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校质量差错率统计月记
今年1月初调到新部门,接手并负责一本全新的杂志,对并不是教育专业出身的我来说,还是有一定的挑战和压力。从此杂志的第4期开始,就是由我全权负责编校几个固定栏目了。
今天,4期送上海的印前审结果反馈回来了,不容乐观。集团公司新的差错率考核标准,不仅要求更严格,而且编辑个人的差错还会计算到主任和主编头上。如果只是我个人扣钱倒无所谓,但是累及他人,我实在心有愧。
在此,开一篇文章,每月统计自己的差错率,作为反省自己错误和鞭策自己进步的地方。
2020年4期
2020年3月24日,4期印前审结果:12个错误。
4期共有我编校的文章10+1篇(1为封二文字,以后不再赘述),统计约2.83万字。
其中,一个为目录页标题与正文标题不统一,此为修改正文标题后,目录页少删了三个字(一个人名),我忘了检查。这里编辑部也反省了,送沪校前缺少了“唱目录”的环节。
一个是作者单位地址写错了,这个是主任问来的地址,主任说算他的错,但我没有落实好审核,这是责任编辑的问题。
还有两个是对话含有疑问语气,但我认为语气不重,可等同于陈述句,故结尾句号未改为问号。
在此着重强调一下,我个人编校时有个毛病,出于对原作者个人语言特色和行文风格的尊重,一般不太爱修改自认为并没有什么问题的可归属为“作者特色”的字词、语句,但是老专家的审核意见可不管你的“尊重”,所以以后我还是尽量修改,避免落下给专家挑错的机会。
还有两个错误也非常不该犯——没有确认文中列举的书名的正确,我连文中把《富爸爸穷爸爸》写成了《穷爸爸富爸爸》都没看出来,实在该打。
还有两个错都没脸写了——描写树叶用了“他们”,居然都没注意到,这是真该打。
纵观这次的审核结果,大多都是非常基础的小差错,本不该出现。如果以期刊编校质量差错率的要求——万分之二来算,2.83万字最多只允许出现5个差错,我离要求相差甚远。我应当引以为戒,绝不再犯。这期也由于未完全复工,轮班制制度,导致在家校稿时不太专心,故稿件质量难以保证。这周开始正式上班,以后再无此借口可推脱,必须对编校质量加以重视。毕竟,编校质量是一个文字编辑最基本的要求,这都做不到,何有脸自称编辑。
毕业近三年,做编辑有一年半了,自己在这行还算个新人,可入行时间短可不是犯低级错误的理由。尤其是作为编辑出版学专业毕业的学生来说,这种错误是不能容忍的。不光因为专业出身的自尊,更是对自己、对主任和主编,以及对工作的负责。
我为人一直比较散漫,自律、上进等词一概与我无关,虽然做事还算认真,但是拖沓的臭毛病永远也改不了。校稿子的时候也是,文稿一拿到手上,首先问主任交稿日期,每次都提醒自己得尽量提前看完,可每每不到最后关头,永远急不起来,编校质量可想而知。
主编看重我,在去年底的集团部门改革调整中,领着我来到了新部门,并且知晓我并非教育专业出身也无教师经验,故而耐心劝慰我“不要急,慢慢学”。我若是再这样懒散拖沓,对工作毫不负责、不求上进,不能以工作成果证明自己的价值,如何对得起主编的提携,如何在这个同事皆非富即贵的单位立足?
是该紧迫起来了。
2020年3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