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阅读日记 Day 23
苏秦列传 (大纲)
太史公自序:天下患衡秦毋饜,而蘇子能存諸侯,約從以抑貪彊。作蘇秦列傳第九。
张仪列传 (大纲)
太史公自序:六國既從親,而張儀能明其說,複散解諸侯。作張儀列傳第十。
这两章论述苏秦和张仪的谋略规划,我还是坚持一贯的观点,其说辞不足信。 除了一篇出自《张仪列传》中论述司马错与张仪辩论伐蜀与抗韩的策略辩论,我认为它的可信性比较高的。 多说一句,根据《太史公自序》的记录,司马错应是其先祖。不仅正文不足信,注释和索隐也挺有意思。 索隐中提到为什么叫“连衡”和“合纵”,是因为秦国的国土形状狭长,是”横(向)的”, 而山东六国国土连在一起以后是“纵(长)的“,故而曰“合纵” (pp. 2305),读到这里,不仅感觉这些学者们脑洞开得有点大。
阅读《史记》的战国部分引发我思考的是,战国时期的国家形态和征伐是个什么样子。 国与国之间似乎并没有像今天这样严格定义的疆界,更多的是一种“势力范围”的概念。 战国时期因为常年征战,地广人稀,国家之间比拼实力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大概就是人和城。 人首先可以作劳动力,提供了军粮、赋税等后勤补给的物资, 其次还可作为国防力量的来源。城则是国家势力范围的重要据点。 形象一点来说,城所起的作用很像日军侵华时期所筑的碉堡,扼守具有重大战略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形胜之地。 城不是用砖头,而是用泥土筑成的,到了南北朝时期似乎出现了泥土烧砖而成, 《资治通鉴》中提到过赫连勃勃的统万城就是用泥土烧砖而成的,但我这种防御坚固的城墙应该比较少见。 大部分的城墙还是用泥筑成,所以用水一冲就容易“坏之”。
从政治的角度来说,战国时期的国家攻伐似乎是集中于统治阶级的活动, 对老百姓来说没有差别 -- 今天给魏国交税,明天给齐国交税,差别不大。 我很怀疑春秋战国时期的下层百姓有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意识,更多的是“从俗”, 比如说齐国语言,用齐国文字。 但这个“俗”更多的是在地的,民间的,柔性的。 有一个例外是商鞅变法以后的秦国,军国主义化以后的秦国推出了“连坐法", 虽然法令严酷,但客观上推动了百姓的国家认同意识。 不知道后来有没有其他国家仿效秦法。 至于说百姓能从事的行业,绝大部分人应该是务农, 特别是在秦国。因为商鞅变法特别规定,种粮大户有免税的”政策补贴”,而且严格规定并限制了老百姓能从事的行业,我猜应该是禁止百姓从商并强迫他们去务农垦荒,其目的是保证军粮的供应。 除了种田之外,在一些大都市还有商业活动和商人的存在,《史记》当中到目前为止提过的大都市,如齐国的陶,东周(见苏秦嫂子的语言记录)等。 当时的重要战略物资,肯定是盐和铁。但不知各国是否出台了专卖政策。 除此之外,也许还有马、奴隶和其他奢侈品。 而商人在当时只是为了赚钱而赚钱,如福泽谕吉在《文明论概略》里提到的那样,能够通过金钱的积累而提升社会阶层的案例,比如吕不韦,是少之又少的。 上述内容很多是出于我的臆测,放在此地聊备一说。我期待在《平准书》及后续章节的记载中能得到更加丰富全面的信息。
效:献出,交出; 距国都:距,到达; 冥冥:昏昧不明; 揜(yan3) :遮蔽,隐瞒 ; 衡人:指与他人(秦)连衡; 宾:抛弃,排斥; 怵:xu4,引诱; 正告:显著地布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