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中国绘画的深意》 山水画卷

[日]宫崎法子 著
傅彦瑶 译
《中国绘画的深意》主要通过山水画和花鸟画两大主题,对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的绘画题材、绘画方式、绘画人群进行分析和解读。作者是日本的美术史学家宫崎法子,专门研究中国绘画史。在著作中他谈及一些中国古典绘画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在过去,中国古典文化是东亚文化圈的中心,而时至今日日本大众文化也在反过来影响中国。中日文化间不同程度上的交融,使得宫崎法子可以更好地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中国古典绘画的深义。

作者以中国画的演变、含义、主题三个部分作为线索,论述了唐、宋、元、明不同朝代山水画和花鸟画的异同。在唐代以前,中国画和西洋画一样置人物于画面中心(皇帝、圣贤、历史和神话人物),作为政治和宗教的宣扬。唐代的人物绘画达到了技艺上的高峰,宋代由于人们追求更高的思想境界,转而寄情山水,更多描绘自然景色的美好。在之后的一千多年间,山水画与花鸟画相辅相成,成为中国画的主要描绘对象。
演变过程
NO.1
唐代山水画
唐代的山水画一定要上颜色,厚重的群青、绿青,甚至黄金都会被运用在画面上。因此,这个时期的山水画被称为“青绿山水”。
代表画家:董源

NO.2
宋代山水画
宋代以后,水墨技法盛行,这无疑与当时的社会变革以及人们价值观的改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科举制度的完善使得儒家价值观和古典诗文成为了当时的流行文化。经过科举制选拔出来的士大夫为了区别其他阶层、彰显身份,在艺术的表现上追求代表“雅”的水墨山水画以区分极尽奢华的“俗”。当时画山水画的有一部分是职业画家(宫廷画师为代表),也有一部分是文人官僚。宋代大部分山水画以描绘行旅为主题的卧游图(北宋)和渔夫图为主。
代表画家:范宽、郭熙、宋迪


NO.3
元代山水画
元代的山水画可以说进入了鼎盛时期。山水画的主题从描绘卧景图转变为书斋等实际隐居的场所。在蒙古族的统治下,士大夫的隐居从理想变成了现实。此时,出现了以隐居为主题,冠以具体地名、别墅名的隐居图、书斋图和别墅图。同时,“渔隐”、“渔夫”成为了元代最受欢迎的主题。
代表画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后称“元末四大家)


NO.4
明代山水画
明代的江南文人画家热衷于为自己、朋友和资助者画别业图和园林图,主要描绘别墅里友人拜访、吃酒聊天和吟诗弹琴等活动。与元代的别墅图相比表现得更加亲切、生动。同时,明代延续了南宋的纪游图,与北宋为了赶考和公务而长途跋涉的卧游图相比,纪游图更加强调游玩景点时享乐的感受,类似于今天我们在旅游景点中拍照纪念。


主题含义
NO.1
旅人、渔夫

北宋时期的旅人多以赶路的形象出现在作品当中以点景的形式出现,有百姓也有士人,他们在画面的出现更多地充当大自然的一部分。而南宋以后的旅人则表现出了一种观赏美景的喜悦,画面中的旅人游山玩水。而对渔夫的描绘则要追溯到屈原《楚辞》中的一篇《渔父》。里面的鱼夫不受束缚、自由自在,充分反映了老庄思想。同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遁入仙境的主角也是一位渔翁。在多部文学作品的影响下,渔夫最终成为了不受束缚、象征自由的存在,寄托了士大夫不拘泥于现实、渴望隐居山林湖畔的美好愿望。
NO.2
山居、别墅、书斋

山居、别墅和书斋都是文人经常出入的地方,别业图从唐代开始出现,发展至元代更多以点景的方式呈现。宋代描绘的山居是士人渴望在里面得以休息的地方,是一种憧憬。到了元代,士大夫成为了真正的隐士,隐居图、山居图大量出现。这时候的渔人也充当了隐居者出现在画面当中,所以当时的文人和他们的资助人称自己为“某某渔翁”,而他们的别墅称为“鱼庄”。明代山水画继承了这种形式,发展为别业图和园林图,这时候别墅里的文人活动描绘得更加清晰。
NO.3
洞窟、钟乳洞、太湖石

受到道教神仙思想的影响,文人更加追求个人身心的救赎。他们旅行的地方由富有历史底蕴的名胜变成了充满灵气的仙境,比如说有神仙炼丹传说的黄山。洞窟和钟乳洞被认为是仙境的入口,因而成为了描绘的对象。太湖石是钟乳洞的缩小版,宋代文人尤为喜爱。他们把太湖石用于造园、装饰书桌等,同时,太湖石成为了画家热衷于描绘的对象。无论是园林还是山水画,都是景观的浓缩,自然的造化。
感兴趣可以关注公众号 beloveLAN 艺术交流空间

© 本文版权归 Belove艺术交流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