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就算认同家长的命令却不去好好执行
晚上九点钟了,妈妈对五岁的豆子说,该去刷牙准备睡觉了。正在玩耍的豆子没有理妈妈。妈妈又说了一遍,豆子嗯了一声。等妈妈忙完手头的事,发现豆子竟然还在捣腾他的积木并没有刷牙。此时妈妈有点生气了,她提高音量对豆子说,让你去刷牙我都说了几遍了,你怎么还不去?豆子这会抬起头看了冒火的妈妈一眼说,我这个还没有弄完呢。妈妈说,明天再做吧。豆子低头又开始摆弄自己的积木。此时妈妈彻底失去了耐心。她走到豆子跟前说,你再不去我要关灯睡觉了,说完就走向卧室。豆子最怕妈妈关灯丢下他一个人,于是赶紧站起来一边哭一边说自己去刷牙。
虽然豆子牙是刷了,但他委屈伤心的样子让妈妈心里也很不舒服,更何况在妈妈内心,是希望临睡前的孩子是开心的,而不是流着泪睡觉的。妈妈就很纳闷:明明孩子已经养成了临睡前刷牙的习惯,而且也明白刷牙的重要性,但为啥每天晚上刷牙前还得再三催促,动不动就让人为此上火呢?
这种情况相信为人父母者会有共鸣。为什么孩子已经形成某些生活习惯,但却不能主动地去执行呢?为什么还需要父母的监督催促呢?
这种情况和学龄前孩子的基本特点是密不可分的:
1.虽然五六岁的孩子已经可以在父母的引导下开始关注别人的感受,但学龄前的孩子主要关注点还是自己。所以,当到了晚上该做睡前准备的时候,如果孩子还在玩耍,他的心思就全在当下的事情上,他很难考虑到父母的感受。所以当父母因为几次催促孩子还没有动而发火的时候,孩子可能还一脸懵圈,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
2.学龄前孩子依然对于有趣的事抱有好奇心,对于机械的毫无乐趣可言的事,比如每晚刷牙洗漱,孩子对此的真实想法是:不做才好。当父母通过讲故事玩游戏等有趣的方式引导孩子养成了每晚刷牙的习惯以后,随着孩子长大,父母不想每天再和孩子玩游戏讲故事了,希望孩子可以主动自觉地去做这些事。但对于孩子来说,这些事是很boring的,所以他们并不想做,有时就会通过故意磨蹭来拖延。
3.学龄前孩子的自控力还没有达到能够为了长远利益而忍受眼前的枯燥乏味的地步。自控力和注意力相关,学龄前孩子的注意力本就持续时间短,自控力的发展更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所以,对于无趣的事他们总是缺乏耐心去坚持的。
明白了孩子为什么会那样的原因之后,或许能让我们心平气和一些。孩子自己讲不出来,但就像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一样,明白一个人为什么做那件事的缘故之后,能让我们开始理性地思考解决对策。
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
1.和孩子一起做出一份时间计划表。计划表里如果用孩子能明白的图画来标识要做的事最好。然后在做某件事之前,带孩子到计划表上看一看,让他自己说出接下来要干什么。同时让孩子预估自己做某件事需要的时间。比如刷牙洗漱之前他要玩积木或拼图或画画,那就让他预估一个时间,父母帮忙记时,到时就停下来做该做的事。
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到点了孩子依然不愿意停下来,执意要完成他手头的事才行。这时候怎么办呢?我觉得可以分情况有弹性地对待:
A.如果在几分钟内就能完成的事,那就不妨等孩子几分钟,或者和他一起完成。这种情况下,一旦完成,孩子就会心满意足地和你去做接下来的事。
B.如果父母目测孩子在几分钟内不可能完成,比如积木或者拼图才完成了三分之一,那就如实告诉孩子你的想法和和你的担心:我看到你的积木只完成了一小部分,如果要全部完成还得挺长时间,如果那样的话咱们睡觉就太晚了。然后提出你的建议:我觉得咱们把它放好,然后明天再继续做好吗?
孩子会出现两种反应。一种是迟疑了一下但还是答应了,和你去做睡前准备工作了。一种就是不好说话的孩子,不管你好说歹说我就是不愿意停下手里的工作,就是要坚持做完才可以。这是父母最头疼的事。
这时候在孩子的内心,他已经清楚时间到了他应该停下了,况且在此之前已经看过计划表了,这就是说,铺垫已经足够。但这里需要我们考虑一个问题:孩子的时间敏感度。孩子的时间意识还不强,在此前父母要他预估时间的那个步骤里,他其实并不清楚自己究竟需要多长时间来完成手头的事,于是他可能就说出一个根本不可能完成的时间。在一开始,因为我们还要关注培养孩子的时间意识,因为时间意识也和执行力相关。所以可以让孩子来说出一个时间,父母定好闹钟给他看一眼。当闹钟响起的时候,父母提醒他时间到了。
对于不好说话比较固执的孩子,父母先不要发火,试试这个:那么我再给你五分钟好吗?五分钟到了就要停下来去睡觉了。此时孩子一般就说好。五分钟一到,一部分孩子就会放下手头的事了。但是,还会有一部分孩子依然循着内心的那个想法,坚持要到达他要的终点才肯罢手。这种情况下又该怎么办呢?
父母的担心我会非常理解:如果晚上都这么晚睡觉,就会影响孩子生长发育,同时影响孩子第二天入园;但是如果强行拉孩子去洗漱,又是免不了一场哭闹斗争。那么,我们是冒着影响他生长发育的风险让他玩够再睡觉呢?还是宁愿忍受孩子哭闹就得强拉他上床呢?我想,很多父母会选择后者?
选择后者的父母也没什么大错,只是我们这里要探讨的是,是否有不让孩子哭闹就好好执行父母指令的方法。既然执行力和时间意识有关,而学龄前孩子的时间意识也是一个慢慢发展的过程。那么,或许可以这样:今天晚上孩子说出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时间,在这个时间里,他坚持做完手头的事再睡觉,这导致他第二天很困起不了床(送园自然是要坚持的,父母可提醒孩子:这是因为你昨晚睡觉太晚的缘故)。那么到了明天晚上,当相同的情景再次发生的时候,父母需要适时介入:昨天晚上你定了一个时间,但在那个时间里并没有完成你想做的事。今晚咱们也要在九点钟睡觉,现在离睡觉时间还有十分钟,你现在可以选择一个在十分钟之内就能做完的事。孩子此时就会开始考虑父母抛出的这个问题,同时父母协助孩子选出玩具并且定时。在这个十分钟内,如果时间到了孩子还想玩,那么再给他几分钟,我相信所有的孩子都会放下玩具去做睡前准备了。
只是在这个过程中,父母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和孩子说话的时候,不要一边拿着手机一边说话;说话语气保持平和而坚定(这是需要长期练习才能做到的),不要轻易发火。
要注意的是,计划表需有弹性,如周末和节假日可以让孩子适时延长玩耍的时间。
2.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先观察他正在做的事。若父母要提醒孩子该做什么事了,先看一下孩子的具体情况。如果此时孩子心情不好或者正专注地做什么事,那么最好是先解决孩子的情绪问题,或者等他完成手头的事。不然父母的提醒和督促会被孩子当成耳边风。
3.不要一再地催促,这样很容易让父母失去耐心从而崩溃。我发现当我催了三次而孩子依然无动于衷的时候,就是我最容易发火的时候。所以,如何让自己不因为一再催促而发火呢?遵循第二条原则是关键。有意识地觉察记录自己容易点火的点,在发火之前就能冷静下来思考如何平静地解决问题的对策。
4.父母说话算话,一以贯之,言出必行,若行不了则解释原因。父母不能心情好就让孩子迟睡觉,心情糟则赶着孩子上床,这样会失去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威力和说服力。
5.父母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并着力于解决问题的方法。生气的时候,对孩子表达自己的生气情绪,而不是向孩子发泄自己的情绪。表达情绪是这样的:因为看到你屡次推迟了自己做××事的时间,这让我很生气,你有什么好办法吗?发泄情绪是这样的:我都和你说了多少次了,你这孩子怎么还这样?我每天辛辛苦苦都累死了是为了啥,你怎么还这么不听话……
6.利用语言正能量。经常对孩子说,你能做到的,我相信你,你可以的,你的自制力(执行力)又有所提高了……相信孩子的自制力执行力会不断得到增强,有一点进步就及时认可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