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代导演
20世纪80年代,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第四代导演不断地进行形式的革新,并且呈现出一种趋于完善的,面向西方现代性的叙事伦理的转型,同时“抒情性”的传统被重新提起。
抒情性是在西方现代性的伦理观念的感召下,作为启蒙和反思,体现出对人本性的回归,这成为中国新时期倡导的主流文化意识形态。同时这种抒情性本身就是贯穿在中华民族血液中,天然存在的东西,只是因为社会语境而暂时被搁置。当它再一次被提起的时候,就成为了一种启蒙的叙事手段。
这种抒情性在电影本身中不起任何作用,但却能恰好融入影片之中,造成一种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这也成为新时期电影叙事伦理的安全机制。
80年代的文化与其说是对文革文化的一种救赎,不如说是对文革灾难的一种剥离。
第四代导演整体呈现出对中国抒情传统和现代性伦理的传承。贾磊磊指出,中国电影学派推崇的不是某种电影的表达内容,而是将电影图特的内容与完美形式融为一体。吴贻弓的《城南旧事》最大的抒情性就是体现在其诗意的“凝练”与“写意”中。该电影在对小说的改编过程中,刻意的删去了小说原本清晰的情节,造成一种残缺的诗歌意象之美,同时又保留了一些无关题旨的细节,创造出一种诗意的朦胧意境。
第四代导演既是传统现实主义方法的恢复者和继承者,同时又是中国传统电影和未来现代电影之间的铺路者。他们在社会、政治历史活动的影响下,不断地进步电影语言,使得电影创作体现出现代性话语的本质——“多义性”。第四代导演在经历文革之后,电影的创作中将政治从前景,推到了后景,但是留下了挥之不去的“伤痕气息”,这种气息是一种悲剧性的精神感受、生活感受。
悲剧性的精神感受:是在对人类、自我人生命运的思考中产生的,在人类的苦难中体验人的主体地位,体验人的力量。
悲剧性的生活感受:是在对现实生活条件的不满中产生的,它关注的并不是人类悲剧处境的问题,而是可以解决的具体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