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菲林日记馆●收藏】胶卷洗不出如意,日记写不下寂寞——《我的四年彩色负片心得》2014
底片如人生,失败多过成功,叹息多过欣喜。
但正因为那一点欣喜,好像黑夜里的明灯,
引导着我们不由的往前走去。
超过500卷的手工冲洗磨难,总结文字如下。以下文字没有一句废话,请交流之前仔细读完。此文仅代表个人观点和遐想,可能会有偏见或者错误,欢迎胶卷玩家共同修改、整理,欢迎提出不同的建议,大家一起讨论。C-41基础流程请自行google,这里不再做说明。
【彩负三种冲洗模式优劣分析】
彩色负片目前流行的三种方式冲洗:商用吊挂式冲洗机、佳宝(半)自动冲洗机和纯手工冲洗罐冲洗,但现实中没有一种是完美的。
1、理论上商用吊挂冲洗是无懈可击的,因为市面上柯达原厂的冲洗药水就是C-41b,指定吊挂冲使用的,并不适合罐冲,下文会说到原因。但现实中除非自己买冲洗机,一般情况只能寄到店里,而店里的药水是否严格按照配比,是否新鲜,自己都无法控制,这是遗憾之处。
机冲流程请看

2、佳宝冲洗机和手工冲洗的不足,主要体现在罐冲方式和C-41B药水设计的不兼容。吊挂冲的时候,胶片是通过滚轮在药液中蛇形运动,进入下一轮药液的时候,残余液体非常少。而佳宝机冲和纯手工罐冲,因为片芯、中轴和罐体上均有残余药液,导致下一轮无法精确控制。漂定之间的污染很少,而显影液带入漂白液是最大的问题,因为显影液会消耗漂白液的药力,大量残余液体带入,会让漂白液无法控制。
而佳宝冲洗机比手工将带入更多的残余液体,因为不能用手甩掉部分残液。
手工罐冲的话,温度控制是一个很大的难点,下文会分析。
——————————————————————————————
【罐冲方式程序的改进】
◎漂白和定影之间不要水洗:
官方机冲说明书里面明确表示C-41B工艺是免水洗的,去掉了传统的漂白和定影之后的两次水洗,解决办法是把定影液分为两份,胶片依次进入,这样残留的漂白液就会基本在第一轮去除,稳定则分成三份依次进入,同理。国内的自来水品质有限,在胶卷尚未全部定形之前,最好不要接触自来水。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可以同样把定影液分成两罐,这样可以免去一次水洗。
而定影之后我采用水洗6次,然后进入一罐稳定液,因为定影之后胶片已经定形,不需要节外生枝。
◎下一轮补充如下:
显影液27ml
漂白液20ml
定影A液60ml用B液来补充
定影B液用补充液60ml补充
稳定液57ml,
其中漂白液20ml,大约是原来7.2ml的三倍,主要考虑到显影残余液体的过度消耗,而因为漂白原液和工作液浓度本身相差不大,所以要额外补充非常多才能达到工作液浓度,故大约设置在20ml。(这个定量没有科学依据,我自己推测的)。另外漂白液浓度只要不过低,都不会影响画质。
——————————————————————————————
【柯达C-41B纯手工彩负冲洗呕血心得要点】
◎最好采用佳宝延长罐组合的方式,一次性导入1300ml满罐的药液,这样有助于温度的稳定,药液本身的浓度波动也会小很多(商用机每种药液是10升,几乎没有波动)。
◎配药必须使用蒸馏以上纯度的(我用的屈臣氏)。尤其是显影和稳定这两步,因为显影是整个冲洗的精华部分,必须要最少的杂质;而稳定如果带有杂质,则晾干之后水渍很明显,所以不要认为稳定是不重要的步骤。用纯净水对比过,结果非常明显。
◎预热采用电动脚盆,不仅安全,而且有温控和对流,保证水温均匀。有人说脚盆的温控是不准确的,但不需要准确,只要稳定即可,具体看下文。
◎彩负冲洗不得使用预湿程序。预湿之后药膜吸收水分,无法迅速的吸收显影液,三层药膜速度会不一致导致色偏。
◎漂白液需要氧化。工作液配好之后要放入一个大容器内,充分震动摇晃,产生大量泡沫,让漂白液活性最大化。

◎显影液倒入时不要过猛。一般情况药液会从中轴底部溢出流向四周,但倒入速度过快的时候,药液会从盖子四周设计的缝中流下去,导致流过的底片部分显影过渡,如果是拍摄的天空,扫描出来明显可以看到条纹状。
◎工作液浓度对结果影响不大。
◎显影液温度影响超过0.5度,就会明显感觉到色偏。温度高则高光偏青,温度低高光偏品,这是无法用软件的白平衡调节来恢复的非线性影响。
◎罐子在冬天预热要超过30分钟以上
◎柯达说明书里面提到高ISO的卷消耗每种药液都有增加,大约15%左右,所以如果一管冲洗超过4个400度卷,下次补充的时候我会按照多半卷来算。(但未必正确,例如也许柯达给出的27ml显影补充就是一个平均数值)
◎晾干之后的处理。晾干之后我是反向卷好,塞回装胶卷的塑料桶里面,这样可以让胶卷平直。柯达卷片基平直,所以一般放20分钟就可以了,甚至5分钟。而富士卷要放3~12小时以上,这样裁好入袋之后才不会卷曲(刚从塑料桶拿出来的时候可能会反向卷曲一会儿,压一下过会儿就平了)。
◎显影液温度的控制,精华中的精华:

温度的控制难点主要在冬天,倒液时在空气中损失的温度,加上罐体和片芯吸收的热量,大约是2度整。但这还不是关键的问题,最重要两个很难解决的困局是——
1、中轴内的药液几乎无法和外围药液对流,所以如果当外界温度降低时,中轴的反应速度要滞后很多,几乎无法测量到真实的药液温度。
2、冬天室温假设为7度,此时过凉的温度计放在中轴(与外界液体无法对流)中,会减少其温度0.3~0.7度之间。下图为模拟测试,凉的温度计插入中轴之后测得的温度,与放入旁边水中测得的温度,低0.7度。这是另外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的解决方法是:
盛满40度温水在烧杯中,温度计放里面。向罐内倒入显影液,必须要来回颠倒罐体三次,最大程度的摇匀中轴内的温度,然后用温度计插入测量,此时的温度是真实的平均温度。如果此时温度刚好在37.8度,那么此时放入38度的脚盆中匀速翻滚,则不需要再测量温度,可保证恒温。
所以只要控制倒入之后的温度这关,就大功告成了。而控制这个温度,需要经验,还有记录,最好把5、15、25度个温度区间分别需要预先提高多少,自己搞一个列表。气温高于20度则不用放在热水脚盆里保温,因为1300ml药液在3分钟内几乎不会损失温度。
◎柯达胶卷对显影的要求极高,显影液因为补充不当或者开始液比例失调、显影时间过长,都会大幅影响柯达卷的最终成像,富士卷对显影液的酸碱度甚至是显影时间都非常宽松,偏差很大的时候仍然会得到基本正常的色彩和影调。
◎富士胶卷对漂定的要求偏高,漂定时间过长就会导致药膜透明化,反相以后也就是黑位损失。从正常曝光拍摄和冲洗的xtra卷来看,黑位层次均偏少,而稍微过爆一些的底片反而整体平衡,所以富士胶卷在使用的时候可以加半档左右,以增加黑位层次,或者在显影的时候适当延长一些时间,我估算在10秒比较合适一些,这样保留下来的染料层会厚一些,最终底片透明化的降速会放缓。而富士卷在迫冲之后色彩的偏移非常轻微,这点比柯达要好。
正常曝光、冲洗的xtra的普遍黑位大致是这样的:


柯达的portra、ektar跟富士有相同的特性,建议过爆拍摄或者显影时间略长,否则黑位不漂亮(但portra在弱光下不需要过爆拍摄,黑位依然会保留得很好,至今不能想通缘由)。而富士的pro160S和pro400H跟多数柯达卷有相同的低反差特性。也许高端卷就是遗憾少。
——————————————————————————————
【彩色负片的特性体会】
◎阴天为什么用负片难出彩?
负片的优势是高宽容度、高光延展出色和微反差(质感)好,这三点刚好是晴天具备的,而阴天因为光比小,无需过多照顾过爆的高光,大平光导致物体影调平缓,所以负片的优势全无。另外我还有一个猜测,阴天的光谱缺失,而胶片本身也不是全光谱吸收的载体,两个跛子加在一起,光谱重合的部分更少,要有好的色彩更是难上加难了,光靠滤镜也是无法解决问题的。
◎不同的天气应该如何选择负片和镜头的搭配?
首先分析一下柯达和富士胶卷的一些隐藏的特点。
从扫描的原件可以看出,柯达和富士并不仅仅是色彩倾向的差异,而是影调。柯达的底片反差极低,换一个角度来看就是层次丰富,富士的底片已经初具成品的样子,而富士诸多型号均由四层染料来再现色彩,所以徕卡适合柯达卷,蔡司适合富士卷,是有道理的——“徕卡的影调,蔡司的色彩”。
下图分别为柯达和富士用易迈卖坑扫描仪出的原片:


分析一下晴天正午、下午和傍晚,还有阴天的光线和物体影调特点,以推断照片上所需要表达的各种影调特点——正午的照片大多是高调的,注重高光延展,暗部要求低,所以正午用柯达的卷会更好一些;下午和傍晚,物体反差适中,色彩分明,用什么卷都合适;阴天小光比,物体反差降低,适合用富士这样的高反差卷(但阴天最好其实是反转片)。晚上建议用数码相机。
◎负片逆光为什么比数码的难拍?
因为负片颗粒集中在高光和暗部,而逆光照片大部分是高光和暗部的组合,大量噪点会破坏逆光温度细腻的氛围。
平时一些胶卷拍的照片:
富士业务100度:

proimage

xtra

proimage

富士片基的伯爵200度

富士pro160s



ektar

xtra


富士业务100度
