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9 南北之争

平庸、惊疑而善妒的神宗皇帝。悠然走完他的一生之后,却在素以严苛而闻名的大盛帝国史书之中,少见非议。
之所以如此,大概,便是在他的治下,阴差阳错,使得帝国朝廷的高层权力结构,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极大转变。
这一转变,其最终的获益者,便是帝国那千千万万,前仆后继的士族阶层。
所以,对于这位一生虚度,毫无作为,有着某种心理残缺的帝王。执笔史书的士族们,在其死后,在盖棺定论之时,算是投桃报李,没有以一度严苛的挑剔,对他的一生做出过多的恶评。
神宗皇帝弃朝廷于不顾,将朝政尽数抛给百官。可是这大盛帝国,好歹也是幅员辽阔,疆域万里的三大华族帝国之一。即便乱成一锅粥的南方,朝廷无能无力,既管不了,也管不住。但除了南方,帝国还有西方,还有北方,还有东方……
这些地方,虽然远不如南方的富庶与繁华,但它毕竟也是帝国的疆域,生养着帝国的子民。如何管辖、统御这些土地上的民众,使他们安居乐业,繁衍生息。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也绝不是一个轻松的问题。
以神宗皇帝的才干,老实说,要是他亲力亲为,一定是毫无建树,反而可能会使得局面更加糜烂。但正因为他的弃权,却使得这朝廷之上,那些本就对他毫无信任的百官,彻底的放开了手脚,全力施为。
这些信奉儒家文化的帝国官僚,不管是出于真心或是假意。既然立下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愿。那他们的骨肉血脉之中,便多多少少,将民众生存的渴盼、民族文化的发扬……作为自身入世为政的精神信仰。
因此,当他们无意之中,却实实在在获得了在帝国中空前的行政权力之后。他们感恩戴德,拼命的挥洒着自己的才干。在这帝国的疆域之上,尽力按照自己的期盼,描绘起了理想中,那早已勾勒过千万遍的帝国蓝图。
而为了更好的形成决策的统一,更加有效的执行既定的议案。神宗时代的官僚,将原本松散而各司一方的六部机构,进一步凝聚而集中起来。并在朝廷中枢,由此形成了一个行政等级更高,权力更为集中的新的机构——内阁。
内阁的成员称之为“辅臣”,初时由六部的首脑构成,其中执牛耳者,分系于首辅大臣与次辅大臣之上。之所以名为辅臣,便是有别于旧制之中,能开府建牙,可独断而行的丞相一职。意为群臣乃是辅佐国君施政,而非代替国君施政的意思。
内阁的首辅、次辅,初时以德重勋隆者居之。后来,为了避免权力的固化,也曾由各部首脑次第担任。不管如何,朝堂之中,因为有了内阁的出现,百官有了新的依归。国朝,便由此在皇权退避,地方封王与财阀纷乱的情形下,依然稳健前行。
而到得南方的民怨群起,天下大势出现新的变数之时,北方的士族,已然在内阁制度的统御之下,形成了帝国内部,一股全新的,不断生长崛起的强大政治势力。
是以,在南方各势力经过妥协,意图更换国君之时,内阁,驳回了他们的这一请求。
事情,好似因为这一新的变数,重又回到了僵局之中。
从惊诧之中回过神来的南方,开始表现得无比愤恨。但此时如同散沙一般的藩王势力,却似乎觉得暂时还没有就此化解干戈,重新凝聚的必要。因此,在南方与北方相争的初期,主要表现在南方财阀与北方士族之间的争斗。
南方掌握着帝国半数以上的税赋、钱银与人口,但北方却控制住了帝国将近八成以上的国土。初时的交锋,由于南方拒不支付银钱粮税,使得北方看似落于被动。
但士族却也正好以此为缘由,拒不干预南方的争端安置南方早已哀嚎遍野的流民。事实上,反而是减轻了朝廷巨大的负担。
在此时期,北方因不再顾忌南方的掣肘,而对炎夏两国,奉行较为积极的外交策略,更大力度的开通边界,进行更大规模的互市。且对南方输往外部的商品,实行极为严苛的税赋。
此消彼长,仅仅十数年间,南方财阀的利益,受此影响,几乎稀释近半。若非南院在此时孤注一掷,不惜人命,奋力打通了东部海路,成功经由海上商船而连接到了夏国。南方财阀,几乎因此失势。
而在此时期内,南方针对北方士族首脑的暗杀与迫害,北方针对南方商业的打压与盘剥,日益激烈。使得帝国的实力不断削弱,来自边疆与域外的压力也愈加沉重。
到了神宗皇帝中期,炎国与夏国在对朝廷互市的合约谈判中,首次提出了边疆军镇、土地以及人民的索求。
在受到意料之中的拒绝之后,北部边境的气氛,陡然变得无比的紧张起来。而原本在帝国西北部边陲牧马放羊的棘人部落,忽然间迅速崛起。开始从帝国相对柔软的西北部地带,对帝国进行袭扰。
形势的起伏回环,使得大盛帝国争斗的南北双方,冷静的意识到,帝国内部的纷争,迟早成为引狼入室的祸水。
在双方仔细的再次思考彼此的争端与诉求之后,发现彼此之间的争端,其实并没有所谓不可调和的绝对矛盾。
南方要求皇权的回归,以便及早平息南方封王的争斗,安置流民,振兴产业。而十分显然,神宗皇帝绝不具备这样的才干与威望,所以需要更替。
对于北方而言,南方始终还是帝国的粮仓、钱袋与军营。帝国的稳固和复兴,必须需要南方的支持和助力,因此,妥协与合作,将是最终的必然之选。
但如果按照南方的要求,而贸然替换神宗皇帝。其一,则极有可能使得北方士族已然紧握在手中的帝国权柄,得而复失。继位之后的新皇,还是否承认或容许内阁的存在,是为未知。
即便退一步说,内阁先行布置,使得朝野承认了内阁存在的必要性与合法性,但是新皇是否还会将统御天下的莫大权力,如此宽松而信任的交由内阁?这几乎不需要过多考量,便知道权柄的归属,必然不会再一如从前;
其二,北方士族坚持的儒家信念,所讲求的礼教名法之中,极为强调君为臣纲的原则。这是士族得以立足朝堂的根本,是皇家之所以信赖这个群体的缘由,是他们这些专职官僚们的根本信誉。
此时,如果在南方威迫之下,一旦背叛自己的信念,将这样的坚持放弃掉。则极有可能将使得整个士族,从今而后,在统治阶层的内部,失去立足的根基,失去皇权的信任,从而不复获得执政的权威与朝野的支持。
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无论如何,神宗皇帝,绝对不能受到臣民的废黜。
南方与北方,各自所持的观念,在彻底的相互坦诚之后。看起来,彼此的纷争似乎依然还是不可调和。
但这世间的事,一旦明白了问题的根本所在,其实,也就极为靠近了问题的答案,促使解决问题的路径与办法,自然的变得渐趋明晰。
南方要的是强力的,可以解决,并最终平息诸封王纷争的皇权。而至于谁来代表与执行皇权的威仪,可以让步。
北方必要保住神宗皇帝的帝位,这是他们的根本。而对于平息南方的局势,压服封王的纷争,北方士族与南院财阀之间,其实有着一致的诉求。
因此,双方最后一致决定。从神宗的子嗣之中,共同扶持一位未来的帝国继承人。将其迎立朝中,代表神宗皇帝,临朝视事。以威服诸藩,平息域内,震慑外朝。
由此,跟随神宗皇帝偏居秋宫,年方十五的皇长子裕夔殿下,正式踏入了帝国的权力中枢,开启了他极为璀璨而传奇的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