他不同群体人类的机会。我们在荷尔蒙分泌最旺盛的时候被高科技的产物留在了家中,并没有如我们的父辈那样在呐喊声和革命运动中度过自己的青春岁月,也不像比我们大点的那些孩子在港台文化的席卷之中耳闻目染的成长,我们青春的年少时光就在键盘与显示器间度过, 以至于我经常想象如果我没有出生在这个信息革命的年代,我的这段时光将会是怎样度过的,我到是更希望自己出生一个政治乱世的局面中,这样就可以有充分的理由在大街游荡,而不是这种每天迫不得已都要面对的冰冷数字设备的境况。
我的QQ好友几何倍数的增长,甭管是同学,朋友还是网上认识的网友,只要能加的基本上不犹豫就都给加了再说,就怕不热闹。我的聊天水平在与各种人群的磨练中有了长足的进步,偶尔也会和陌生人谈谈人生,聊聊理想,假装真诚的奉对方为人生不可多得的知己。在那段刚刚接触这款专业聊天工具的时候我突然感觉自己的生活丰满了许多,朋友也多了起来,对生活和人生的态度也有了自己一定的看法,觉得一切都在改变,一切也终将会被改变。
上网聊天在那个年代还是一个时髦的活动,像80年代的流行的霹雳舞,90年代人手一台BP机,现在小孩都爱去夜店一样,是一种时尚和身份的代表,你可以不经常聊,但一定要表现出你是这个时代最前端的一份子,同龄人间的话题也都从什么日本动画片,港台文化,摇滚流行,体育竞技,统统转到了网络上。当然在QQ上聊天只是初期的一些话题,后来的有了网络游戏那就又是另外一码事了。
我们总是乐此不疲的进行着我们的聊天事业,彼此间的朋友也都互相加为好友,跟现在那些所谓的开心网,校内网模式一样,只不过那会我么没人用真名,觉得用真名是件挺缺乏想象力的事,而且用真名也不代表你就很真诚,我们的真诚都是流露在字里行间,那才叫真诚。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都知道什么叫真诚,如果你跟一姑娘聊的不错,那没聊几天你就可以约她出来见面,而且姑娘一般还都答应,那会坏人也不像现在这么多,出来也就是继续聊聊天吃吃饭。那会我小,也比较腼腆,最多也就是网上跟人撒开了聊聊,动真格的也耸。
我周围不断出现有人开始见网友之类的消息和故事,开始听我们心旷神怡,浮想联翩的。要知道跟一个陌生的姑娘见面对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小伙子来说是件多么向往的事。胆儿大的孩子开始尝试此举,像我们这样语言上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这号人只能是持观望态度。周围的故事开始变的越来越多,跟网友通通信,打打电话,甚至于见见面,成了当时年轻人必不可少的业余活动,所干的事无非也就跟现在网上那些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婚介网站性质差不多,只不过那会的孩子都没达到法定的适婚年龄,也就是为今后的感情道路做做铺垫,演习演习。
电脑开始普及,网络得到发展,听着调至解调器(MODEM)滴滴答答的连接声成为了当时生活中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对于那些当时痴迷于网络的孩子们来说,那几个简单而又机械的响应音符就如同天籁般的古典音乐交响曲,令人如醉如痴,沉迷其中而久久不能自拔。
OICQ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成为了网上聊天与交友的代名词,每个年轻人都有一个代表自己类似于条形码的代号,这个代号超越了种族、地域、性别、年龄、外貌、身材等一切外在特征和属性,只要你拥有了一个这样的代号,那么就代表着你可以以任何形式中的任何姿态出现在任何同样具备这一权利人的面前。
网络时代的到来领我们感到了空前的解放和自由,那些在我们前人看来不可逾越的鸿沟,被我们这代年轻人轻易的跨过,并且潇洒的填平。许多在之前看似离奇和不可理喻的事情被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所轻松的书写和编撰成一个个五花八门的故事,连带着那些人的青春被一同烙印了在了那个时代。
我的QQ号用了10年,里面的好友有我从小学到大学同学的很多同学,还有工作、旅行中认识的朋友,当然也有很大一部分是这些年来不知道从哪里加进来的各种网友。有些网友认识了10年才知道人长什么样,还有些网友刚上网那会就认识了,最初还通过信,信誓旦旦的要去见面,之后便杳无音信,到现在也能联系上,但早已失去当年那股激情和冲动了。这里面更多的网友都属于那种一面之交,因为某些事情或原因加入了好友列表之中,之后也没来得及删,所以还一直占据着一席之地。
我的聊天纪录一直在保存着,除了最初两年的纪录不是很全之外,之后的聊天纪录基本上都有据可寻。由于我从来没给好友列表分过类改过名,所以时间长了就很难准确的分辨谁是谁了,唯一可以借鉴的就是我那些历史存档的聊天纪录,最近我还给一些人看过起码7、8年前的我们之间的聊天纪录,对方很是惊讶,而我看着那时候自己说的话也很有意思,就像在看另外一个人,一个幽默乐观又不太成熟的小伙子。
我对QQ这软件始终保持着不温不火的态度,既不让他更多的影响到我现实的生活,又把对这只企鹅的利用尽量最大化。如果说手机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信息交流手段的话,那么QQ就是网络生活中的最大通信支柱,也正是由于这一软件的出现,才使得我们周边很多的朋友同学在经过信息大潮一波又一波的洗礼和淘汰后仍能够保持联系,起码到现在为止我是没见着有比QQ这软件更能保险的保持住联系的信息手段了,像什么校友录、msn、sns之类的交流方式都没有得到集团化和普及化的发展,包括手机都算上,见过有人换手机号,还真没印象谁通知我换QQ号,最多也就是玩一消失罢了。
所以我在对待QQ的态度基本上是,不依赖、不抛弃。既不做信息时代任人摆布的奴隶,也不假装清高的放弃应有的权利。
QQ的那只小企鹅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80后孩子们的时代缩影和形象代言人,那只跳动的小企鹅背后是我们那已经流逝的似水年华和一件件离奇巧合的小故事,在那一个连着一个跳出的对话框中藏着我们未被人发现的小秘密和我们对自己生活看法的只言片语,当我们点击发送按键,通过那一条条冰冷数据线传达出去的是我们那些注定将被人遗忘的对话,不管我们是选择离线、隐身、离开还是忙碌的背后都是我们现在已经面对未知生活现状的无奈和妥协。
那个肆无忌惮的纯真年代早已结束,等待我们的只不过是一段段似曾相识但又素未谋面的陌生岁月,无论你将他们加为好友还是拉入黑名单,这一切都终将会变为这个时代的宿命,谁也无法逃脱。
我是一个赶上了人类第三次革命的人。第一次农业革命用了几千年的时间奠定了人类发展的基础,开启了光明之路的大门,第二次工业革命用了几百年的时间,为西方列强的崛起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第三次信息革命只用了几年时间就改变了人类生活的方式,而我恰恰赶上了这一时代的到来,成为革命过程初始阶段的小白鼠,为信息革命的成功也曾奉献过自己的青春。
那时我刚上高中,互联网在中国尚属起步阶段,个人电脑也并没有现在这么普及。我有个关系不错的同学是个电子设备爱好者,他是我们班那时里为数不多的已经开始上网的同学,经常会跟我们显摆一些他在网上最新看到的新鲜事物和信息,有的我们能听懂,有的我们则不明白他说的是什么意思,毕竟在当时他跟我们已经完全属于了处在两个时代的人,他是被革了命的,而我们则还生活在原来那个未被真正开启的世界里。后来为了证明他个人思想的先进性与走在时代最前端的风格,一天放学就把我拉到他们家去感受革命成果。
他住的小区隔壁据说原来是个监狱,为此我钦佩他是能跟坏人和平相处隔墙相望的人。
而他对此非常的轻描淡写,甚至有点引以为豪。我还记得他们家的那第一台电脑是联想牌,那会敢去中关村自己攒电脑的一般都得是大学学历以上的专业人士,品牌机才是普通民众的首先。到他们家之后,他就开始给我迫不及待的展示他在网上发现各种新大陆。要说现在上网能让人眼前一亮或者情绪激动的东西确实是不多了,除了看看色情网站或者翻墙看看反动信息什么的。但那个年代里,每打开一个窗口或者进入一个页面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个崭新的世界,一个充满未知的领域,一扇开启未来命运的大门。
其中,他给演示的一款叫做OICQ的软件很有意思。这是一聊天工具,而且在当时那个大环境下,一般也只是和陌生人聊天。对于当时处在躁动不安想入非非年龄的我们有着很大的吸引力。他当场就给我演示了怎么去寻找陌生人,尤其是陌生的顾念姑娘聊天。那个时候,能上网的姑娘不多,但只要是上网的姑娘性格还都挺好,根本没有好友验证,甭管男的女的都只会嫌自己的好友数量太少,拒绝添加好友的这项功能也没研究出来呢,所以可想而知那会上网的姑娘是一批多么受欢迎受爱戴受重视的群体,人妖在那个时代只是新兴行业,有志于此的孩子肯定不如现在网上那些伪娘多呢。
自打跟他们家上了次网,尤其是看到了他演示的聊天软件让我对网络和OICQ这软件都产生了巨大的好奇心。几个月后我也购置了自己的第一台电脑,从此我的生活方式被改变,成为了人类第三次革命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我那哥们的QQ号是七位数,而当我注册的时候刚刚买进了八位数大关。所以很多时候只要一看QQ号码就基本上可以断定这人是大概从什么岁数开始上网的,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他们背出自己的QQ号码肯定要比说自己的身份证号码要流利的多。
我们开始大聊特聊,开始我们俩聊,后来我们俩开始各自找陌生人聊,也不是非找姑娘,有时候也能跟同年龄的小伙子聊到一块去,聊的不错的孩子我们就互相介绍,然后大家一起瞎白活,当然那会根本没什么群之类的东西,我们都是点对点的交流。有时候实在太热闹了就去开个聊天室,现在这个功能好像也没有了,反正我是找不到了。聊天室里也经常是人满为患,而我们也是许多聊天室的常客,开始都比较规矩,当然后来发展到聊天室冲突,互相看不顺眼那也都是后话了。
那对我们来说是一个纯真的年代,我们的思维逻辑尚未发展健全,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也极为有限,眼界基本上只局限在首都北京,只有网络和这款叫OICQ的软件给了我们重新认识世界和接触其他不同群体人类的机会。我们在荷尔蒙分泌最旺盛的时候被高科技的产物留在了家中,并没有如我们的父辈那样在呐喊声和革命运动中度过自己的青春岁月,也不像比我们大点的那些孩子在港台文化的席卷之中耳闻目染的成长,我们青春的年少时光就在键盘与显示器间度过, 以至于我经常想象如果我没有出生在这个信息革命的年代,我的这段时光将会是怎样度过的,我到是更希望自己出生一个政治乱世的局面中,这样就可以有充分的理由在大街游荡,而不是这种每天迫不得已都要面对的冰冷数字设备的境况。
我的QQ好友几何倍数的增长,甭管是同学,朋友还是网上认识的网友,只要能加的基本上不犹豫就都给加了再说,就怕不热闹。我的聊天水平在与各种人群的磨练中有了长足的进步,偶尔也会和陌生人谈谈人生,聊聊理想,假装真诚的奉对方为人生不可多得的知己。在那段刚刚接触这款专业聊天工具的时候我突然感觉自己的生活丰满了许多,朋友也多了起来,对生活和人生的态度也有了自己一定的看法,觉得一切都在改变,一切也终将会被改变。
上网聊天在那个年代还是一个时髦的活动,像80年代的流行的霹雳舞,90年代人手一台BP机,现在小孩都爱去夜店一样,是一种时尚和身份的代表,你可以不经常聊,但一定要表现出你是这个时代最前端的一份子,同龄人间的话题也都从什么日本动画片,港台文化,摇滚流行,体育竞技,统统转到了网络上。当然在QQ上聊天只是初期的一些话题,后来的有了网络游戏那就又是另外一码事了。
我们总是乐此不疲的进行着我们的聊天事业,彼此间的朋友也都互相加为好友,跟现在那些所谓的开心网,校内网模式一样,只不过那会我么没人用真名,觉得用真名是件挺缺乏想象力的事,而且用真名也不代表你就很真诚,我们的真诚都是流露在字里行间,那才叫真诚。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都知道什么叫真诚,如果你跟一姑娘聊的不错,那没聊几天你就可以约她出来见面,而且姑娘一般还都答应,那会坏人也不像现在这么多,出来也就是继续聊聊天吃吃饭。那会我小,也比较腼腆,最多也就是网上跟人撒开了聊聊,动真格的也耸。
我周围不断出现有人开始见网友之类的消息和故事,开始听我们心旷神怡,浮想联翩的。要知道跟一个陌生的姑娘见面对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小伙子来说是件多么向往的事。胆儿大的孩子开始尝试此举,像我们这样语言上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这号人只能是持观望态度。周围的故事开始变的越来越多,跟网友通通信,打打电话,甚至于见见面,成了当时年轻人必不可少的业余活动,所干的事无非也就跟现在网上那些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婚介网站性质差不多,只不过那会的孩子都没达到法定的适婚年龄,也就是为今后的感情道路做做铺垫,演习演习。
电脑开始普及,网络得到发展,听着调至解调器(MODEM)滴滴答答的连接声成为了当时生活中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对于那些当时痴迷于网络的孩子们来说,那几个简单而又机械的响应音符就如同天籁般的古典音乐交响曲,令人如醉如痴,沉迷其中而久久不能自拔。
OICQ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成为了网上聊天与交友的代名词,每个年轻人都有一个代表自己类似于条形码的代号,这个代号超越了种族、地域、性别、年龄、外貌、身材等一切外在特征和属性,只要你拥有了一个这样的代号,那么就代表着你可以以任何形式中的任何姿态出现在任何同样具备这一权利人的面前。
网络时代的到来领我们感到了空前的解放和自由,那些在我们前人看来不可逾越的鸿沟,被我们这代年轻人轻易的跨过,并且潇洒的填平。许多在之前看似离奇和不可理喻的事情被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所轻松的书写和编撰成一个个五花八门的故事,连带着那些人的青春被一同烙印了在了那个时代。
我的QQ号用了10年,里面的好友有我从小学到大学同学的很多同学,还有工作、旅行中认识的朋友,当然也有很大一部分是这些年来不知道从哪里加进来的各种网友。有些网友认识了10年才知道人长什么样,还有些网友刚上网那会就认识了,最初还通过信,信誓旦旦的要去见面,之后便杳无音信,到现在也能联系上,但早已失去当年那股激情和冲动了。这里面更多的网友都属于那种一面之交,因为某些事情或原因加入了好友列表之中,之后也没来得及删,所以还一直占据着一席之地。
我的聊天纪录一直在保存着,除了最初两年的纪录不是很全之外,之后的聊天纪录基本上都有据可寻。由于我从来没给好友列表分过类改过名,所以时间长了就很难准确的分辨谁是谁了,唯一可以借鉴的就是我那些历史存档的聊天纪录,最近我还给一些人看过起码7、8年前的我们之间的聊天纪录,对方很是惊讶,而我看着那时候自己说的话也很有意思,就像在看另外一个人,一个幽默乐观又不太成熟的小伙子。
我对QQ这软件始终保持着不温不火的态度,既不让他更多的影响到我现实的生活,又把对这只企鹅的利用尽量最大化。如果说手机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信息交流手段的话,那么QQ就是网络生活中的最大通信支柱,也正是由于这一软件的出现,才使得我们周边很多的朋友同学在经过信息大潮一波又一波的洗礼和淘汰后仍能够保持联系,起码到现在为止我是没见着有比QQ这软件更能保险的保持住联系的信息手段了,像什么校友录、msn、sns之类的交流方式都没有得到集团化和普及化的发展,包括手机都算上,见过有人换手机号,还真没印象谁通知我换QQ号,最多也就是玩一消失罢了。
所以我在对待QQ的态度基本上是,不依赖、不抛弃。既不做信息时代任人摆布的奴隶,也不假装清高的放弃应有的权利。
QQ的那只小企鹅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80后孩子们的时代缩影和形象代言人,那只跳动的小企鹅背后是我们那已经流逝的似水年华和一件件离奇巧合的小故事,在那一个连着一个跳出的对话框中藏着我们未被人发现的小秘密和我们对自己生活看法的只言片语,当我们点击发送按键,通过那一条条冰冷数据线传达出去的是我们那些注定将被人遗忘的对话,不管我们是选择离线、隐身、离开还是忙碌的背后都是我们现在已经面对未知生活现状的无奈和妥协。
那个肆无忌惮的纯真年代早已结束,等待我们的只不过是一段段似曾相识但又素未谋面的陌生岁月,无论你将他们加为好友还是拉入黑名单,这一切都终将会变为这个时代的宿命,谁也无法逃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