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笔下流出井水一样的血液
每个看过《许三观卖血记》这本书的人,是否都对自己身上真有源源不断的血液而质疑?是否都想去献血试试?至少我是的。可我大一偷偷献过一次血,当我母亲得知,非常气愤指责了我。此事之后,再回头看看,许三观一生献血十一次,为何都没人为他心疼?每次都足以牵动我淡漠的心。这也是一次苦难人生的展示,我或许在庆幸自己是名旁观者,j即使内心的每次触动点都和许三观一起流血。
四叔说:“这人身上的血就跟井里的谁一样,你不去打水,这井里的水也不会多,你天天去打水,它还是那么多……”许三观的一生都在卖血为生,或许为了去印证四叔的话,但是在一次次的卖血之后,到了年老只能把血卖给木匠当油漆用了,这是一种无由的悲伤。许三观是一名伟大的父亲,妻子与情敌何小勇所生的一乐是他心知肚明的,却始终深深的爱着一乐,虽然是矛盾的爱。他第二次献血是为了平息一乐打人的祸事,之后第六次开始,频繁的献血都是为了治疗一乐的肝炎,一个壮年大汉就那样一次次抽空自己身上年轻的血液,却不是为了他自己。这份大爱,换做任何一个人都难以坦然的做到吧。他对一乐说:“如果你是我的亲生儿子,我最喜欢的就是你。”看到这句话,心酸久久泛在心头。而他的爱也得到了回报,文革那时,在徐玉兰的批斗会上,一乐说自己最爱的是毛主席,第二爱的就是许三观,许三观感动的哭了,称一乐就是自己的亲儿子。这个情节也让我泪眼模糊,却是一种欣慰的哭。这个男人的伟大让我不得不敬佩!
令我敬佩的许三观除了作为一个父亲,更是作为一个丈夫。他第一次献血时为了娶妻子徐玉兰,当察觉玉兰所生的第一个儿子一乐不像自己的儿子,后来推理是徐玉兰和何小勇的孩子,他在一次次求证中也感受到背叛的愤怒,可是看到他心爱的一乐,他一次次的沮丧了,或许是爱一乐的过程中,他慢慢的原谅了徐玉兰。在文革时期,徐玉兰因为被批斗而剃成了阴阳头,儿子们都以此为耻,甚至怨恨起他们的母亲!只有许三观,默默的在背后支撑一切。许三观晚上给她烫脚,白天给她送水送饭,看到这一片段时我已经泣不成声。何谓患难见真情?在那个人们都不知道为什么疯狂了的年代,批斗会铺天盖地。在批斗徐玉兰时,为了让三个儿子不恨玉兰,许三观主动交待了他和林芬芳的事。而在我看来,虽然他与林芬芬做了不轨之事,那是可以原谅的,作为一种寻找故有的怀念来哀悼现实的不满。用一次卖血给徐芬芬买补品,不是背叛的不安,或许是为了结束对往事的悼念。余华在这个故事收尾的的镜头是徐玉兰带许三观来到了胜利饭店,吃了三次同样的黄酒和炒猪肝儿。画面没有轰轰烈烈,像是余华一贯的朴素笔风,两人相濡以沫,夫妻情深的平淡场景,好像在彼此的眼神了读出了一生过来的风风雨雨。那是已经超越了爱情的信任与爱惜,比起现代快餐式的爱情,经历不了情感路上的大风大浪,也熬不过柴米油盐的平平淡淡,不由让人反思,我们的爱情缺少了什么?
这是一个让人物质幸福的年代,但是我们的精神却缺失了什么,究竟什么,所有人都在追寻仍然是空虚着的。余华的笔下那些艰苦年代生存着的人们,他们顾不上思考活着的意义,只知道能过完每一天,还有明天,于是命运的艰苦,生活的考验陪伴着他们,也磨炼出她们坚毅的性格,朴实的愿望。在余华的笔下,眼泪只是一个情感的出口,所需要的,依然是泪水背后的那一种坚强,是泪水过后的那一份信仰和坚持。是简单的走下去,仅仅为了一个又一个初升的太阳。
余华,用他理性的眼光,写出感性的文字,只是因为他将人生看的更透,更真实。生活在那个特殊年代的人们,他们所经历的特殊的苦难却还是真实的活着,只是为了完成从呼吸开始的那刻使命,这不免让我为自己在这个和平的年代存在着而幸运,我们为何不珍惜个体生命?
看过余华的不少作品,那种对生命的深深领悟是朴素的真实,每每让我动容。用心去感受余华吧,这个伟大的作家!
🐳和鲸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毕业论文使用ai怎么过 (17人喜欢)
- 闲语琐记 (24人喜欢)
- 30岁青椒年收入xxw+年终总结 (8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