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婚姻矛盾的理解
什么样的爱情与婚姻才是好的?这个问题一直伴随着我,从我还不知道婚姻是什么的时候,这个问题就已深深影响着我。
决定婚姻质量的关键是婚姻自由与否么?我觉得不能简单的这样认为。在封建时期,即便是奉父母之命成的婚,也依旧有许多相伴终生,幸福美满的婚姻。在现代社会,这个对婚姻自由越发认同的时代,也依旧有着数不清的家庭悲剧。
那究竟是什么?我觉得应该是两个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是两个人的生活目标与生活态度。有人说这不废话么?对啊,道理好像大家都懂,但是事情一落到自己身上,就无法明晰了。即便文明已经发展至今,但是门当户对的观念也依旧无法磨灭。是因为我们的教育水平还不够么?是因为婚姻自由的思想还不够深入人心么?不见得。我们看到了无数影视作品中由“门当户对”观念传达出的对父母古板思想的抨击,但也应该看到家庭背景对于爱情婚姻的影响。常听人说女博士是特殊群体,其实折射出的是学识差距过大带来的生活态度的差异,进而产生的对婚姻的影响。生活琐事的争论不休反应出得是对待相同事物的观点差异,而争吵严重的程度则体现了价值观的差异程度。完全相同的思想是不可能的,但一个家庭能否消化这样的差异也是由家庭中每个人对于家庭矛盾的处理态度决定的。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话我们再熟悉不过了。爱情之所以甜蜜,是因为两人目标一致。婚姻之所以成了坟墓,则是原本较为纯粹的感情扯进了复杂的生活,然后因为这个变量,各自失去了共同目标。
达成目标必然伴随着妥协。刚开始相处会因为想要稳固关系的目标而对观念的差异进行妥协,当爱情的干柴烧尽,就没有充足的力量来包容原本存在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差异,然后就是争吵,甚至走向家庭破碎。有时候这种转变甚至令人觉得不可思议,几经打磨最终步入婚姻生儿育女,却能因为锅碗瓢盆而互相辱骂甚至大打出手,争吵中是翻不完的旧账。可能就因为对一个小事的不同看法,各自有自己的想法就好,却可以争得面红耳赤,让人避之不及。究其原因,还是知识背景,性格特点等等综合表现出的人生观的不同。
学历的差异不代表相处就不融洽,但是却可能体现一些东西。比如你和另一半讨论疫情,从你的学识水平来看,应该考虑家人风险,切断传播途径,谨慎对待集聚等等。可是如果对方没有较好的科学素养,你需要一遍一遍的劝说与讲解,但即便如此,对方可能还是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行动。而如果另一半有着相似的素养,就无需多言了,反而可以相互补充,相互支持。多年的学术研究让女博士拥有异常严谨细致而充满逻辑的思维,甚至是对自我的坚强的自尊与自信。而当其另一半没有通过长期的学习形成相似的认知逻辑,就很可能出现分歧,如果性格再刚硬一点,就更难以收拾。
家庭背景的不同会导致我们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阶级之所以难以逾越,不仅仅是物质的拥有程度,还有思想的差异。知识家庭可能更注重学识修养,资本家族可能会更认同利益往来,而对一些以农业为生的家庭来说,可能就会赞赏朴素勤恳。强行融合必然会有矛盾,结果好坏就看双方能否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妥协甚至改变。生在一种家庭却向往另一种生活的例外。
要问我能把自己的婚姻建设好么?我会的回答是我也不知道。因为自身的经历,我在寻找这样的方向,但是也只是在想这个方向努力前进而已。写这些感想是有感而发,也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拥有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